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一詩成,動天下。
從那時起,九月初九重陽日,被唐朝正式確立為法定節日,沿襲至今。
歲月流轉,今天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占據了四大傳統佳節榜單。
重陽節在現代人心中的分量日漸式微,甚至連一天假期都沒有。
說到重陽,人們也只知登高、秋游、賞菊、思鄉,卻早已忘記重陽背后的文化傳承,和它所承載的中華民族敬老盡孝傳統美德。
1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
“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在這一日,人們登高、秋游、飲菊酒、佩茱萸.....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重陽為秋節,節后草木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游為“辭青”,與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是藥酒,味道微微有一點苦,飲后可使人明目醒腦,而且具有祛災祈福的吉祥寓意。
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登山插茱萸可以驅蟲去濕、逐風邪。
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磨碎放在香袋里,還有插在頭上的。
將節日和普通日子區分開來的,正是登高望鄉、佩茱萸、喝菊酒這些約定俗成的儀式。
而藏在儀式背后的,則是代代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
2
魏曹丕曾言:“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意思是九是至高至陽,諧音對應著長長久久,是一種寓意美好的祝福。
而在道家的觀念中,這一天清氣上升,濁氣下沉,傳聞登山的人,可以呼吸清氣,羽化登仙。
所以這一天人們選擇登高,是表達對長壽的渴望。
茱萸被稱為“辟邪翁”,菊花有“長壽花”“延齡客”的別稱。
吃重陽糕寓意著“高”“高壽”,后來又增加了“步步登高,吉祥如意”的含義。
重陽節,寄托的是古人對于健康長壽的期盼。
而早在1988年,我國政府就已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敬老節。
2013年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更是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重陽敬老,敬的就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
老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敬老愛老既是傳統美德又是做人本分。
而在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傳統的數代同堂家庭已經越來越少見。
父母撫養我們長大,可長大的同時也意味著分離。
求學、工作、婚姻,人生的每一次成長,都是和父母的一次告別。
養老盡孝,竟然變成了一件比過去幾千年都要難上百倍的事。
3
新聞曾經報道過一位62歲的老漢,獨自撫養女兒長大出嫁,跟女兒同住了幾天,公公婆婆卻為此鬧氣。
為了不給女兒添麻煩,他謊稱外出打工,實際卻是拾荒流浪,吃飯店的剩菜剩飯。
他說:“天下父母都一樣,女兒過得好,我就高興。”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涼,是生兒育女操勞了上半生,怕添麻煩獨守了下半生,最終卻活成了一座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為人子女,最大的遺憾,不過是從小到大習慣了父母的照料和牽掛,成人之后卻忽略了父母老病的現實,子欲養而親不在。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趁父母尚在,常回家看看,別讓他們在生命最后的時光苦苦等待。
告訴他們:“您養我長大,我陪您變老!”
從鹿乳奉親到百里負米,從蘆衣順母到涌泉躍鯉,實實在在的體貼老人,關愛老人,關注老人的需求。
多給家人打電話,多與父母溝通,多觀察父母的生活,及時發現他們的需求,給他們帶去驚喜。
在變幻的生命里,歲月是最大的小偷。
這個重陽節,別再讓歲月這個小偷,偷走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感,偷走我們對養老盡孝的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