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26日,NBA傳奇球星科比·布萊恩特在一起直升機墜毀事件中去世的消息傳出,震驚全球。
迄今,已經一周年了。
還記得瞬間爆炸的熱搜,哭聲一片的朋友圈。上一次被科比的名字刷屏,是2016年4月14日他的退役之戰。
短短四年,一切物是人非。
2020年伊始至今,深深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我們談起死亡總是忌諱莫深。
就像要趟過一條河,因為不知道河對岸有什么,才心懷恐懼。
但死亡,是生命的必修課,它的另一面含義,是生活,是珍惜,是愛與被愛。
人的一生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他斷氣時,從生物學上他死了。
第二次是他下葬時,人們來參加他的葬禮,懷念他的一生,在社會上他死了。
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他的人,把他忘記了,那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我們害怕談論死亡,可是這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終點站,遺忘才是。
1
第一次死亡,
接受是理解的開始
科比去世后,遺孀瓦妮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陷入了思念丈夫的悲傷情緒。
如今,科比逝世一周年的紀念日將要來臨,瓦妮莎也在尋找活下去的理由與意義,她的堅強仍然讓人淚目。
前些日子,瓦妮莎寫道:“我要照看我的女兒們并且試圖推動著自己與她們一起向前走,死亡是必然的,但剩下的日子就不是了,尋找你的理由吧!”
生與死,皆是生命的必修課。
因為有了死亡,生才顯得更為重要與珍貴。
有一期《非正式會談》脫口秀里,嘉賓們輪流模擬體驗死亡:如果今天是你活著的最后一天,你會做些什么?
答案里,最多出現的是“對不起”和“我愛你”。
香港大學鐘博士指出:想說的話,想做的事,現在就應該拿出勇氣去做,去說,因為你真的永遠不知道生命什么時候完結。
《西藏生死書》有一句話:“接近死亡,可以帶來真正的覺醒和生命觀的改變。”
有時候,我們不能接受死亡,往往是因為不能接受離開愛的人。但要知道,有些愛是永遠不會離開的。
因為不知何時會死,所以更要一天一天好好地活。
2
第二次死亡,
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好好道別
科比在直升機墜機中喪生,在41歲的時候。
相信科比最大的遺憾是,沒來得及與這世界好好道別。
我們常常為生而歡喜,對死卻沒有準備。
可是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一個先來。
電影《后會無期》里有句經典的臺詞:
每一次告別,要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
讓我感觸頗深。
或許在一個個平凡的日子里,我們無法深刻體會道別的重量。
我們總以為來日方長,從未覺得匆匆一別,可能從此天各一方。
經歷過才明白,原來這世間,最大的遺憾不是失去,也不是離別,而是擁有的時候沒有好好珍惜,分開的時候不曾好好道別。
人與人之間哪有什么天長地久,有的只是恰逢其時的短暫相聚。
就像每一個堅守故土的老人,揭開樸素平靜的生活表面,里面是滿眼的孤獨。
年歲漸長,他們早已看透離別本身,所希不過是孩子們短暫的陪伴。
能笑時就用力點,能陪時就陪久點,這樣等到真正告別的時候,才不會留下遺憾。
3
第三次死亡,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別,遺忘才是
科比去世一周年,其實最可怕的不是消失而是淡忘。
相信人們不會遺忘科比,80后90后們會和孩子們講,曾經有一位非常厲害的籃球運動員,他叫科比布萊恩特,曼巴精神永存,老大,你還好嗎?
詹姆斯發文紀念科比:“我不想活在過去,我們要繼續向前看,繼續去傳承他的榮耀,繼續讓科比為我們所做之事驕傲。”
.....
史鐵生說:“我相信,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上添一絲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蠟燭……”
比起死亡,更可怕的是遺忘。
生命的痕跡,就像劃過天邊的流星,就怕你深愛的人忘卻了你曾來過的痕跡,那才是真正的離開。
我們一生,會愛,會被愛,會痛,會被珍惜,會哭,會笑,會經歷心愛的死,也會死去。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三次死亡。
若要說再見,就好好道別,若注定離去,請記得有些愛永遠都在。
“死亡并不可怕,遺忘才是最終的告別,請記住你愛著和愛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