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講倫常道德。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人先要對父母孝,才能對國家忠,對兄弟悌,對朋友信,對子女愛。
孝順一詞,從古到今都是主流道德思想,多指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
但其實,古講孝道,并沒有說要孝順,就連儒家兩大代表孔子和孟子都說要孝,但不一定要順,該順則順,不該順時就一定不能順。
對父母,要“孝”,但不必“順”。
父不慈,子不孝
《東周列國志》說:“父慈子孝,家之福也。”
人與人相處,一定要遵循倫理規范。
家庭成員,各守其位,各盡禮節,家才稱為家。
家德不修,長輩沒有慈祥仁愛的臉孔,子孫不講孝順恭敬的語言,則家不成家。
父母不慈,子女不孝,這是因果關系,自食其果。
可笑的是往往不負責任的父母,待子女長大后卻最熱衷于情感勒索和道德綁架。
96年出生的女孩洛洛在杭州工作三年,2019年10月份在錢塘江遇到漲潮意外去世,死亡原因跟公司毫無關系。
但公司出于人道主義賠償2萬,后被媽媽及親屬加到6萬,可謂是仁至義盡。
三天后其父母突然索賠41萬,理由說出來都不敢相信,竟是要給弟弟買房付首付。
手機都是媽媽用新的,淘汰下來的給洛洛。作為一名工資過萬的美工,用的手機是幾年前的6s。
她爸不間斷問她要錢,每次一萬兩萬。有次她爸問她要一萬塊,洛洛只有七千,她爸說“那都給我吧!”
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關系是,明明手里拿著計算器,像投資一樣面對自己的孩子,卻完全感受不到其中的傷害,因為——我生養了你,你屬于我。
“我倒寧愿花錢買斷親情,從此兩不相欠”。這是洛洛在社交媒體上發的話。
“我今天養你,你以后養我”。這哪是家庭教育?分明是在做生意。
他們永遠不會懂“只有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孩子才會心甘情愿反哺你”,他們只會不斷去索取,用“愛”綁架孩子。
中國真正的古訓,是父慈子孝,這是雙方的責任。
但倘若父母不顧你的幸福,不管你的感受,強迫你的意志,他們便失去了被孝順的權利。
我們都要感謝父母的撫養,但報答他們,不意味著任由他們決定自己的一生。
但如果你不斷被索取,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很不幸,但希望你能夠認清事實:父母是不會改變的。
你可以逃離,不必事事順從,不必良心不安,你依然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可以固定打錢。
然后做個“自私”、沒那么“善良”的人,好好愛自己。
你是值得被愛的,只是這份愛不必再從父母身上獲得。
生命就是一個輪回,父母和兒女的位置隨著時光的改變會有一個自然地循環和接替。
民間老話說:“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
做兒女所能給予父母的最大的愛,就是成長為一個能夠讓他們覺得驕傲的人。
對父母,要尊重、關心、體貼,通俗點就是,管吃管喝,管生活的好,但要是手伸太長,就堅決不能慣著。
盲目地順從父母頂多算是愚孝,這不是我們所提倡的。
這種行為背后禍害的遠不止你自己,也可能是父母,以及身邊的愛人或朋友。
孝道也是有標準尺度的,以父母的思想標準來衡量自身的發展,就是固步自封。
時代一直在發展,絕大多父母已經停止了學習,以過時的標準作為自我發展的標尺,遲早會被淘汰。
迫于父母的壓力,就草率決定人生規劃,這樣的父母是在害孩子,而這樣的“孝順”,實為愚孝。
我們的人生終將應該由自己主宰,父母是成長的陪跑者和參謀者,不應該成為主導者。
孝心,是什么呢?是永遠陪在父母身邊?是完全聽從父母的建議?我想都不是。
盡孝的方式從來都不止一種,也不應該只有順從這一種。
你的人生終將是自己的,當父母干預了,給出了不合理的建議,你卻不敢指出,就是錯上加錯,耽誤了自己的未來,這種孝便毫無意義。
想當一個大人,就要先做一個大人。
不管父愛還是母愛,都是為了讓我們最終成為一個和他們完全不同的人,就像艦艇終要遠航,情感上可以無限延長,但精神上,我們必須獨立成長。
孝,而不順,這是子女所能回報給父母的最好的愛。
孝不是盲從,而是有禮有節。
孝順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尊重,它不是思想上的控制,而是感情上的紐帶,這樣才是中國人應遵循的孝道。
孝順是做到問心無愧,不是應該的事,而是自然的事。
不要過于刻意,但是對父母觀念的不認同,不代表不去關懷,這一點需要理清楚。
它是從芝麻蒜皮大的小事開始的,是一張張分數不錯的考卷;是一次次回家的行程;是一通通抽空打來的電話;是一句句理解安慰他們的話......
換句話說,不要讓孝順成為心理負擔,但一定要對年邁的父母負起責任,無論是從法律上,還是從人倫上來說,這一點要求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