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有親有疏,這大多與血緣有關!在農村有“五服”之說,一般出了“五服”的基本就很少聯系了,而在“三服”之內的則是至親,這多與宗族有關!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與親戚的遠近有關,有些描述了事態的炎涼,比如說“人窮莫投親,位卑休勸人”,“富在深山有遠親,窮盡鬧事無人問”,其實,在農村,親戚就這么的不堪嗎?以下的二則俗語,你們是如何解讀的呢?
一、一表三千里,堂親五百年
在農村,這句俗語,前半句是講距離,后半句是講時間,含義是,“表親”也就是所謂的外親,比如說姑表親與姨表親等,對于外親來說,隨著距離的增加,人們之間的聯系逐漸減少,親戚味也就淡了,有些表親幾年未曾謀面,再見已成路人!而對于堂親來說,雖然表面看上去也不是很親近,但是,當家族中有事發生,尤其是有老人去世,大家都會回來,跪棚守孝,這就是堂親!
二、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其實,這句俗語,前半句“姐死門檻斷”含義是,親緣關系的維系,多以有共同血緣關系的那個人有交集,如果她去世了,那么兩家的走動也就少,這也是為何在農村有三親,三不親之說!而“哥走侄不親”這后半句只是表現平常的一種現象,但是,當家里有大事發生,叔侄間的親疏立顯!
其實,對于農村見得親戚,對于親疏來說,以上的俗語都有片面性,畢竟人與人交往要坦誠,要交心,只有在平等的位置上,互幫互助,親戚相處才更加的融洽!你們認為是嗎?
【豬友巴巴】服務三農,專注農村,對于親戚的親疏,您有何感想,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