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鐵木君。
美劇《越獄》有一集,男主角邁克去監獄里營救他哥哥。一進入監獄,我們普通人看到的是:圍墻內的操場、牢不可破的囚牢、來來往往的犯人和獄卒。
邁克看到的,卻是充滿希望的逃生選擇:下水管道、通風口和緊急通道。
同樣的場景,不同的人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
因為邁克建筑學家的身份,他得以用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觀察力,透視那冰冷厚重的高墻背后的世界。
而我們所處的環境的差異,接觸到的事物的不同,構成了我們的認知方式。
過去的知識和經驗,讓我們以某種「習慣」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和解決問題。
正如王爾德所說:“起先是我們造成了習慣,后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
這導致了人們認知上的巨大差距,并因此影響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境遇。
讓我先從,童年好友的故事說起。
01.
阿錢,是我童年最重要的朋友,他比我高一個年級。
認識阿錢,是一次被村里的大鵝追著咬。他剛好出現,幫我趕走了它。(鵝在農村里,可是看家護院、比狗還強的存在)
后來我們上下學都形影不離,是遠近聞名的“搗蛋二人組”。
時間一晃而過,轉眼我們上初中了。
初中的男生,總是急于證明自己是個男子漢。
某個寒假,我跟表弟打算騎自行車,去幾十公里外的市里見見世面,鍛煉一番。我們計劃著,用口袋里還沒捂熱的壓歲錢,去吃“只聽過,沒見過”的肯德基。
我們興沖沖地,把這個很酷的計劃,告訴了阿錢。
“沒什么意思,我不去。那么遠你們也根本沒辦法堅持下來的。”他停頓了下,“再說,我已經是男子漢了,不需要這些無聊的事情來證明。”
我不知道如何反駁,只是覺得,阿錢跟我們有了距離感。
他像一個透明的容器,雖然我們總有話題可聊;可是那層透明的、無法打破的外殼,卻將我隔絕在他的世界之外。
當我和表弟帶回了冒險的戰利品,一堆肯德基花花綠綠的海報紙,我從阿錢無所謂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絲羨慕的眼光。
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滿風險。
大多數人都渴望擁有夢想中的生活,卻在現實的「穩定」和「安全」下選擇了妥協。
在一種模式里面呆久了,我們會被環境「體制化」,在潛意識里拒絕新的挑戰。
穩定和安全,不是太壞的選擇;但有些東西,不邁出那一步,就永遠沒有機會看見。
四平八穩的人生沒有驚喜,行動起來,事情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難。
02.
一轉眼,我們都已成年。我去外面念書,阿錢去了市里的理發店。
有一次通電話,阿錢告訴我們找到了快速賺錢的方法。
他說的是股票。2015年,正是十年一遇的大牛市。
那時候我不太懂,但聽懂股票的同學說,越是牛市,越不能被誘惑吸引,無視風險地買入股票。
我勸,他不聽。
最后他東拼西湊,借來了3萬多塊的“啟動資金”。炒股的第一天,他就賺到了900塊錢,當時差不多是我一個月的生活費。
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僅僅一個月后,股災來臨。
阿錢賬戶上的錢不斷縮水,最后只剩下了8000。剛剛起航的發財夢,還沒出海就擱淺了。
過年回家幾個朋友見面,他一根根地抽著煙,問我們有沒有賺“快錢”的方法。
我們提的建議,都被他一一否決;他失去了耐心,無法接受只能慢慢掙錢的現實。
大多數人,總想著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時間和付出,換來最快速的財富積累。
殊不知,財富正是你認知的變現。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你認知范圍以外的錢,除非你靠運氣。但是靠運氣賺到的錢,往往又靠實力虧掉。」
一茬又一茬的韭菜們,都是在為認知不足交的學費。
所以有些人看起來毫不費力地邁向富有,而有的人卻一輩子為錢發愁。
03.
后來,在家里的支持下,阿錢開了一家理發店。
我打心底里替他高興,也介紹了一些朋友去他店里。
好景不長。他又染上了賭博的壞習慣,天還沒黑就打烊去打麻將。
得知此事,我在電話里罵了他一頓。
“你能不能成熟一點?你再這樣下去,客人就不會來上門了。
你踏實地干,帶幾個學徒,生意做大大了,錢都往你口袋里鉆。賭桌上認識的朋友,不值啊。”
“你才給我成熟一點!怎么開店,我爸媽都管不了,你還管我交什么朋友?開店你有替我出一分錢嗎?”
他掛斷了電話。
后來聽表弟說,他賭博欠了很多錢,上門催債的人砸爛了他的店。里面值錢的設備、椅子、熱水器,甚至洗發水,都被他們搬走。
我嘆了一口氣,回想起最開始遇見阿錢的時候。
那時候他跟我們一樣,青春年少,一腔熱血。我依然記得十二歲時,他在操場上說的那個飛行員的夢想。
可是人生就是這樣一個奇怪的事情,方向不對的時候,一步錯,步步錯,走得越遠,失去得越多。
很多像阿錢一樣的年輕人,很容易把注意力放在「賺錢」這件事上,急功近利地撈到第一桶金,卻很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認知的提升上。
人生是一場「持久戰」,多一點耐心的沉淀,把自己的認知變成財富,才是真正的捷徑。
因為,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是貧富,而是認知。更高層次的認知,將帶給我們更多、更好的人生選項。
04.
認知差距,體現在這5個維度
如何避免低層次的認知?我們可以從以下5個維度來評價:
1、用情緒代替思考的人走不遠。
小孩子總是想哭就哭,想鬧就鬧。發泄情緒,就有糖吃,就能換來大人的安慰。
上了中學,很多同學依然用情緒解決問題,一言不合,放學就打上一架。
可是這樣的「套路」,在社會上卻不管用了。成年人的世界,比得是頭腦和智慧。
電影《綠皮書》里,黑人鋼琴家謝利博士,和一位白人司機托尼,一路向南做演出巡演。
當時的美國南方,種族歧視十分嚴重,路途中有一次,他們被警察攔下羞辱。托尼掏出拳頭反擊,結果兩個人都被關進了監獄。
謝利博士沒有責怪托尼,也沒有抱怨不公;他保持了冷靜,爭取來聯系自己的律師的權利,用法律武器解救了自己。
用智慧,比用情緒解決問題更管用,也更體面。
內心強大的人,關得住自己的情緒;內心強大的人,才能在這個世界暢行無阻。
2、對錯之外,有寬廣的可能性。
我見過最無聊的事情,就是凡事都要爭個勝負。
明明吃火鍋的時候,有人喜歡辣鍋,有人喜歡清湯鍋;
穿衣服上,有人喜歡穿T恤,有人喜歡穿襯衫;
早上起床,有人喜歡先洗臉,有人喜歡先刷牙……
這沒什么奇怪的,每個人都不一樣,大家也都能接受習慣和偏好不同的事實。
可在一些問題上,人們卻總想分出個高下。
爭論可口還是百事更好喝,北京好還是上海好,diss對方喜歡的牌子是交智商稅……
微博上每次有熱點事件,評論區里就成了激烈的戰場,雙方都不能將“輿論的陣地”拱手相讓。
誰對誰錯,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只聚焦于對錯,會讓我們忽略對錯之外,那寬廣的可能性。
因為對錯,限制了自己的眼界,這是比輸掉了「價值觀之爭」,還要大得多的損失。
生活從來不是判斷題,而是填空題。
3、認清自身能力的局限。
一個人想要獲得長足的進步,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而越是欠缺能力的人,越容易高估自身的真實能力。這叫做「能力錯覺」。
拿我們做計劃這件事來說: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樂觀估計自己完成任務的進度。
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到、有時間做好、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可能結果卻常常是任務延期,flag倒掉,質量不過關……
這時我們傾向于尋找外界客觀因素,而非自身的主觀原因。
因為人天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我們習慣于將錯誤合理化,從而關閉了反思的通道。
足夠了解自己,是我們獲得更大成長的前提。
這使我們不至于沉迷宏大敘事,而是腳踏實地去設定小而具體、精準可控的目標。
認清自身能力的局限,學會跟他人取長補短,分工合作;這個過程中,也讓我們理解了合作的必要。
努力觸碰自己的能力邊界,讓我們可以不斷挑戰自己人生的極限。
4、做選擇時的評價標準是否單一。
我們每天都由無數個選擇構成。
做選擇時,被我們納入考慮范圍的因素有哪些?
金錢、時間、成長,快樂……
當我們評價一個選擇、或者是他人行為的時候;如果標準過于單一,我們就要引起注意了。
《科學進展》雜志的一項研究表明:
當一個人離開大學,重視時間而不是金錢的畢業生,更有可能追求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包括能提供內在滿足,而不僅僅是回報的愛好、社會關系、實習機會和職業等。
金錢從來不是生活的全部。擁有更高認知的人,會綜合地權衡自己每一個選擇:
他們并非不考慮金錢,而是可以看到每一個選擇,在十年甚至更長期里的回報。
做選擇上的「長期主義者」,讓我們可以避開疲于當下的陷阱。
5、認識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們經常會去羨慕別人的生活,覺得這就是自己想要的;
但是問他真正想要什么,得到的答案很可能是“不知道”。
迷茫不痛不癢,是殺死生活的慢性死亡。
想要擺脫迷茫,我們要分清「欲望」和「真正想要」。
同學新買了一款球鞋,好想要;
朋友又去日本玩了,好想去;
同事買車了不用擠地鐵了,好羨慕……
我們不斷地做加法,增添一長串的愿望,但真正實現的都是少數人。讓生活被欲望牽引,卻永遠無法填滿,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
追求內心的滿足,知道自己的「真正想要」;我們就能把自己的時間,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花在這些事上的時間,將帶給你溢出的滿足感,和長期的回報。
沒有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是很多人一生最大的遺憾。
05.
獵豹CEO傅盛說過: 認知的本質就是做決定。
認知決定選擇,選擇決定人生。
大多數人太過于自信,總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看不到事物背后的規律和可能性;用錯了力,最后總是以平凡和失望收場。
人生就像登山,我們從山腳出發;認知每提高一步,世界就更廣闊一些。
不要讓你的認知,限制了你人生。
“因為你認知的高度,決定了你一生的高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