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親自帶寶寶的媽媽都知道,帶娃可以說是一場“十萬個為什么”的大考驗,尤其是寶寶在小月齡、不太會自我表達的時候。
雖然我們用理論武裝了自己,可是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時候,我們還是手足無措。
尤其是性格比較糾結的媽媽,有時候真的很容易跟自己、跟娃死磕到底。
這兩天,我特地做了一個小型的調查,問了一些周圍的媽咪,他們在育兒過程中最糾結的幾個點是什么?
后來發現,娃哭了要不要抱、要不要讓娃自己睡、寶寶喂奶是按時還是按需、夏天到底適合不適合斷奶、寶寶刷牙要不要用牙膏、趴著睡到底要不要管……這幾個問題,是我周圍的媽咪們糾結得最多的。
我捋起袖子,查了一些資料,再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今天就把這幾個問題都來說一說。
一、娃哭了要不要馬上抱?看情況!
瓜瓜出生后,我產后情緒比較緊張、激素失調,鉆了牛角尖,加上家里老人一直跟我說,于是也非常“殘忍”地對待瓜瓜:瓜瓜哭的時候不輕易抱他。我擔心,一哭就抱,瓜瓜會形成“抱癖”,產生“想要抱抱,我就哭鬧”的錯覺。
但很快,我意識到了自己不該這樣做,尤其六個月前孩子是抱不壞的。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哭了,我們可以不抱,但一定要有回應;其次,哭的原因有很多,有些時候并不一定是孩子需要抱抱,我們要結合實戰經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對于孩子來說,與照料者之間的互動和特殊的情感聯結,是他們最初的人際關系模板。只有我們在寶寶小時候給他建立了良好的信任關系,他長大才會相信世界、信任他人,自己也成長為一個可靠的孩子。
這種信任關系的來源,就來自于嬰兒0-18個月時,寶寶和照料者之間的關系。如果我們能夠準確地了解嬰兒的需求,并及時回應這種需求,且在行為上保持一致,這種信任才會建立起來。
所以,寶寶哭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回應,不要無動于衷、任其哭鬧,甚至關小黑屋(我小時候就被關過,后來成了我的心理陰影)。
不過,回應與滿足還是有區別的,滿足孩子到什么程度,就是“慣壞”和不“慣壞”的區別了。
還是以寶寶哭鬧,我們到底要不要抱他為例。
如果孩子月齡還很小,或者他在生病中,那么我們應該及時抱起,在語言、肢體上進行安慰。
對于大一些的寶貝哭鬧,我們的反應可以不用那么急迫(比如立刻抱起來),但是我們應該要有語言上的回應(寶貝是不是餓啦,想不想吃東西呀,等媽媽一下,馬上就過來)。
幫小朋友解決他的需求,有時候需求解決了,小朋友就會停止哭鬧。
如果找不到哭鬧的原因,或者實在無法滿足,小家伙就是持續哭鬧、不停耍性子怎么辦?通常這個時候,我首先會保持自己的冷靜,盡量不因為小朋友的大哭大鬧而自亂陣腳,一邊試試轉移一下他的注意力,或者在旁邊靜靜地陪伴他一會,給他擦擦小臉,等他哭夠了,脾氣發完了,再抱抱他,給他講道理。
二、要不要讓娃自己睡?3歲以后較合理!
這里說的獨睡,不僅指分床,還指分房。我有一個朋友,孩子一出生就讓他自己一個人睡了(人在加拿大),這讓我驚呆了,因為這事放在瓜瓜身上實在難以做到(他至今還喜歡拉著我的頭發入睡,半夜醒了我不在旁邊,就會哼哼唧唧不開心)。
為了了解國外對于孩子獨睡的態度,我特地跟Cindy聊了聊這個問題,沒想到身在意大利的Cindy也一肚子苦水要倒:“當時糾結很多,現在他還是跟我們一起睡,我擔心他以后不肯自己睡。”
Cindy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西方國家一直提倡孩子的獨睡,是有多方面考量的。
一方面,獨睡能夠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建立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勇氣,避免小朋友(尤其是男孩子)的依賴情緒、戀母情結的產生。
另一方面,和父母睡在一起,寶寶會吸入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孩子睡眠質量的提高。
不過,獨睡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比如無人看管,孩子掉下床了,頭卡在柱子中間等等,過早的獨睡,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抑郁癥、自閉癥。
盡管獨睡的好處多多,一般專家學者還是建議,3歲后讓孩子獨睡是比較合適的。因為,3歲左右的孩子相對比較好溝通;此外,孩子將迎來自己第一個反抗期,如果不給寶寶以獨立的空間,孩子一輩子都會對母親產生依賴,很難獨立。
01
常常鼓勵寶寶。
3歲左右的寶寶能夠接受道理了,我們可以給他講講勇敢人物的小故事,激發寶寶的獨立意識,主動做勇敢的寶寶。對于孩子的進步,我們要給予積極地鼓勵,告訴他:“你好棒!像個大孩子了!”
02
先分床、后分房。
在鼓勵寶寶獨睡的過程中,我們要循序漸進。比如現在寶寶還是和大人一起睡的,那么我們可以讓他在大床上入睡,再放到小床上,第二天醒來以后,告訴他昨晚自己睡了小床,特別勇敢、特別棒;
等寶寶適應了小床獨睡后,我們再逐步過渡到分房睡。找一些玩具“陪伴”孩子,分房的時候,告訴寶寶:“夜里有事,可以隨時喊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就在外面哦?!弊寣殞毭靼祝址克菫榱怂玫爻砷L,并不是因為爸爸媽媽不再寵愛他了。
三、喂奶是按時還是按需?要把兩者相結合!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叫《寶寶0-3歲睡和吃怎么安排?精確到分鐘和毫升告訴你》(點藍色字可以跳轉),里面詳細寫了寶寶喂奶和睡眠的規律和時間。當時,后臺有不少媽媽問我,一定要嚴格按照時間表來操作嗎?
其實,時間表真的是個參考,就拿喂奶這個事情來說吧,不管媽咪們按時喂養,還是按需喂養,都會遇到不少困惑。
比如按需喂養的媽咪會發現,小寶寶的飲食習慣不是很規律,一會吃的多,一會吃的少,因為隨時想吃就有,所以喝奶的習慣很“任性”,甚至會邊吃邊玩,或者叼著奶頭卻不喝奶;
但按時喂奶的媽咪又會發現,小寶貝根本不吃按時喂養這一套,到了點,他不肯吃了,或者索性睡著了;沒到點,他嗷嗷叫著要吃。到底給不給呢?
其實,不管是按時還是按需,都有優缺點,比方說按需喂養的優點,就是寶寶勤吮吸,能夠刺激媽媽泌乳;按時喂養的優點,就是寶寶能夠養成比較規律的飲食習慣。
其實,針對0-3個月的孩子,我們應該按需喂養;等寶寶大一點了,從飲食,到睡眠等生活作息的節律慢慢開始建立起來以后,我們應該采用按時喂養和按需喂養結合的方式。
為了防止寶寶邊吃邊玩,喝奶習慣不好,我們可以每次給寶寶吃奶20分鐘,20分鐘以后,就不給吃了(對于寶寶來說,20分鐘喂奶時間足夠了)。要讓孩子形成一個意識:20分鐘不吃完、不吃飽,就得下一頓再吃了。
如果寶寶吃完一頓,間隔很近又要吃了,我們要注意分辨是不是真的餓了,如果真的餓了,就喂奶;如果上一頓吃的很飽,那隔一小會肯定不是餓了,我們就可以試試分散下小朋友的注意力,或者給他喂點水,稍晚一點再給他喝奶。
四、夏天到底能不能給寶寶斷奶?最好是春秋兩季!
什么季節斷奶、夏天斷奶好不好這個問題,其實也有不少麻麻糾結。
說實在,如果有的選擇的話,盡量不要選擇在炎熱的夏天斷奶。夏天斷奶有一些不利的客觀環境因素:
這個季節悶熱、蚊蟲肆虐,小朋友體內的水分流失比較多,容易出現腹瀉、感冒、脫水等問題,還容易患上腸道傳染疾病,比如細菌性痢疾等等(瓜瓜剛剛斷奶的時候,有一次稍微受了點涼,就發了高燒)。母乳中含有大量的抗體,至少在糟糕的季節里,可以保護寶寶身體健健康康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春秋兩季是相對來說比較理想的“斷奶”季。
有些麻麻要說了,我沒有選擇??!工作繁忙、心理壓力增加,奶水越來越少,眼看也撐不過這個夏天了。
其實,夏天斷奶也沒什么,說到底還是視乎寶寶的身體狀況決定的。在寶寶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逐漸用奶粉、輔食替換掉母乳,慢慢地讓母乳撤出寶寶的生活。媽媽只要處理得當,寶寶完全可以順利斷奶,跟夏不夏天的也沒什么大關系。
不過,如果寶寶生病、身體不適,最好暫時不要斷奶哈。
五、寶寶刷牙要用牙膏不?有講究!
當寶寶長出牙齒后,我們就應該給牙齒進行清潔了,但是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清潔方法,牙膏、牙刷如何挑選,也有講究。
6個月左右
寶寶大約在6個月左右,會長出第一顆牙齒,這時我們可以用消毒紗布蘸適量的淡鹽水,用紗布為寶寶清潔牙齒。
6個月-2歲
這個時期,寶寶會長出8-11顆牙,我們要在寶寶飯前、飯后和睡前,用嬰幼兒專用牙刷蘸著淡鹽水給寶寶刷牙,同時訓練他刷牙。
2歲以上
2歲以后的寶寶,牙齒基本上全部長齊了,這時我們要為寶寶重新挑選牙刷,刷頭要短、刷毛要軟、避免刺激寶寶的牙齦,同時要教會寶寶正確的刷牙方法:豎刷。
這個年齡的孩子,已經學會了基本的溝通交流,我們可以在教導他們不吞咽牙膏的基礎上,使用牙膏了。
我們千萬不要偷懶,給寶寶使用成年人的牙膏。成年人的牙膏里含氟量比較高,寶寶攝入過多的話,會影響骨骼的發育;兒童專用牙膏的含氟量相對低一些,只有成人牙膏的1/3,相對安全;另外,我們要等寶寶不再吞咽牙膏了以后,才能使用含氟牙膏。
六、趴著睡到底要不要管?好處多著呢!
關于趴著睡這件事,我在《看動圖教寶寶學翻身!到底何時不翻身才要真正著急》里(點藍色字可以查看)有寫過一些,這里再重申一下:
對于自己沒有翻身能力的小寶寶來說,趴著睡是肯定不好的,容易造成窒息;對于自己已經會翻身的孩子來說,如果我們夜間醒來發現寶貝趴著睡覺,大可不必把他反過來,讓他自己管自己睡就行了。
具體來說,趴著睡還是有一些好處的:
可以幫助腹部脹氣的寶寶排氣
會使寶寶比較有安全感,不易受驚嚇
趴睡的寶寶頭型和臉型通常會比較修長
有助于寶寶提高睡眠質量(國外有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發現趴著睡的寶寶,比仰天睡的寶寶睡眠質量更好,也更不容易醒)
有助于寶寶提高呼吸功能(嬰兒趴睡的時候,肺部受到的擠壓最輕,呼吸效率較高,能比仰睡時血紅蛋白含量增加5%-10%。)
(好多麻麻說,為什么沒早早發現我們,別擔心,記得置頂,就不會看不到咱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