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盡心思選出的130本好書,以及我的解讀才是我送給孩子們的閱讀大禮!
花了很多時間從10000+本書中一本一本挑出130本,又寫成你們口中那篇“手滑都看不完”的長文解讀,是想幫媽媽們解決兩個網上購書的難題:我也都一一分類好了,有經典的、有認知的、有哄睡的、有情商性格培養的、有學前準備以及生命安全教育等等。媽媽們需要什么直接在對應的版塊里選,很方便。
另外,有幾個事情,這里還要再強調下:
1、選好了盡快下單,因為這是當當全年優惠力度最大的促銷,買書最劃算,很多書蟲都掐著點囤書。
大家看到有書斷貨了,也及時和我反饋哦,我盡力去追。追到就會放出來,因為庫存是很動態的,很可能這邊追加了,下一秒又搶光了,所以我也就不一一通知了,免得大家落空,時時留意下哈。
2、咱們的優惠碼(優惠碼是:ZMGFVJ,一定記得是大寫!大寫!大寫!),是當當自營的書都可以用,不僅限于我的書單。
眼看時間來不及,娃還像慢動作回放一樣時,那種暴跳如雷的心情,我太能理解了。忍不住吼幾句,事后又后悔。除了像Cindy說的,大人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外,我們還可以有更多辦法來“對付”他。就像留言媽媽問的,“到底娃為什么這么磨蹭,我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讓他不磨蹭?”,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理解孩子的磨蹭,才能有效解決。朋友小A,曾經總是吐槽兒子磨蹭。前幾天我推薦她去聽一個育兒講座,回來后她感慨,原來天下的孩子都差不多。講座開始前,老師請大家自報孩子身上的“毛病”,在場父母都沒嘴軟,老師記錄的手速完全跟不上。看著不一會兒就寫得滿滿當當的半個白板,不收拾玩具、亂發脾氣、磨蹭、不講衛生……小A恍然大悟,哎呀,這些毛病原來不止我家孩子有,每家孩子都這樣啊!其實,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磨蹭,這是孩子成長階段里不可避免的問題。有的父母看娃磨磨蹭蹭,會想“這么拖拖拉拉,長大后不就成了落后分子了嗎?”。這種,拿孩子的某個行為和將來可怕的后果聯系在一起的想法不僅有失偏駁,而且會在潛意識中埋下焦慮的種子。孩子并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理解了這一點,那么再遇到娃拖拖拉拉的時候,心態上就不會那么惱火和焦慮了。“磨蹭”這件事情本身并不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但是我們面對“磨蹭”的教養方式會影響。所以我們還是需要挖掘娃磨蹭背后的原因,盡量幫他提高效率。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組研究人員,曾對孩子的時間理解能力進行了研究,考察他們對于小時、分鐘、秒的長度的理解。結果表明:孩子大腦里負責計劃和控制的前額葉皮層在兒童階段未發展成熟,7歲以前的孩子并不太能理解時間概念。
4歲時,孩子開始懂得一些要點,例如:1小時比1分鐘長、1分鐘又比1秒鐘長。但直到7歲以前,孩子們在被問及例如小時和分鐘的區別時,仍會被難住。(即便他們知道1小時或者1分鐘的定義)。舉個例子:“小明跑了3分鐘,小紅跑了2小時。請問誰跑得久?”對于成年人而言,這道問題很簡單。因為我們知道雖然3比2大,但小時遠比比分鐘長得更多(1小時等于60分鐘)。然而對于一個5歲的孩子而言,他們會因為“3比2大”和“小時比分鐘大”兩者的比較而被難住。這說明了他們對時間定義的理解并不透徹,同時也并不清楚地明白不同時間長度的感覺。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時間是一個抽象、懵懂的概念,他并不知道怎么去計劃和控制。父母催促孩子,實際上是要求孩子與自己在同一時區、同一節律,這本身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范圍。當我們火急火燎地催孩子出門的時候說“沒時間了、還有5分鐘”,娃并不能感覺到危機感,因為他根本沒有“時間概念”,所以也就沒有緊迫感。
孩子的思維方式跟成人完全不一樣,某種程度上年幼孩子的磨蹭不是故意拖拉,而是,他的注意力正集中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
有一陣兒,瓜奶奶跟我抱怨,說瓜瓜越來越不聽話了,叫他做啥他都磨磨蹭蹭的。我就留意觀察了幾天。剛好那段時間我給瓜瓜買了個新的拼圖,瓜瓜正在新鮮期,每天晚上都要拿出來玩。
瓜奶奶到了九點,就開始催促瓜瓜去洗臉刷牙、上床睡覺。可瓜瓜就像沒聽到一樣,趴在地上擺弄手里的拼圖。瓜奶奶只能每隔幾分鐘就催一次,催了5、6遍還不行,就開始生氣了。
孩子的天性是需要快樂的,凡是得不到快樂的事情,都有可能讓孩子心不在焉。洗臉刷牙相對于玩拼圖來說,顯然不夠有吸引力。他手頭上有自己認為更重要、更讓他興奮、更有趣的事情讓他全情投入、專注參與。
3、娃對某些技能不熟練
生活中,很多父母已經習慣了幫寶寶打理日常。看娃磨磨蹭蹭就忍不住要上手幫忙,一邊催、一邊幫他們把所有的事兒做完了。其實,這樣一味的幫助,反而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定向思維:我做事慢會被爸媽罵,但只要我裝聽不到,他們就什么都會替我做的。時間久了,爸媽越來越累,寶寶也喪失鍛煉的機會,變得懶惰、自理能力差,甚至爸媽說什么,都被寶寶當成了耳旁風。孩子還太小沒有認知時間的能力,我們就盡量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來溝通。跟瓜瓜說10分鐘收拾好玩具,他往往會磨蹭一段時間。但如果提前跟他說,等會兒我叫你吃飯時,你必須要收拾玩具了喲。相當于提前給他一個心理建設的過程,這樣到了該干什么的時間點,他就能接受。娃只要配合我們的要求按時做到了,就給予及時的反饋和鼓勵,會形成良性循環。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游戲,“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
Cindy說土根出門經常拖拖拉拉不肯配合,一會穿錯鞋,一會不肯穿衣服,最后都是用游戲力的方法說服他。出門前,跟土根面對面坐在地板上說,我們比賽看誰穿的又快又好吧?預備~開始!
土根會很認真地檢查自己鞋子有沒有拿反,然后快速穿好!Cindy會故意讓土根多贏幾次,下次出門的時候,土根還會主動要求玩比賽穿鞋子的游戲。我發現平時瓜瓜自己穿衣服的時候都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反倒是瓜奶奶一再催他的時候,就有點手忙腳亂,不是扣子沒扣好,就是褲子穿反了。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考試,假如老師站在邊上看著,你就緊張到腦袋短路。被催促的小孩子也是的。給娃多一點時間慢慢來,他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包容和理解,會讓他有更多思考空間,才會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是的,成長需要時間,父母更需要耐心。我們需要學會靜下心來,懂得欣賞這個還只能“慢慢來”的小孩。大家一定還記得《爸爸去哪兒》里,小Jasper因為走路磨磨蹭蹭,被爸爸大吼的片段吧?陳小春發現jasper沒有緊跟自己身后,瞬間暴怒,大吼:“Hurry up!(快點)”把后面拍照的路人都嚇跑了。其實Jasper每一步都走得很認真,努力不讓自己跌倒。后來應采兒也在微博上吐槽: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已經很努力了。你眼中的磨蹭、拖拉,可能是他的努力堅持。
有人比喻養孩子的過程,就像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與其懊惱慢慢爬的蝸牛,不如停下來聞聞花香、看看風景,享受當下陪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