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作者 | 呂安太(原創作品 侵權必究)
她擁有兩個母親,這是不爭的事實。一位是她稱為“媽媽”的人,是含辛茹苦地把她養大的人,其實是他的養母。從她生下片刻之后,她就成了她真正意義上的母親……
另一個是賜予她生命基因的人,是給了她活靈活現生命的親生母親,她稱為親娘。對于她的親娘,作者有一種割斷不了的親情,但也有冷靜的評判……
她的親娘是地道的河東人,出身于農村一個“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影響較深的貧困家庭,經歷過情感的周折。
她的媽媽是跟著爺爺奶奶從齊魯到晉南生活的婦人,一般人家,經受過婚變的痛苦。
兩個婦女都是獨自面對世態炎涼而苦苦掙扎的堅強母親。
當我聽說她的故事后,懷著一顆虔誠的心,去真實地記錄了發生在她身上的、曾在歷史旋渦中沉浮的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樸實的人物樸實寫,有心思寫給樸實的人看。
這是一個女兒對自己兩個母親的真情記憶:
她懂事后聽人說,她的生母在生她之前,有三個女兒。其母生下第一個女子后,給大女起乳名叫靚女。全家人歡天喜地置酒席給靚女辦了滿月宴。
在靚女兩歲后,其母又懷孕,十月懷胎后,生下來的還是一個女的,全家人的笑是沒有自信的笑。按農村風俗,自家人吃了一桌飯,就算給二女過了滿月宴。宴席上,她爹鼓了鼓勁,還是自信地對自家人發布新聞說:“二女取名叫招巴。不言而喻,兩年后再聽佳音。”諧音是第三個一定要生個帶“把”的。
轉眼又過了兩年,其母還真爭氣,肚又不斷地隆了起來。這年,其親爹在疆打工,其妻就給他寫了一封信,信中有一句很有寓意的話:“肚大賽過青石碾,她與貍虎肚一般。”她爹很高興,一夜都沒睡踏實。可事與愿違,肚大不頂事,生下來的仍然是個女的,其奶給三女起名招弟,盼望出現奇跡,下面生一個男的。
時間過得真快,一年多后,其母的肚又有了動靜,200多天后,又生下了一個女娃。一家人氣不打一處來,女娃在她娘的身邊還沒有感到母溫,干脆找人,把娃兒送了出去。四女成了“重男輕女”的犧牲品。
她在脫胎4小時候后,來到養母家。養母結婚8年,盡管東找醫生西看大夫,肚總是癟癟的,懷不出一丁半女。真是鬼子吃高粱--沒法,只好把四女抱回了家。
到了養母家后,為了不讓她長大后三心二意,兩家人約定,對她隱瞞身世,兩家老死不相往來。你過你的日子,我過我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
她來養母家前,養母家就四口人,是一個特殊的家庭,像《紅燈記》中李奶奶所說:“孩子,咱們祖孫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啊!你姓陳,我姓李,你爹他姓張!”她養母家四口人,四個姓,人與人之間沒有血緣關系。她爺爺姓林,奶奶姓黃,養父姓鄭,養母姓春。它融入了這個家庭,成了五個姓,她其實姓蘇。
她來到這個家庭后,養父養母都把她當成了心肝寶貝。無論爸爸還是媽媽,對她都很親近。她覺得自己有天底下最好的父母。而她是世上最幸福的女兒。
她來養母家的時候,她并不知道養父到底藏著怎樣的心事。其實,養父要她,是當地的唯心說法,把她當“引子”,以求她養母后生。時間過了兩年,他養母一直沒有懷孕。就在這個時候,養父對她也冷漠了,與其養母提出了離婚。父母離異后,她同媽媽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小時候,媽媽沒有工作,只是給人家打零工掙錢,可她媽舍不得吃,把省下來的錢,用來給她買奶粉吃。在她剛來養母家那幾年,養母四五年都沒有買過新衣服,穿的都是親戚送的衣褲。除過年吃點肉外,平常一般不吃肉。養了十幾個雞,雞下的蛋,除讓她吃外,剩下的都賣給食堂了。
小時候,家屬區還沒有暖氣,她玩耍一天,到晚上小腳凍得像一塊河卵石,是養母把她的小腳放在懷里,給她暖熱后,才把她放進被窩里。
上初中時,她聽學生說出了她的身世,她有些自卑,學習不在心,成績逐漸下降,是其養母請她遠房舅舅每天夜里給她補課,才使她學習又趕了上來。
在十二歲之前,她的親生母親,確實是踐諾了當年的約定,但到她上初中時,聽同學說,有一個女人曾在學校門口,打聽過她。那個女人,可能就是她的親生母親。
以后她參加了工作,生母來到她家認她,她也沒有認。她說:你那么多孩子,怎么就多我,把我給人呢?為此,她對親娘非常抵觸。她娘哭著說:那個孩子不是娘身上的肉,我當時受駭俗的影響,才把你給人的。還有一次,在路上碰見了生母,她娘大聲喊她,她低下頭,硬著心腸沒有答應她,任淚水迷茫了雙眼。看著她站在風雪中喊她,當時還有一絲快意。她在心里一次次的不能原諒她。徹底地理解原諒生母,是在她結婚生了女兒以后,才知道十月懷胎,生育如同缸上跑馬那么不容易,才知道她把她送人是因為看婆婆的白眼實在無奈。當親娘再來認她時,她作出了抉擇,認了娘,并對養母說:我認生母,并不妨礙我和你的感情,你們都是我的親人。你養了我,也不容易,我一定會為你養老送終的。之前,養母是絕對不讓她和生母相認的,她怕她認了生母就會淡化和她的感情。她很理解媽媽的顧慮。她的養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打她記事起,她的媽媽就多次給她講過戲劇《清風亭》,她知道母親是在暗示她,做人不能沒有良心。她的一番話,打消了養母的顧慮。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在20多年后,與親生母親有了來往。
她與養母相依二十余年,其間的情苦悲怨、若即若離,處處令她刻骨銘心。兩個母親都是好人,舜都的昨日繁華孕育了她們的風花雪月;面對百變事態的獨立不羈,又鑄就了她們的高潔品性。
兩個母親成就了一個女兒,也成就了一段令人回腸百轉的人生故事。
雖是一部林妮的情感紀錄,卻是一本滲透人生的大書。
—— The End ——
呂安太 芝蘭園簽約作者
原籍林州木纂村,讀書于林州二中,后工作于晉司法系統,喜愛寫作。曾有作品見諸于《山西日報》《山西法制報》《黃河晨報》《南湖詩刊》《芝蘭園》等。
?
?原創作品 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