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龍藝術簡介
馬金龍,1951年生于滬上,自幼酷愛繪畫。曾拜滬上已故花鳥、走獸畫大家朱文侯之高足謝鈞千先生為師學畫。虎作、花鳥畫作多次刊載于報端、雜志,并展出于朵云軒、上海美術館。2004年水墨老虎《回眸》送日本展出,廣獲贊譽。2010年雙虎畫作《嘯秋圖》送山東展出,獲第六屆國際書畫名家聯誼展銀獎。2012年,虎作《狂野嘯聲》,在深圳武漢“翠碧軒”28周年當代書畫篆刻名家邀請展獲金獎。現為上海美術家協會海墨畫會畫師。
工寫結合的小寫意畫法在展現千姿百態的動物方面具有獨到之處,著名畫家馬金龍的動物畫用筆精到,墨、色厚重,尤其是他筆下的老虎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得到了收藏界和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被廣為購藏。
馬金龍老師筆下的虎或仰天長嘯、或虎視眈眈、或注目凝視、或昂首遠眺,無不生動傳神,虎與景相得益彰,情景交融。歷代畫家畫虎往往注重凸現虎的威嚴,馬金龍老師立足于自身的見解和情感,在立意上進行新的畫虎嘗試: 從虎作《莫道一嘯驚百獸,登高方覺不勝寒》中可見一斑。作者以蘇軾“高處不勝寒”的名句為創作立意,融入自己的見解和情感,將登高俯瞰嶙峋銳石而略顯畏怯的山君神態完美的展現于畫面,畫家常說:“文學藝術,文在藝前,搞藝術者,尤其是喜好繪畫者,當有文學底蘊作鋪墊,從自身傳統文化的積淀中,探尋自己的藝術方向,方能更好的拓展自己的創作空間,馬金龍老師借物抒懷,借虎言志的擬人化的創作方法,充滿浪漫主義精神,強化、豐富了虎畫的意蘊與精神內涵。
虎象征威武,力量、霸氣,中國歷來有崇尚虎的文化傳統: 用于古戰場傳遞軍令的虎符,三國時的五虎上將,舊時孩童腳上的虎頭鞋等等,無不體現了炎黃子孫對虎文化的深厚情感,“虎虎有生氣”、“ 龍騰虎躍”、龍行虎步”,“虎踞龍盤”------書籍中涉及虎的用詞更是不勝枚舉,把虎作為繪畫的對象,是畫家高雅的藝術追求。讀馬金龍的畫,給觀眾有心靈上的觸動,作者除了造型準確,筆墨等技法精到外,更為值得贊賞的是其畫外功夫,即作品內涵的耐人尋味 。
藝術的感染力是巨大的,我們可從中感受到震撼,能感受到更多美的享受。作品(相伴)是畫家受托量身定制的一幅虎兔共居一處的畫作,(夫屬虎,妻屬兔),畫家則沒有刻畫虎的兇猛,而是把虎溫柔的一面進行了人性化的描繪,著力刻畫了兔子發號施令的老大地位和虎的言聽計從,俯首帖耳的神態,補景配以蒼松與堅石,寓意愛情之牢不可破,日久天長。畫面讓人耳目一新,畫家用夸張的手法,以展現自然界動物間溫情的畫面來揭示人世間眾生向往的和諧、美滿。虎的神情難以捕捉,作者抓住了虎與兔最精彩的定格,使之躍然紙上,服務于自己的構思與立意。真所謂“致廣大盡精微",氣息流貫,渾然一體,達到了“遠觀其勢,近看其質"的繪畫境界。
愛畫畫愛了一輩子的人,能永遠握著畫筆,我想,這應該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書畫推崇創新,追求個性,畫家既致力于筆下作品的盡善盡美,便是一次沒有終點的靈魂探索之旅,一旦愛上,便是一生的孜孜不倦。在此祝愿馬金龍老師在藝術探索的征途上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