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年所遇,溫暖你我
三國時期的錢都是啥樣的
蜀先鑄“蜀五銖”
(點擊圖片可預覽對應古錢圖喲~)
貴重的金人錢,直接導致了物價的急劇上升,加之大量小錢在使用中破損散失,戰亂頻繁,糧食奇缺,社會經濟面臨全面崩潰,袁紹的軍隊以蚌蛤充饑,靠桑椹度日。相比之下,曹魏政權由于采取了屯田政策,解決了衣食之憂,但也不得不廢五銖而不用,以保護其市場不受傳統幣制的影響。
有記載說,曹魏百姓耕有其田,穿有其衣,豐衣足食。曹魏人廢錢不用,漢五銖錢成了大人小孩的玩物,拋著扔著,一文不值。市場頓時回到了原始狀態,改貨幣交易為谷帛交易,以物易物,其樂融融。
專家分析,當時的曹魏市場形態,一方面反映了其商業經濟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貨幣不足的困惑,只得以谷帛等實物貨幣補充錢幣的不足。公元209年,曹操改革了董卓所鑄的劣質惡錢,恢復使用漢代的五銖錢,稱之魏五銖。三國時期,魏五銖是重要的流通貨幣。
(魏五銖)
與曹魏對峙的蜀漢及東吳均由于經濟力量弱小,幣制不如曹魏穩定,相繼采取了大錢政策。公元214年,劉備攻取巴蜀,深感軍用不足財政困難,遂采用西曹掾劉巴的獻策,以“軍用不足,備甚憂之”為借口發行了“直百錢”平諸物價,將錢幣的面值一下子提高到一百。
在益州犍為郡鑄造面文“直百五銖”
而直百五銖錢在北方和南方根本不接受而行不通,只能在四川一帶流通。從各地發現的蜀漢時期墓葬來看,窖藏所出土的直百五銖錢,其分布區域包括川北、昭化、成都附近,以及川東忠縣、川南威遠縣等地。這是當時直百五銖的主要流通區域。此外,蜀漢還鑄有“直百五金”鐵錢,但存世極少。
就蜀漢貨幣而言,還有一種有爭議的貨幣,名曰“太平百錢”
直到出土太平百錢銅鑄母范,問題才逐漸明朗,認定太平百錢是蜀漢人所鑄。有兩條理由,其一,母范上有一枚隸書,五枚為篆隸合書。篆隸合書出現在同一枚錢上,惟有劉備直百五銖才有。其二,太平百錢背面也有帶陰文的,這又與直百五銖相一致。據記載,太平百錢是我國錢幣史上最早出現“錢”字的貨幣。
錢幣面值越鑄越大,百姓生活卻越榨越窮。大錢發行后,物價上漲,人心惶惶。三個月后,東吳當局懼于民間壓力,不得不在下令停止鑄造大錢。然而,直到公元246年,才下令回收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總算平息了長達六年的“大錢風波”,曇花一現的高面值大錢由此退出了流通領域。
大泉二千及大泉五千錢存世稀少,如大泉五千世僅二枚,大泉二千因大量流至國外,故國內反較少見,大泉五百和大泉當千錢鑄量較多,但特大型大泉當千亦罕見,應屬赤烏元年時的鑄品。1992年秋,我曾在襄陽漢江古渡口得到一枚大泉當千錢。錢質為紫銅,薄型,旋讀,錢文俊秀有力。這枚錢我是親眼看到民工從江底掏砂石時得到的,拿到手時,錢幣還是濕的。
孫權鑄大泉五百、當千、二千及五千四種大錢,幣值分別相當于漢代五銖錢的五百、一千、二千、五千,但其實際購買力遠不能與漢代500枚五銖相比,所以稱之為虛錢,即徒有虛名也。這表明當時物價較漢代大為提高,通貨膨脹已相當嚴重,與王莽時的貨幣同等面額的大泉五十
有趣的是王莽、孫權都曾鑄有大泉五十,不但錢文相同,而且制作也相似,不易區別。細辨可知,孫權的大泉五十比王莽的大泉五十略大一輪,穿孔也大。前者比后者厚重,文字也較粗獷。
由于時代久遠,史籍記載的疏略, 三國錢幣有些爭議迄今尚未得到錢幣界的統一。特別是臭名遠揚的高面值錢幣名聲不好,無論平民百姓或是當朝財主都不會留下作“紀念”,傳世極少。對于三國某些錢幣的有無,屬于何國鑄造等問題,也存在不同看法。
譬如,“大泉二千”特別是“大泉五千”就曾有人疑其子虛烏有。近年來,隨著它們的出土而得到證實。傳統看法認為,大泉五十
也有錢學家認為,孫吳除沿用外,也曾鑄造過大泉五十。即便是已有定論的“太平百錢”,目前又有新說。劉建國、高嵐先生在《三國吳錢初探》一文認為,此錢首字實則為“大”字。大者,大泉也;平者,源出于“一刀平五千”的平字,意同“直”,同“當”如是,則大平百錢應是大泉(錢)平(當)一百的意思。這也算是一家之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