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一個詞頻繁地沖上熱搜——
斷親。
這個詞被解釋為,和親戚、甚至是親人斷開聯(lián)系,此生不復相見?!皵嘤H”的也不只是一些看似“特立獨行”的年輕人,30歲、40歲甚至是50歲的討論者比比皆是:
“TA們好像從來不關心當事人的感受?!?/span>
“未經(jīng)他人苦,莫勸他人善?!?/span>
“若不是失望透頂,誰愿意四下無人,孤苦伶仃?”
……
其實,每一段聲淚俱下的控訴背后,都是一段孩子與養(yǎng)育者之間的痛苦故事。
當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需要和養(yǎng)育者(多是母親)建立“依戀關系”。當我們作為個體,從母親那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才有能力在不帶任何極端情緒的狀態(tài)下,實現(xiàn)分離和獨立。
與養(yǎng)育、照料、依戀相關的,則是我們星盤中的月亮。
或許,我們對月亮的印象總是:溫柔、孕育、滋養(yǎng)、安全感……
但你是否想過,月亮也不是一顆純然“溫柔”的星體,正如你的母親那樣,它也并非全然地包容、慈愛,而是有著自己的“陰影面”?
在我們的記憶深處,那靈魂的蓄水池中,有著或多或少的創(chuàng)傷。那是我們生命早期與母親(或是其他的養(yǎng)育者)之間的非健康互動所留下的痕跡。
我們和媽媽之間的距離,是一段與自己和解的路。
只有走過這段路,我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那句話:“在一起最好的樣子,就是親密又獨立。”
生命誕生之時,我們被子宮所包裹,通過臍帶這個生命管道,與母親相連。我們沉浸在滿載羊水的子宮當中,并從中汲取供給成長的養(yǎng)分,被包裹、被保護、被隔絕于危險之外。
這是我們的生命“源泉”。
所以,月亮儲存著我們從出生起所有內心的感覺和記憶,它也代表了來自母親的滋養(yǎng)、保護與安全感,以及生命之始的“希望”。
當我們來到這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后,仍然被母親的襁褓所包裹。我們感受著母親身體的溫度、充滿愛意的注視,肌膚之間沒有距離,只有充滿母性的全然接納。
我們的需求能夠被母親回應,我們的情緒變化能夠被母親識別并引導、調節(jié),我們通過母親的“鏡映”看見自己,我們被母親鼓勵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我們獲得她的指導,在她的照料下平穩(wěn)向前,并知道這個懷抱永遠是令我們安心的港灣。
所以,月亮也包含了我們最初的聯(lián)結感受,以及對于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的所有印象。
溫柔、滋養(yǎng)、安全感……這些聽起來都非常美好。但所有的事物必然有其一體兩面性,月亮/母親也是如此,陽光照耀之處,也存在陰影角落。
由于早年生活中所經(jīng)歷的安全依戀程度,將影響我們成年后聯(lián)結和分離的方式。因此,月亮反映的是:
我們一生當中如何與別人產(chǎn)生聯(lián)結?
我們如何建立和結束關系?
我們如何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
所以,月亮的健康與否,影響了我們與母親的關系:關于獨立,關于分離,影響了我們的安全感、歸屬感以及對整個世界的安全認知。
它呈現(xiàn)了我們在依戀、聯(lián)結和分離方面可能會出現(xiàn)的復雜情況,關于我們日后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從無到有、建立屬于我們自己的親密關系。
在這里,我們整理出了月亮的3種陰影面向。
缺席的月亮
封閉又疏離
月亮可能存在的陰影面之一,是隔絕與分離。
在我們的生命早期,我們無法自我滿足生存需求,所以我們需要母親的回應與幫助。母親正確、積極的響應會讓我們感到安全,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向外界求助,這也是月亮給我們的滋補。
但如果這顆月亮呈現(xiàn)出缺席、隔離的狀態(tài)呢?
這種情況可能更常見于月摩羯、月水瓶以及月土、月天形成挑戰(zhàn)相位的人身上,但這不意味著只有這些人存在這樣的問題,或是TA們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
母親的“缺席”,可能是物理上的缺席,也可能是心理上的缺席??傊?,我們的需求無法得到回應,或是被忽視、或是被拒絕,這會讓我們意識到“求助徒勞無功”“我只能依靠我自己”,于是我們會選擇切斷聯(lián)系、拒絕依戀、自我保護。
我們失去了母親充滿愛意的懷抱與注視,于是我們也放棄了對擁抱、觸摸等肌膚相親的渴求。我們不喜歡過近的距離、不喜歡肢體接觸、不喜歡表達情感。
這些情感與身體上的需求,并不是完全消失了,而是我們主動隔絕了這些訴求,將它們綁上一塊石頭,深深地拋入潛意識的海洋,任由它們下墜、沉底。
我們?yōu)樽约捍┥狭艘患暗稑尣蝗搿钡逆z甲。
但我們并非真正地獲得獨立,不是嗎?我們只是單方面地切割了與外界的聯(lián)結,因為我們恐懼自己得不到回應,我們認為自己只能踽踽獨行。每當我們想要發(fā)展親密關系,來自于過去的、沒有得到回應的痛苦便會浮上心頭。
它像一只攔路虎,阻斷了我們積極發(fā)展親密關系的無限可能。
月亮可能存在的陰影面之二,是過度保護與吞噬。
讓我們想象一下,子宮溫暖的包裹,如同一片舒適的海洋……這是我們擁有意識后,所接觸到的第一個能夠被稱之為“容器”的事物。它建立了我們對“被承托”的印象。
隨著我們生命的發(fā)展,我們會逐漸走出這種實體的承托,因為我們知道,母親的懷抱、這個讓人溫馨的大本營會永遠存在于某地,當我們太過勞累、想要休憩之時,我們隨時可以回去。
但,如果這個容器本身與我們建立了黏著、共生、甚至是捆綁的關系,讓我們無法離開呢?
這種情況可能更常見于月天蝎,以及月冥形成挑戰(zhàn)相位的人身上,但這不意味著只有這些人存在這樣的問題,或是TA們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
當母親的“自我”太過耀眼、強大,我們的“自我”便無法發(fā)展。我們對母親的懷抱產(chǎn)生了不健康的依賴——而這種依賴,由母親一手建立。
母親不愿意、或是不知道如何讓我們脫離她,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對于不愿分離的那些母親來說,孩子對她們的需要才讓她們感受到自己的“偉大”,從而更加不愿放手。因為只有在這里,她們才能獲得正向反饋,這通常也與她們早年的經(jīng)歷有關。
而對于那些不知道如何分離的母親來說,孩子可能會被這種保護所吞噬,當孩子被迫獨立時,便很難建立安全感與歸屬感。
這種深度共生的狀態(tài)讓我們恐懼分離。我們想要將另一個人牢牢捆在身邊,將對方的離開視為“背叛”,極力杜絕一切“背叛”或是“被背叛”的發(fā)生。
一方面,我們渴望脫離這樣的共生關系,想要徹底剪斷自己與母親之間的那根“臍帶”,逃出這個“子宮”。但另一方面,我們又渴望深刻糾纏的親密關系,讓自己和愛人的每一滴血液都交融在一起,生死莫逆。
我們太過沉溺于這種捆綁關系中,卻放棄了向外探索更大的世界。
混亂的月亮
逃避或犧牲
月亮可能存在的陰影面之三,是混亂與無常。
前文提到過的,隔絕或是吞噬,其狀態(tài)都是穩(wěn)定的:要么始終拒絕孩子的需求,要么始終過度保護孩子。所以對TA們來說,母親要么是TA們恐懼的來源,要么是TA們獲得過量安全感的來源。
但如果這個母親時而忽視、時而拒絕、時而照顧、時而保護呢?
這種情況可能更常見于月雙魚,以及月海形成挑戰(zhàn)相位的人身上,但這不意味著只有這些人存在這樣的問題,或是TA們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
對孩子來說,孩子很難界定與母親的距離:我到底是要接近她、找她求助,還是遠離她、自我保護?
而出于孩子對于母親天然的愛與依戀,我們又會將母親的這種“若即若離”歸結于自己,認為自己應當為其負起責任。
這時,我們會讓自己成為母親的“養(yǎng)育者”。我們并非是真的為母親提供物質上的養(yǎng)育,而是被迫為母親提供情緒上的滋養(yǎng)。我們試圖將母親從苦難與混亂中解救出來。
這樣的結果是,我們很難控制自己處理好“我”與“非我”之間的心理邊界。我們可能全盤接納了“非我”的需求,但我們不一定有能力回應或是處理這樣的需求。
我們可能總是不自覺地在關系中扮演“救贖者”的角色,我們可能不斷地藉由幫助別人、解救別人來獲得對自身的滋養(yǎng),我們看似總是在奉獻自我,但我們又會因為母親曾經(jīng)的“若即若離”逃避關系中真正核心的困難議題。
于是我們無法真正地進入一段親密關系中。
我們總是在奔赴于“救贖”,但又無法做到真正的救贖。
因為我們從來不知道那個能讓我們停留、休憩的“港灣”長什么樣子——我們只知道如何成為別人的港灣,所以我們總是在成為下一個“港灣”的路上。
TIPS 1
學會自我養(yǎng)育
月亮的陰影,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個“空洞”。
這是我們的母親本該存在、并注視著我們的地方。
在月亮陰影面的驅使下,我們或許會抱持有一種執(zhí)念:我們想要逃離母親,但我們也想要索取母親的道歉。我們希望母親為我們的這些痛苦、創(chuàng)傷負責。
但你不可能永遠守著和母親的這種“對峙”過一生。
我們沉溺于過去的痛苦之中,我們不會意識到,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同樣是以這樣的方式在對待自己的愛人。
那些被和母親情感隔絕的人,也無法向愛人表達自己的情感;
那些被母親牢牢捆綁的人,也同樣給了自己的愛人窒息感;
那些感受到母親“若即若離”的人,同樣也讓自己的愛人有類似感受;
……
或許,你從未正視你的痛苦。
你只是在無意識中,讓這些痛苦往復循環(huán)。
想要走出這樣的困境,你必須學會真正的“自我養(yǎng)育”。不是隔離、不是吞噬、也不是逃避,而是你真的從潛意識里“打撈”出被你沉底的那些需求:
你需要被擁抱,需要說出自己的情感,需要建立健康的人格邊界,需要和愛人分離,需要有一個安定的、供你停靠的港灣,需要一個穩(wěn)定的“錨點”將你留下。
通過月亮的其它和諧相位,你能夠找到如何建立聯(lián)結并關照自我的方式。
比如說月水相位的人,可以通過學習、交流、表達來獲得滿足感;月金相位的人,可以通過女性友誼、或是價值感的滿足來療愈自己;月火相位的人,可以通過行動、爭取等方式來取悅自己;月木相位的人,則可以選擇幫助他人實現(xiàn)成長……
你未必非得要進入親密關系,但是你需要習得不同形式的人際互動。
通過人際互動中健康、積極的正向反饋,我們能逐漸填補好那個“空洞”。
想象一下,你可以用各式各樣的、你喜歡的顏色來打這個心上的“補丁”。它看起來很特別,使你與其他人區(qū)別開來,這是獨屬于你的一段流光溢彩的經(jīng)歷。
你終于找到了“親密”和“分離”之間的平衡點。
這時,你終于擁抱了你的月亮。
當然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月亮星座,來學會接納自己、滋養(yǎng)自己(點擊此處,下拉至月亮12指南查看)。
TIPS 2
超越月亮,走向太陽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月亮為什么停滯在幼年期,并且擁有了填補、滋養(yǎng)它的能力以后,我們便可以開始下一步了——
超越你的月亮,走向你的太陽。
月亮的陰晴圓缺,本就象征著一種重生與超越,它由新月走向滿月,滿月走向殘月,殘月再回到新月,是一種周期性的“生死”循環(huán)。這種循環(huán)與無常的命運相呼應:
所有個體都有生,也有死。但個體的繁衍性讓整個族群能夠“更新?lián)Q代”,持久地延續(xù)下去。
所以月亮是在不斷向前推進的。在我們緩緩向前流動的命運之河里,我們無法停留在某一個時刻,享受當下舒適與安全。我們終究要向前走。
月亮并不是一個自發(fā)光體,當我們停留在月亮的時候,我們可能只能做到滋養(yǎng)自己。但在一段又一段關系中,我們必然要照顧到對方,這時,便需要我們“真正地發(fā)光”。
像自發(fā)光體太陽那樣,去散發(fā)自己的光芒和熱量。
如同晝夜交替,我們不可能只有月亮高掛的夜晚,我們也需要陽光普照大地的白晝。我們在夜間照料自己,在日間找到自己的社會價值,通過太陽所產(chǎn)生的“成就感”反哺月亮的“內在需要”。
月亮本身存在其一體兩面性,但只有加入太陽,建立起日月之間的平衡與交替,我們才真正理解了自我的“一體兩面性”,實現(xiàn)內在自我與外在自我的統(tǒng)一。
請?zhí)こ瞿愕氖孢m區(qū),走向更大的世界。
月球在太陽系里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當你走得足夠久、探索得足夠廣袤,你自然能在回眸的一剎那間,看見某個最耀眼的位置。
我想,你一定會朝那里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