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貓”旅游隨筆漫記《國內》〖095〗201303湖南(7)
(長沙杜甫江閣、天心閣)
凡是遙遠的地方,對我們都有一種誘惑,不是誘惑于美麗,就是誘惑于傳說。即使遠方的風景,并不盡如人意,我們也無需在乎,因為這實在是一個,迷人的錯。(汪國真《旅行》) 。
遠方如果是這樣一個美麗的錯,那我情愿錯上加錯,一錯再錯。
201303湖南長沙杜甫江閣,杜甫江閣,屬于園林仿古建筑,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與天心閣、岳麓山道林二寺和岳麓書院形成一條文脈帶。
清康熙年間,長沙就有文人名士提出為杜甫修建江閣、詩碑,立塑像,以紀念詩人。此后,這種呼聲一直沒有停過。2002年,長沙市政府終于擔起了這一重任。
杜甫江閣為四層建筑,室外地面(江堤地面)至檐口底高15.9米,至屋面脊頂高約19.5米。該建筑二層平面為杜甫紀念館,館正中立杜甫塑像,外墻2.1米高開高窗,實墻上用繪畫介紹詩人生平,三層及四層為詩畫會所,集名人雅士會詩作畫,一層為詩詞書畫紀念品商店。建筑立面為中國傳統仿唐古建筑形式,朱紅色柱,仿古格柵窗,白色墻。
杜甫江閣屋面歇山頂,遠挑檐口,青黑色筒瓦曲線屋面,曲線舒展,體現唐代建筑古樸、雄偉、厚重的基本特征。面向湘江大道及湘江的東、西兩立面均為主立面,于屋頂檐口下立橫扁,上書“杜甫江閣”四個大字。
“詩圣”杜甫晚年在湖南漂泊了兩年多,曾在長沙湘江邊“江閣”寄居,并是詩人度過的人生最后一段歲月。兩年里,杜甫留下百余首詩篇,其中在長沙所作的就有50多首,包括著名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還有點出“長沙”之名的《發潭州》:“夜醉長沙酒,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檣燕語留人……”這些史詩為湖湘文化添光增彩。
杜甫江閣的南北連廊為詩碑廊,柱兩側立石碑刻杜甫詩歌供人學習,詩碑廊有扇形廊、曲廊,石碑點綴設置。杜甫江閣北向規劃布置六角形碑亭,重檐屋頂,亭中立碑,記述長沙市政府修建杜甫江閣的緣起和經過。書法碑廊是杜甫江閣的一部分,由全國著名書法家沈鵬、李鐸、顏家龍、李立、何滿宗等書寫。杜甫晚年在湘時的作品約100余首,因其在世59年,為表紀念而只選出59首。
201303湖南長沙天心閣,天心閣原名“天星閣”,其名源于明代盛傳的“星野”之說,按星宿分野,“天星閣”正對應天上“長沙星”而得名,因此這里曾是古人觀測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閣位于古城長沙地勢最高的龍伏山顛,被古人視為呈吉祥之兆的風水寶地,人們多愿在此祈福消災、強世興家。
“天心閣”之稱,是據傳說而來,當時的星象學者認為這里地勢高峻,地脈隆起,為文運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樓建“天心”與“文昌”二閣以應之。昔日有對聯:“四面云山皆入眼,萬家燈火總關心”,即是建閣的初衷。歲月流逝,天心、文昌兩閣均毀,只有一塊“天心”的匾額留下來,后在文昌閣遺址旁興建一閣便稱為天心閣。
天心閣由于地勢高,為攻守險要,這里便成了兵家必據之地。太平天國時,西王蕭朝貴率軍攻打長沙就是從這里進攻的。至2018年城墻上還留下了一些炮眼。1905年,孫中山、黃興在日本派遣同盟會會員陳家鼎回湖南組織同盟會機關,其秘密機關一度設在天心閣內。1930年7月27日,彭德懷率領工農紅軍攻入長沙,也在天心閣向部隊作過報告。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時,天心閣化為一片瓦爍。
天心閣為1984年重建,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游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墻,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三十二只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只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車戰馬,看上去,仿佛仍然是旌旗獵獵,戰馬蕭蕭。整個建筑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是一幅歷史的畫,是一首古雅的詩。古閣雄踞,氣象蔚然,游者登臨,瞰湘流北去,招岳色南來,放眼祖國江山,緬懷革命先烈,振興中華之志,無不油然而生。
天心閣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周邊的城墻,是長沙僅存的一段古城墻。天心閣附近還有一座牌樓——“崇烈門”,建于1946年,是為了紀念在抗戰時期長沙三次大會戰中犧牲的國民黨將士,“崇烈門”三個字由蔣介石親筆題寫。
天心閣整體建筑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栗瓦粉墻,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閣前、后的石欄桿上雕有62頭石獅,閣體上掛著32只風馬銅鈴,迎風作響。
天心閣由主副三閣以及長廊組成。其中主閣高17.5米,居中,基臺由花崗石長成,其上樓閣有三層,三重檐歇山頂,檐角翹起,琉璃瓦覆頂。天心閣頂檐之下,南懸“天心閣”三字匾,北懸“楚天一覽”四字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