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臉貓”旅游隨筆漫記《國外》【173】20141129印度新德里(2)
(新德里庫特卜紀念塔、蓮花廟)
走不到的是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風景永遠在路上,路上還有詩和遠方。
20141129印度新德里庫特卜紀念塔,庫特卜塔(Qutub Minar)又稱庫特博塔、庫特卜尖塔、勝利塔,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以南,塔附近有一清真寺遺址,享有盛名的阿育王柱就豎立在寺中。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庫特博塔及其他建筑物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庫特卜塔建于一片茂盛的林木之中,全塔高72.5米,氣勢磅礴,是德里最高的建筑。庫特博塔約建于1199年,氣勢磅磁,風格獨特。當晚霞映照于塔上時,更有一番神秘的氣息。這座塔是以阿富汗的杰姆塔為藍本,為紀念伊斯蘭的勝利而建的,又名"勝利之塔",號稱"印度七大奇跡"之一。
庫特卜塔,印度德里的主要名勝古跡之一。位于距德里15公里處。中世紀印度德里奴隸王朝的蘇丹伊杜米思于1231—1232年建造(一說塔的第一層為該朝第一代蘇丹庫特卜-烏德-丁·艾伯克所建),冠以出生于巴格達附近烏什的伊斯蘭教圣徒赫瓦賈·庫特卜—烏德—丁·巴克蒂耶·卡基(Khwaja Qutb-ud-din Bakhtyar Kaki)之名,并刻該朝蘇丹庫特卜—烏德—丁等名于塔上以示感恩。塔高72·56米,以獨立的塔樓、書法銘刻和陽臺下的鐘乳石狀梁托為其特色。是印度穆斯林建筑中德里風格的代表作之一。庫特卜塔的外表面刻有《古蘭經》并用幾何圖案和植物圖案加以裝飾在塔底層的大門上列有一句名言:誰在地上為真主修造清真寺,真主就為他在天國修造同樣的寓所。
關于庫特卜塔的建造者,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從塔內石壁上的刻文看,此塔大約是德里最后一個印度教統治者喬漢為他的王后建造的紀念物。公元1199 年奴隸王朝第一個國王,德里的穆斯林統治者庫特卜將其改建為伊斯蘭風格。14世紀,由于雷擊的破壞又重修了第四、五層??傊撍皇且怀淮ǔ傻?,而是經過多次續建而成。
庫特卜塔分為五層,下面3層用紅砂石建造,正面兩層用白色大理石以及紅砂石建造,塔身由下至上,各層高度縮小節奏逐漸急促,緊密排列著豎向棱線。每層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層是24個交疊的三角形和半圓形柱子,第二層是半圓形,第三層是三角形,第四、五層則是白色大埋王小夾有紅砂石。塔內有良好的通風和采光設備,沿著379級螺旋形階梯,可以直達塔頂,眺望新、舊德里城以及亞穆河和秀麗風光。
在庫特卜塔附近還有一個規模更加驚人的塔的基座,這座阿拉依塔是國王阿勞丁·哈爾吉(1296-1316在位)試圖興建的,他的規模是庫特卜高塔的兩倍。不過阿勞丁沒有修完塔基就去世了,他的雄心壯志成為人們惋惜和嘲笑的對象。
庫特卜塔,融合印度教及回教色彩,高達73米,旁邊有印度早期的清真寺遺跡。之所以被稱為“勝利塔”是因為當年中亞穆斯林成功入侵占領印度后為了慶祝勝利而建成的紀念碑。之后印度進入常達幾百年被穆斯林統治的時期。
高聳入云的庫特卜塔本來是伊斯蘭清真寺的宣禮塔,是發出每日五次禮拜召喚的塔。這座紀念塔是紀念伊斯蘭教勝利的“勝利之塔”,是早期伊斯蘭式古建筑,是伊斯蘭教精神的體現,她是伊斯蘭文化在東西方傳播的豐碑。其精美的建筑風格使她每年都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無數游客。幾個世紀以來,庫特卜尖塔塔身有些傾斜,但其他方面被完好的保存下來。 它那雄偉強悍的造型,使它至今仍是印度最高的石造塔。
庫特卜塔塔身由下至上,各層高度縮小節奏逐漸急促,緊密排列著豎向棱線,每層都有伸出塔檐的觀景平臺,結構緊湊,且富有韻律,如同印度女子多褶的長裙,在陽光下翩翩舞動。庫特卜塔每層外形各不相同。第一層是24個交疊的三角形和半圓形柱子,第二層是半圓形,第三層是三角形,第四、五層則是白色大理石夾有紅砂石。尖塔自下而上逐漸變細,塔基直徑15米,而到了塔頂直徑僅有三米。
在庫特卜塔主禮拜堂中,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古代遺存,就是所謂的“阿育王鐵柱”,事實上有人根據風格判斷它是1600多年前笈多王朝的遺存,但也有說法認為它的歷史可達3000年之久。據柱上的梵文記載,大約鑄于印度教國王統治時代,即公元10世紀以前。 鐵柱地上高7米多,地下還有2米,底部和頂部的直徑分別為O.4米和0.3米,總重10噸,歷經千年而不生銹,是古代印度冶煉技術的杰出代表。有專家對其成分做過化驗分析,發現它含鐵質99.72%,其它物質有碳、硅、硫和磷。古印度人如何使用合金制造如此龐大的鐵柱,它從何而來,為何而建等等,頗多未解之謎。
庫特卜塔是全印度最高的塔,是德里最高的伊斯蘭尖塔建筑物,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磚制宣禮塔,被稱為印度七大奇跡之一。此塔除了是宗教性的建筑,也有作為瞭望的軍事用途。原來塔高100多米,由于一次飛機事故,被撞成現在的72.5米了。雖然塔保存完整,但下面的主殿及周圍設施都被時間和戰火給摧毀了,但從裝飾華麗的柱子及斷壁殘垣的背后,無不體現著歷史上的德里作為穆斯林王朝的輝煌。
庫特卜塔紀念塔,一座高塔,一座圍城,一場前朝家國夢。歷史會穿越時空,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他不可泯滅的豐功偉績,歷史不容忘記,讓我們永遠銘刻在心。此塔屬于印度,也屬于全人類。
20141129印度新德里蓮花廟,蓮花廟(Lotus Temple ,Lotus Bahai Temple,BAHAI'S HOUSE OF WORSHIP),又名巴哈伊寺,這座由白色大理石建造而成,以其壯觀美麗著稱,早已成為印度人的驕傲。作為德里獨一無二的標志性建筑,其巧妙設計成為這座寺廟的最大看點,蓮花廟以其獨特的魅力,多年來,以大海般的胸懷,每年吸引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游客。在印度星羅棋布、金碧輝煌的寺廟中,蓮花廟,則以其光風霽月、匠心獨具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蓮花廟位于德里的東南部,是一座風格別致的建筑,它既不同于印度教廟,也不同于伊斯蘭教清真寺,甚至同印度其他比較大的教派的教廟也無一點相像。它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巴哈伊教(大同教)的教廟。蓮花廟(巴哈伊寺)起源于伊朗的巴哈伊教,從創立該教151年以來,已成為伊斯蘭教系的新宗教。 作為一個獨立的世界性宗教的巴哈伊信仰并不具有排他性,這是它與其它宗教最大的不同之處。巴哈伊教是一種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它的教義是融合各民族、國家和宗教,信奉人類的統一,并組成一個人類的大家庭、地球村。巴哈伊教是個新的獨立宗教。由巴哈歐拉創立于十九世紀中葉的伊朗,其著述言論構成了被認為是滿足人類現階段、即邁向成熟階段之需要的最新啟示體系。它的最高宗旨是創建一種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實現人類大同。
蓮花廟的外貌酷似一朵盛開的蓮花,故稱“蓮花廟”。它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全部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托著這巨大的“蓮花”。德里蓮花廟的形狀之所以采自蓮花,與印度的歷史有一定關系。蓮花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在當代印度人心目中又貴為國花,所以這座廟宇一建成就備受印度人的喜愛。
蓮花廟的內部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圣殿既無神像,也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惟有的是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白色是該廟最主要的色調。進廟的教徒以及參觀的人也不需進行什么特殊的儀式,也不論你有哪種宗教信仰,只要脫鞋進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禱就行。蓮花廟雖然是一座巴哈伊教禮拜堂,但任何種族、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在此祈禱,體現出巨大的包容性。在巴哈伊寺廟,信奉巴哈伊教的教徒可以心平氣和地與不同宗教及種族背景的人士靜靜地坐在一起誠心祈禱、休息。求大同存小異的蓮花廟,敞開胸襟擁抱世人,以其獨有的魅力和神韻,充分體現了印度的宗教文化。眾多的巴哈伊教徒踐行著自己的信仰,在巴哈伊寺廟的配套機構,如在孤兒院、醫院、圖書館、學校都有教徒們照顧無助百姓忙碌的身影。
踏上紅砂石階,走進白色花瓣下的蓮花大廳內,清靜涼爽之感撲面而來。與外表一樣,室內四周沒有任何富麗堂皇的點綴。偌大的寺廟,并無一尊供奉的神靈。乍一看,就如同進了大學的公共教室:室內正前方有一講臺,據說,平時就是在此誦讀巴哈伊圣文及經文。一排排大理石為面的條椅上,靜靜地坐著三三兩兩的人們,虔誠的人們悄悄地坐下來,或祈禱、或休憩片刻。坐在冰涼的大理石條椅上,我雖無祈禱,但還是體驗到了心靜如水。抬頭仰望大廳正中,仍是由9片花瓣組成的巨大蓮花,莊重樸素。高大明亮的落地窗戶外,是綠茵茵的草坪與參天大樹。
蓮花廟是目前全球各地7座哈巴伊廟中最新的一座寺廟,它占地面積26.6公頃,早在1953年就購置土地,經過20余年的籌備, 1980年4月21日起開始動工,于1984年12月24日建成。整個建筑在體現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充分顯示出現代化的大氣。寺廟從頂尖至地面高度達34.27米,中央大廳座位可容納1300名人士。在其周圍還有辦公大樓、會議廳、圖書館及視聽中心等配套建筑。寺廟所需資金均來源于印度及世界各地的巴哈伊信徒捐贈。
眾所周知,蓮花,以其清凈、圣潔、吉祥,與印度宗教崇拜的精神息息相關。它外秀慧中,洋溢著勃勃生機,這一豐富的內涵,給予了設計師靈感,以含苞欲放的蓮花作為建筑外觀,充分表達出了印度的宗教文化氣質:蓮花分3層花瓣,每層9片,共同組成了27片花瓣,形成了這朵含苞欲放的白蓮花。與德里蓮花廟(巴哈伊廟)一樣,世界各地的其它6座巴哈伊寺,如美國威爾邁、德國的法朗富特等,均設計獨特,但其共同特征卻都是9邊形。提到9這個數字,在教徒的心中,寓意頗深, 9為數字最高之意,它象征著完整、一致和團結。
對于整日奔波忙碌的世人,何妨不需停下腳步,靜坐沉思,暫時放下一切煩惱憂愁,蕩滌心靈,然后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