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唐代文學家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指出:“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消滅)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彼荚谡f明秦朝被“族”是由于( )
A.六國后代發動叛亂 B.秦朝自身暴虐無道
C.秦朝推行分封制度 D.秦朝建立皇帝制度
12.為了鉗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天下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所掌管的《詩》《書》等諸子百家語,在30天內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秦始皇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罪名,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由此可知“焚書坑儒”( )
A.鞏固了秦朝的統治 B.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C.推翻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D.是秦始皇反對迷信的體現
13.中國歷史上封建政權更替方式多樣。秦漢之間政權更替的方式屬于( )
A.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入侵 B.地方勢力坐大替代
C.掌權大將奪權逼宮禪讓 D.社會底層農民起義
14.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段空隙,上面寫有“楚河”“漢界”字樣,這是比喻歷史上的“楚漢之爭”。這場戰爭的性質屬于( )
A.秦末反封建農民戰爭的再繼續 B.劉邦反抗項羽殘酷統治的正義斗爭
C.爭奪全國最高封建政權的斗爭 D.項羽為維護農民利益同劉邦的斗爭
15.漢文帝時賈誼提出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的策略。據此,漢文帝分齊國為七,分淮南為三,漢景帝分梁國為五。到漢武帝時,通過“推恩令”,王子封侯者達一百多人。據此可知( )
A.漢文帝是分封諸侯王子弟的始作俑者 B.漢武帝時期郡國并行的局面得以結束
C.漢代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過程 D.漢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16.某同學在探究中國古代某一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時用到了下面這幅歷史地圖。該同學所探究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于( )
A.西周 B.秦朝 C.西漢 D.元朝
17.閱讀下圖“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的對比”,判斷其反映的社會問題( )
A.諸侯國勢力強大威脅著中央王朝 B.王國數量大大增加
C.推恩令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D.西漢王朝四分五裂
18.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統局面。這一變化過程反映了( )
A.儒家思想產生了巨大影響 B.法家思想的至尊地位
C.中國古代思想的多元化趨勢 D.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
19.漢武帝時期,曾多次大規模"巡狩",視察地方,發現很多郡國監御史玩忽職守,地方許多問題沒有及時奏報中央政府.為此,漢武帝( )
A.確立察舉制 B.設立十三州刺史
C.實行推恩令 D.發兵平定地方叛亂
20.觀察下圖,說明漢武帝實行這一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強中央集權 B.削弱諸侯王的實力
C.加強君主專制 D.厚待諸侯王的子孫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參考答案及解析
11.【答案】B 【解析】材料強調“族(消滅)秦者,秦也”,秦朝滅亡主要是自身原因,是自身的暴政導致的,故選B項;A項是外部原因,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排除C項;皇帝制度有利于君主專制和政局穩定,不是導致秦朝滅亡的原因,排除D項。
12.【答案】B 【解析】從材料中的“為了鉗制思想……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所掌管的《詩》《書》等諸子百家語,在30天內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可知,“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B項正確。
13.【答案】D 【解析】秦朝滅亡的原因是農民起義,最終被劉邦的起義軍所滅,故選D項;秦朝滅亡與少數民族入侵無關,排除A項;秦朝通過郡縣制有效控制地方,故無地方勢力坐大,排除B項;秦朝滅亡與掌權大將奪權無關,排除C項。
14.【答案】C 【解析】“楚漢之爭”是由秦末農民戰爭直接演變而來的,但性質卻截然不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農民戰爭雖然勝利地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但曾經是農民戰爭領袖的劉邦和項羽,遂轉變為封建統治權的角逐者,也就是說“楚漢之爭”是一場爭奪全國最高封建政權的斗爭,故選C項。
1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大意可知,為了削弱諸侯的勢力從漢文帝開始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直到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成功削弱諸侯國勢力,歷經三個皇帝,所以王國問題的解決是一個長期過程,故選C;漢文帝時期接納賈誼建議分封諸侯王子弟為王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符合歷史潮流,選項中“始作傭者”一詞含有貶義,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將諸侯國越分越小,大大削弱了諸侯勢力,郡國并行制已經名存實亡,但是郡國并行的局面依然存在,排除B;漢初實行分封制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是諸侯國后來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不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
16.【答案】C 【解析】材料圖中既有郡也有國,可知是西漢初期實行郡國并行時期的地圖,故選C項;西周時期為分封制,僅有諸侯國沒有郡,排除A項;秦時實行郡縣制沒有諸侯國,排除B項;元朝為行省制,圖中無行省,排除D項。
17.【答案】A 【解析】從“西漢初期中央和封國力量對比”可以看出,漢初分封的諸侯王勢力逐漸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A選項符合題意。
18.【答案】D 【解析】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秦朝的“定法家于一尊”,再到西漢時期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反映在思想上是由多元走向統一,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從分裂走向統一,故選D項;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并未受到重視,到秦朝時期,法家思想是社會的主導思想,從漢代之后,經過董仲舒的改造以及歷代統治者的提倡,儒家思想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思想,排除A項;法家思想僅是在秦朝居于主導地位,排除B項;在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思想多元化,秦朝是以法家思想立國,漢朝以后,社會主流思想漸于統一,排除C項。
19.【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漢武帝統治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設置十三州刺史,以加強對地方上的監察,故選B項;察舉制是漢朝時期的選官制度,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項;“推恩令”的目的在于分化地方上王國的勢力,以減少其與中央對抗的實力,與監察地方無關,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初年,“七國之亂”發生之后,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減少了地方與中央對抗的實力,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D項。
20.【答案】A 【解析】根據圖片,漢武帝強制分封諸侯王封地給所有子弟,目的通過削弱諸侯王勢力,達到根本上加強中央集權的目的,故選A項;推恩令直接目的是削弱諸侯王實力,并非根本目的,排除B項;推恩令反映的是中央與地方關系,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C項;推恩令表面上是厚待諸侯王子孫,實則削弱以強化中央集權,排除D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