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代有一人能詩能賦,但是他常常感慨生不逢時,空有抱負卻無處施展。然而有一皇帝即位后,他時來運轉,憑著他的才能,他考中做官。那么他時來運轉最有可能發生在哪一皇帝即位后( )
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共同擁戴為“天可汗”說明( )
A.少數民族畏懼唐朝的軍事進攻 B.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C.北方各族被迫接受唐朝中央政府領導 D.唐朝與周邊民族關系比較緊張
23.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聲名顯赫。下列對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先進文化
B.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中國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
C.玄奘西行天竺,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D.《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親自著述的手跡版本
24.下列屬于唐朝時期發明并推廣的生產工具是( )
①水排 ②秩馬 ③筒車 ④曲轅犁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②
25.“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杜甫在這首《無家別》詩中,描述了哪次戰亂給廣大人民造成了無家可歸的悲慘狀況?( )
A.黃巢起義 B.隋末農民起義 C.安史之亂D.五代十國政權分立
26.唐玄宗末年,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反對唐王朝的叛亂戰爭;后來,安祿山的舊部史思明又舉兵反唐。經過前后八年,唐王朝才平息了這場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有關“安史之亂”的影響,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為結束全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B.各占一方,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導致唐末農民起義
C.為中國和印度半島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D.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27.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強盛的唐朝爆發大規模動亂的原因有( )
①開元末年以后,朝政日益腐敗 ②安祿山身兼三地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③各種社會矛盾尖銳 ④中央與地方失去平衡,出現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A.①②③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③
28.唐朝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政權分立的五代十國時期。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B.“五代”先后出現在黃河流域,都城都設在東京(開封)
C.“十國”是指唐朝滅亡后在南方地區出現的十個政權
D.“五代”是指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漢、后晉、后周五個政權
29.了解歷史時序,初步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是學習歷史的基本要求。如圖是中國古代主要朝代(時期)更迭示意圖的一部分,相應方框①內應填入( )
A.漢朝B.明朝C.五代十國D.清朝
30.開皇年間,隋文帝勤勉治國、銳意改革主要表現在( )
①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②重視選拔人才 ③編訂戶籍
④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 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②③④⑤
31.“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反映出大運河( )
A.促進了經濟交流B.推進了國家統一 C.鞏固了封建統治D.結束了分裂局面
32.《舊唐書》稱:武則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誅殺公卿,獨斷專權),但有人說:“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得出這個結論的主要依據是武則天( )
A.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 B.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創立殿試制度,擴大統治基礎 D.改國號為周,取代唐朝
33.唐太宗曾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心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如割百姓的肉供養自身,腹飽而身斃。”下列能體現唐太宗這一思想的是( )
A.整頓吏治,裁減冗員B.勤于政事,虛心納諫
C.重用賢才,知人善任D.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4.唐詩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下列詩句反映中外交往的是( )
A.劍外忽傳薊北,初聞涕淚滿衣棠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C.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D.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35.奶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相傳唐太宗將一位公主嫁到吐蕃(今西藏)以后,喝不慣當地的牛奶,便在牛奶中加入煮好的茶然后再飲用,而奶茶也成為漢藏民族交往見證的。下列史實可以與這段傳說相印證的是( )
A.金城公主入藏B.駐藏大臣的設立 C.冊封達賴和班禪D.文成公主入藏
36.唐朝加強對今新疆地區的管轄,促進了民族交融。唐朝在今新疆地區( )
A.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對西域的騷擾 B.封西城首領為“天可汗”
C.設立伊犁將軍 D.設立西域都護府
參考答案及解析
21.【答案】D 【解析】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玄宗使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的主要內容,從此,為考取功名無數學子潛心研究吟詩作賦,促進了唐詩的繁榮。材料中的古人憑借能詩能賦的才能,考中做官,最有可能生活在唐玄宗時期。
22.【答案】B 【解析】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各民族一視同仁,從而獲得北方各少數民族的擁戴,被稱為“天可汗”。
23.【答案】D 【解析】《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弟子依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一部著作。因此《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親自著述的手跡版本表述不正確。
24.【答案】C 【解析】唐朝農民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推動了農業發展。
25.【答案】C 【解析】“寂寞天寶后,園廬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亂各東西。……四鄰何所有?”詩人杜甫的這首《無家別》以凝重的筆墨繪就了一幅凄慘的戰亂荒村圖。詩中的“世亂”指的是安史之亂。開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勢也日趨緊張。各地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勢力膨脹。安祿山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陸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26.【答案】D 【解析】唐玄宗末年,節度使安祿山發動了反對唐王朝的叛亂戰爭;后來,安祿山的舊部史思明又舉兵反唐。經過前后八年,唐王朝才平息了這場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有關“安史之亂”的影響,說法正確的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陸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
27.【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安史之亂的原因包括:唐玄宗統治后期,朝政日益腐敗;安祿山身兼三地節度使,勢力膨脹;唐玄宗統治后期,各種社會矛盾尖銳;唐玄宗統治后期,中央與地方失去平衡,出現了外重內輕的局面。因此①②③④符合題意。
28.【答案】A 【解析】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出現了吳、南唐、吳越、前蜀、后蜀、楚、閩、南漢、南平九個政權,在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當時的南方地區,由于受戰亂影響較小,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也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
29.【答案】C 【解析】圖中①位于唐朝和兩宋之間,應是五代十國。唐王朝滅亡后,北方先后出現了粱、唐、晉、漢、周五個割據政權,南方出現了九個小的割據政權,加上北方的北漢,合稱“十國”。北周世宗柴榮時期進行改革,發展經濟,實現了中原的再度統一,為北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30.【答案】A 【解析】開皇年間,隋文帝勤勉治國、銳意改革,他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重視選拔人才;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武帝推進大一統而采取的措施。①②③④符合題意。
31.【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的發展,A符合題意。B、C、D材料均沒有涉及。
32.【答案】A 【解析】依據所學可知,武則天是中國唯一一位女皇帝,她統治時期,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發展。使人口明顯增長,邊境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對人民來說,武則天不算是壞皇帝。”得出這個結論的主要依據是武則天減輕人民負擔,重視發展生產,故A符合題意;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創立殿試制度,擴大統治基礎、改國號為周,取代唐朝與題干無關,故BCD不合題意。
33.【答案】D 【解析】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如割百姓的肉供養自身,腹飽而身斃”體現了唐太宗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減輕人們的負擔的思想。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他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注意“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欲望,合并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還注意任用賢才、虛心納諫。他任用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他重用敢于直諫的魏征,魏征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他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34.【答案】C 【解析】選項C選自《哭晁卿衡》,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曰:“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蒼梧。”是李白得聞友人晁卿衡回日本途中沉船,誤傳晁衡已溺死后,寫下這首詩來悼念他。阿倍仲麻呂,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國之風”而不肯離去,于是改名晁衡,長留大唐。后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任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選項C符合題意。
35.【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奶茶,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相傳唐太宗將一位公主嫁到吐蕃(今西藏)以后,喝不慣當地的牛奶,便在牛奶中加入煮好的茶然后再飲用,而奶茶也成為漢藏民族交往見證的。可知,這一位公主是文成公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還請求唐朝給予蠶種,派遣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工匠。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D符合題意。
36.【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分析,唐朝加強對今新疆地區的管轄,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對西域的騷擾,之后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的管轄,A符合題意。B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表述錯誤。C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與題意不符。D西漢時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與題意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