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萬千林木的世界里,如果把森林比作母體,那么天然林和人工林就好比衍生的子體。浩瀚的森林家族擁有強大的基因,綠色DNA復刻進天然林、人工林的命脈里,不斷表達自然生態的無限魅力。可謂一母同生,但龍生九子,子子不同,那天然林和人工林有哪些不同之處呢?
2022年3月18日,北京大學華方圓研究員在Science以長文形式發表的研究論文中指出:人工林與天然林相比,儲碳、保土、蓄水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不足,但木材生產效率更高。的確,這對同胞兄弟在不同的發展舞臺上閃耀著各自的光芒。
“放養式”對比“圈養式”
天然林和人工林“性格”與“體能”上的差異
天然林的多樣性,與其“放養式成長”緊密相關。通過自然演變而形成的天然林,其植物種類豐富、層次結構復雜。一片天然林地中,一般會有幾十、甚至上百種的植物種類,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穩定的群落。而相比于天然林來說,“圈養”方式下生長的人工林就顯得中規中矩。它們通過人工措施進行培育,經營目的明確,一般樹種單一,空間配置及其他造林技術措施都是按照人們的要求來安排的。
不同環境下生長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在面對成長道路上的困難時就會顯現出抵抗力的差異性。在人工的干預和保護下,人工林林分結構簡單,密度相對較大,形成的林分結構較為脆弱,因此生態防護功能較差。當一種病害、或者蟲害在林地內發生時,很有可能沒有天敵來遏制它,從而造成林地內病蟲害的大面積迅速爆發。天然林大部分為混交林,樹種較多,幾十種植物相互交替,相互依賴,單樹種病蟲害侵害不到其它樹種上,有效防止了病蟲害的蔓延。天然林都是長時間內自己形成的,苗木以及植物的來源主要是植株的萌發,自行的播種,以及鳥類、動物等對種子的傳遞。這些生長與繁殖方式并不會讓植物感染或者攜帶什么病蟲害,不至于讓林地內突然出現一種沒有天敵的病菌或者害蟲。
另外,人工林在森林火災中“受害率”更大。在2014年我國發生的3703起森林火災中,人工林損失了12537公頃,遠遠高于受害面積為3710公頃的天然林,除了內蒙古、黑龍江兩省外,其他地區都是人工林比天然林更“受傷”。地表植物覆蓋度高的天然林,通過植被的'海綿效應',攔截并保留雨水。據測算,天然林最低每畝蓄水800立方米,濕度大的天然林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火勢的擴大。而人工林內陸表植被覆蓋少,保持水源的能力較低,尤其在旱季到來的時候,區域內非常干燥,加上一些樹種含有促燃樹脂,加快了火災蔓延的速度。
“同胞兄弟”的不同優勢
從“生態紅利”的視角看,天然林具有人工林無可替代的原生自然力量,它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實現地表碳存儲、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的生態系統服務。林業研究發現,人工林相比天然林的差距在土壤保持方面尤其突出,特別是輪伐期短的人工林,常使土壤肥力日益降低,并且在水源涵養方面隨氣候的干旱程度增加而越發嚴重。一哄而上地機械種植人工林,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擠占生物多樣性的獲益空間這一負面作用。
但是人工林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很多優勢。比如木材生產功能上,在培育經濟林的林分中,單位面積的經濟效益較高。生長快、生長量高、開發方便和木材規格資料較穩定,便于加工的特點,使人工林“廣角”地走進了人們日常:一次性餐筷、生活用紙、建筑家具、木制樂器……滿足了我們工作和生活上的需求。
在林業專家沈國舫看來:人工林也發揮了生態和社會效益,使老百姓多了許多休息的去處。人工林和天然林生產力對比研究充分補充了這一說法,指出有相似生物量的人工林比天然林的生產力更大,因而人工林的固碳速率更大。
保護“綠色命脈”,守護自然的原生態美
人工林、天然林發揮著不同的優勢,散發不一樣的自然魅力,但二者同為生態建設生生不息發展的原動力。目前我國森林蓄積量151.3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人工林達7954.28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我國一直高度重視人工林的發展,從1980年始,提出了培育人工速生豐產林;1990年,提出培育工業用材林;1994年,開始提出以建設生態公益林為主,兼顧經濟、社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林培育原則;進入21世紀,開始由以木材生產為主轉向以生態建設為主。造林工程,長期以來堅持數量質量并重,深入實施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連續30年保持“雙增長”。
而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中,不僅需要進行“有效”植樹造林工程,同時也要加強對天然林的保護。中國現有天然林資源面積29.66億畝,天然林蓄積136.7億立方米,作為占全國森林面積64%、森林蓄積量80%以上的天然林資源,在維護自然生態平衡和國土安全中處于無法替代的主體地位。
我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1998年開始試點,經過20多年的保護培育,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據統計,到2020年,國家對天保工程投入資金達5083億元,天保工程累計完成公益林建設3.06億畝、后備森林資源培育1651萬畝、森林撫育2.73億畝,19.44億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護。天然林區蓄水保土能力顯著增強,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東北林區絕跡多年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時常出現。西南林區大熊貓、金絲猴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增加。
人工林和天然林“一母同生”,雖有著不同的優勢和發展,但它們使命是一樣的:讓山更綠、水更清、大地方寸間都是自然的新鮮與美麗。保護好這對“兄弟”的健康成長,才能使這條綠色命脈綿延強大的自然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國綠色時報.中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
[2]北京大學生態研究中心.Science | 北京大學保護生態學團隊在《科學》發表長文
[3]園林郎中.為什么人工林比天然林更容易發生病蟲害?如何才能更好解決?
[4]百度百科.天然林
[5]百度百科.人工林
[6]專欄·全球變化生態學.#生物多樣性#43【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人工林和天然林生產力對比
[7]2012年中國科學報.沈國舫:科學定位育林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
[8]搜狐網.都是森林著火,我國和亞馬孫雨林哪兒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