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源自網絡)
榮輝給你答個疑
題在前面:眼看復學遙遙無望,今天搬出這個系列,繼續為大家答疑。來往諸位親,您如果有什么相關教育的困惑或是難題,不妨提出來,也許我可以試著給你答個疑。
——彭榮輝
答:
因為疫情緣故,當前教育環境受到極大挑戰。迫于“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全國各地鋪天蓋地掀起線上教學的熱潮。只是由于時間緊迫,沒有足夠緩沖與預熱,各種運作方式未經成熟便倉促上線,于是,難免問題多多。是故,才會在一部分群體內生出“家長樣樣都要會”的誤解。
事實怎樣呢?自始至終,教育的本質都沒有改變。教育的本質是個啥?讓人成為人。對此,陶行知先生曾有提示:教是為了不教。簡而言之,意思就是:一切教育的初衷就是利用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在過程中積累知識,增長技能,習得方法,養成習慣,從而最終實現學生的自我成長。傳統課堂教學如此,當前線上學習也是這樣。
所不同的是,因為摒棄原有的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模式,現有教學手段不得不進行無限拓展。尤其在教師對學生是否在線學習狀態無法監控的情況下,就需要家庭適當介入。但無論如何介入,家庭所做的,無非還是重在關注孩子的學習態度是否端正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學校也好,教師也罷,鑒于專業使然,整個教學必然秩序井然,這個不容置疑。換句話來說,教師仍在堅持本職之內的應有的所有事。備課,上課,布置作業,批改作業,輔導后進同學,再調整改進工作細節,如此循環,步步為營,穩步推進,這是常態。甚至,鑒于網絡互動的缺陷,教師還要付出遠勝于傳統教學的時間與精力。但是,教師們都在適應,都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始終不厭其煩。不談高尚,這是每個教師的職業操守,也是這個行業必須堅守的最起碼的行為規范。所以,為人父母的人,遠不必焦慮。
但必須看到缺憾。過往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無論是上課的狀態,還是學習之后作業的反饋,教師只要條件允許,都可以及時與學生一對一溝通,面對面交流。但現在呢?心有余而力不足。怎么辦?迫于工作的責任,自然就需要邀請家長及時參與進來。孩子不知道如何上網課,怎么辦?教師無法手把手教孩子,只能先培訓家長,然后借家長的手借家長的口借家長的智慧告知孩子方法。孩子不知道如何提交作業,怎么辦?同樣,教師還是只能先告知家長方法,再借由家長引導孩子。畢竟,這些是先前孩子所不熟悉不懂得不知道的,而卻又是家長們日常生活和工作正熟練的。諸如此類,網上糾錯、網上考試之類這些必須具備相應技能才能完成的學習任務,教師因時空等客觀原因教不了孩子,而孩子又確乎是家長的孩子,所以,家長此時不提供支持、不傾情付出又等待何時?
你怎不能讓教師人人都像孫悟空,刷的一下,在同一時間就變出幾十個自己,然后飛進各個家庭,人手發一個,對每個孩子進行監控或給予技術支持。所以,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家長樣樣都會”,這無可厚非。沒有辦法,只要為了人父或是為了人母,這就是責任和擔當。過去,教師代替你做了許多,你有可能忽視這些責任和應有的擔當,現在教師還了回來給你,你必須得擔著。否則,你就枉為人父、枉為人母。
這不是轉嫁責任。是你身為家長應有的擔當。當然,這個隊伍偶爾也會有異類出現,而不幸的是,恰巧讓你遇上。譬如說,有教師布置作業自己不批改而囑托家長批改。這事兒,從職業道德規范來說,自然教師失職、教師無理。問題是,身為家長,你一不留神遇上怎么辦?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魚。你教給孩子方法,余外讓孩子自己解決。只要有答案,孩子可以自批自改。孩子解決不了,讓教師解決。教師若有責難,家長就說自己不會——事實上,家長很多時候真的不會——即便知道如何做,也不見得知道如何教給孩子會。教給孩子會的事兒,是教師的天職。如此推卸責任的教師,多將工作只當工作,而你因為身份緣故,非得將教育孩子作為事業作為使命作為責任,非全力以赴,以孩子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為方向,而切不可越俎代皰。
做正確的事,遠比正確的做事重要。為人父母,你不可代替教師做事——教師讓你做,你也可以不做。溝通不了,你完全可以訴之于相關部門,為孩子、為自己討個說法。為人父母,你也不可代替孩子做事。你若做了,就勢必剝奪孩子成長的權利。你要做的,是行駛自己的職責:養好孩子的身體,培養好孩子的品格,端正好孩子的學習態度,培養好孩子的學習習慣。余外,即便教師不力,即便教師不作為,你孩子他自己也會自我成長。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為了孩子,你必須只做對的事。反之,向一切“錯誤”堅決說“不”。
2020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