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學問#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周易》
所以君子應該在安居其位時不忘記危險的存在,在家國存在時不忘記有可能會遭受滅亡,在天下大治時不忘記會有動亂的隱患。這樣,自身才可能安居其位,國家才能保持長久。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周易》
品德高尚的人(君子)應該整日自強不息,(即使)夜晚也要小心謹慎,就好像如臨危境,不能稍懈,(這樣)就沒有災難了。
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易》
君子思慮可能出現的禍患而預先做好防備。
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春秋》
預先準備好就沒有憂慮,這是古代最好的教導。臨時去請求而沒有得到,這會處于困境。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一個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弗備難,難必至。——《說苑》
不去防備災難,災難就一定會降臨。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菜根譚》
無事之時,總像有事之時那樣小心防備,才可以平息意外發生的變故;有事之時,總像無事之時那樣鎮定自若,才可以消除局勢中的危機。
能勤小物,故無大患。——《說苑》
能注意細微之處,所以能避免大禍。
不蹶(juě)于山,而蹶于垤(dié),則細微宜防也。——《圍爐夜話》
沒在山前跌倒,而在小土堆前面摔倒,那么就應該及早防范帶來禍患的細節。
一言足以召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圍爐夜話》
一句不謹慎的話足夠招惹大禍,所以古人守口如瓶,唯恐有傾覆衰敗的危險;一次不謹慎的行為足夠玷污一生清白,所以古人修身力求如同白璧,唯恐有一絲瑕疵和污點。
口者關也,舌者兵也。出言不當,反自傷也。——《說苑》
嘴巴好比關口,舌頭好比兵器。說話不當,反而傷害自己。
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孟子》
背后說人家壞話,招來了后患怎么辦?
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春秋》
一個人誰沒有過錯,有了過錯能夠改正,就沒有比這再好的事情了。
不遠復,無祗(zhī)悔,元吉。——《周易》
在錯誤的道路上沒走太遠就復歸正道,沒有到無法挽回的地步,這是好事。
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論語》
我沒見過能看到自己的過錯而在內心自責的人。
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周易》
對自己的過失越是巧言詭辯,越會使自己陷于窘態。
視履,考祥其旋,元吉。——《周易》
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周詳反省,這樣是圓滿吉祥的。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反省自己覺得理虧,那么即使面對普通百姓,我難道就不害怕嗎?反省自己覺得理直,縱然面對千萬人,我也勇往直前。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中庸》
天生誠實的人,不必勉強為人處事就合理,不必思索言語行動就得當,從容不迫地達到中庸之道,這種人就是圣人。
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小窗幽記》
用七分的正經來度過自己的一生,用三分的癡呆來明哲保身。
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周易》
深知進取、引退、生存、衰亡之理,而不使自己的行為失去正道的人,大概只有圣人啊!
尺蠖(huò)之屈,以求信(伸)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周易》
尺蠖盡量彎曲自己的身體,是為了伸展前進;龍蛇冬眠,是為了保全性命。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老子》
彎曲才能保全,委屈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才能多得,貪多反而惑亂。
故君子時詘(屈)則詘,時伸則伸也。——《荀子》
所以君子在時勢需要自己屈從忍耐時就屈從忍耐,在時勢容許自己施展抱負時就施展抱負。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菜根譚》
為人處世,懂得退讓一步才算高明,退步正是為進步所做的準備;待人接物,能夠寬容一分才是福氣,利人其實正是為利己打下基礎。
有余,不敢盡。——《中庸》
萬事留有余地、余力,都不敢做絕了。
作事不可盡,盡則窮。——《小窗幽記》
做事不可做絕,一旦做絕就會沒有退路。
待人而留有余不盡之恩禮,則可以維系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菜根譚》
對待他人,總要保留一份綽綽有余、不會窮盡的恩情和禮遇,這樣才可以維系永不滿足的人心;處理事情,總要保留一點綽綽有余、不會窮盡的才能和智慧,這樣才可以提防難以預料的變故。
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處,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菜根譚》
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余地讓別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是立身處世最快樂的一種方法。
完名美節,不宜獨任,分些與人可以遠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歸己,可以韜光養德。——《菜根譚》
有什么榮譽,不應該一個人獨享,要分點別人,這樣可以使你不受人家攻擊;有什么事做得不好,不應該把責任全推給別人,應該多擔些責任,這樣可以使你的品德更高尚。
君子不盡人之歡,不竭人之忠,以全交也。——《禮記》
作為君子不能毫不收斂地盡情地接受別人對自己的歡迎款待,同時也不能過分地要求別人對自己無限的忠誠,這樣才能保全交情。
鋤奸杜幸,要放他一條去路。若使之一無所容,便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盡,則一切好物都咬破矣。——《菜根譚》
鏟除奸詐之人,杜絕幸進之路,要給他們留一條逃生之路。倘若讓他們無處容身,就像堵塞鼠洞的人把所有路徑全都堵死,走投無路的老鼠就會把所有好東西全都咬壞了。
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君子不為小人匈匈也輟行。——《荀子》
天不會因為人討厭冷而廢止冬天,地不會因為人討厭遼遠而廢止廣大,君子也不會因為小人的吵鬧喧嚷而停止善行。
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周易》
內心堅持原則,但外在展現靈活;內心豁達,但外在苛求。
操存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用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菜根譚》
執持心志要有堅定的主見,沒有主見,遇到事情就會東倒西歪,怎能樹立起頂天立地的中流砥柱?適應現實則需靈活變通,不能變通,接觸事物就會碰到阻礙,怎能成就扭轉乾坤的國家大事呢?
作人無點真懇念頭,便成個花子,事事皆虛;涉世無段圓活機趣,便是個木人,處處有礙。——《菜根譚》
為人處世沒有一點真誠懇切的念頭,就成一個叫花子,做任何事情都虛假;涉足世事沒有一點圓通靈活的情趣,就是一個木頭人,任何地方都有障礙。
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圍爐夜話》
做人如果嚴格遵循規矩法度,沒有自主的精神氣概,就如同上場演出被人操控的木偶;做事如果固執地照搬章程法規,卻不知道隨機應變,就像是依樣畫葫蘆般僵化呆滯。
言必信,行必果,硁(kēng)硁然小人哉!——《論語》
說話必定有信用,行為必定果決,這是不管是非曲直的頑固分子!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
通達的人,說話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結果不可,只要合乎道義就行。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老子》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智慧。能戰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勝自己的人更加強大。
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韓非子》
認識事物的困難,不在于認識別人,而在于認識自我。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
天地萬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開始和終了,能夠明白本末、終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學所講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童觀,小人無咎,君子吝。—《周易》
像孩童那樣觀仰,小人沒有咎害,君子必有憾惜。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gǔ)。——《論語》
不該自己說話的時候插話,叫做毛躁;輪到自己說話的時候不說,叫做隱瞞;不注意人的臉色自說自話,叫做眼瞎。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小窗幽記》
置身事外對事件進行評價和議論的人,應通曉所有利害關系;但負責處理這件事的人置身事中,應當不計利害盡心處理。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國。——《韓非子》
想讓自己得利,必先讓你的國君得利;想讓自家富欲,必先讓你的國家富欲。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
百姓做事情,經常在接近于成功的時候卻失敗了。如果像慎重對待開始一樣對待結束,就沒有失敗的事情。
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論語》
就像堆土成山,僅僅還差一筐子土沒完成,只要是停了下來,我也算半途而廢了;就像填平洼地,即使只傾倒了一筐子土,只要是向前去做了,我也算進步了。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
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
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聽于無聲,視于無形。——《禮記》
能在無聲之中有所聽聞,能在無形之中有所察見。
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莊子》
不用耳去聽,而用心去領悟。
人病舍其田而蕓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輕。——《孟子》
人們常易犯的毛病是不管自己田里的草卻去別人的田里鋤草,對別人要求很重,自己負擔的卻很輕。
貧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菜根譚》
一個貪得無厭的人,你給他金銀他還怨恨沒得珠寶,你封他公爵他還怨恨沒封侯爵。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qiān)尤駢(pián)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zǐ)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毋巧。——《菜根譚》
十句話有九句說得正確,人們未必對你嘖嘖稱奇,可是只要一句說錯,埋怨指責就會聚集到你的身上;十個謀略有九個都能成功,人們未必歸功于你,可是只要一謀失敗,非議詆毀就會紛至沓來。這就是君子寧愿保持沉默也不浮躁多言,寧愿顯得笨拙魯鈍也不炫耀機巧的原因。
鑠金玷玉,從來不乏乎讒人;洗垢索瘢(bān),尤好求多于佳士。止作秋風過耳,何妨尺霧障天。——《小窗幽記》
詆毀誹謗,從來不缺少進讒言的人;吹毛求疵,對于優秀的人尤其苛刻。只把它作為耳旁風,小霧是遮擋不了青天的。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
理解我的說我心有所憂;不理解我的說我必有所求。
忘我大德,思我小怨。——《詩經》
我的好處你全忘,小的毛病全記起。
千金難結一時之歡,一飯竟致終身之感。蓋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也。——《菜根譚》
價值千金的重賞或恩惠,有時難以換得一時的歡娛,一頓粗茶淡飯的小小幫助,可能使人一生心存感激回報之心。這或許就是當一個人愛另一個人愛到極點時很可能會翻臉成仇,平常極不受待見的人得到一點惠助就可能轉而大喜過望吧。
處隱微之事,心跡宜愈顯。——《菜根譚》
處理隱密細微的事情,思想行為要愈加顯明。
恩宜自淡而濃,先濃后淡者,人忘其惠;威宜自嚴而寬,先寬后嚴者,人怨其酷。——《菜根譚》
施恩于人,應該先淡薄而后濃烈,如果先濃烈而后淡薄,別人容易忘記他的恩惠;立威于人,應該先嚴厲而后寬仁,如果先寬仁而后嚴厲,別人容易怨恨他的冷酷。
總出世上因,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菜根譚》
對于世間萬物的因果關系,能善于運用就生機盎然,不善于運用就陷阱遍布。
君子以作事謀始。——《周易》
君子在做事前要深謀遠慮。
小人用壯,君子用罔(wǎng)。——《周易》
小人捕獸憑氣力,君子捕獸靠網圍。
暴虎馮(pínɡ)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
赤手搏虎,徒步過河,哪怕死了都不感到后悔,這樣的人,我是不會跟他共事的。(我喜歡的人)一定是面對事情的時候,內心能有所畏懼,出謀劃策(周全,因而)常常能夠成功的。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孟子》
猶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卻不是你的力量。
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孟子》
有的人使用腦力,有的人使用體力。使用腦力的人統治別人,使用體力的人被人統治;被人統治的人供養別人,統治別人的人被人供養,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老子》
將要收斂它,必定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定強盛它;將要廢棄它,必定舉薦它;將要奪取它,必定給與它。
善勝敵者,不與。——《老子》
善于克敵制勝的人,不與敵人正面沖突。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菜根譚》
喜歡把所有事情都弄得一清二楚,并非真正的明智,該弄清的弄清楚,不該弄清的就不強求清楚,才是真正的明智;必定要戰勝對手,并非真正的勇武,既能戰勝對手,又能輸給對手,才是真正的勇武。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韓非子》
明智的君主,不指望人們不背叛自己,而是依靠自己不可背叛;不指望人們不欺騙自己,而是依靠自己不可欺騙。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
所以,百戰百勝,不算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不經交戰而使敵人屈服,才是高明之中最高明的。
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孟子》
如今,滕國的土地如果截長補短,也接近縱橫各五十里了,還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biān)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滿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菜根譚》
身處逆境之中,仿佛全身都是治病的石針和藥物,時時刻刻都在砥礪操守品行,自己卻全然沒有察覺;身處順境之中,仿佛眼前全是危險的刀槍劍戟,時時刻刻都在消磨精神意志,自己卻根本都不知道。
人雖無艱難之時,卻不可忘艱難之境;世雖有僥幸之事,斷不可存僥幸之心。——《圍爐夜話》
一個人即便沒遇到過艱難困苦的時候,也不能忘記存在艱難困苦的境遇;世界上雖然存在著僥幸走運的事例,人卻不能懷有僥幸的心態。
前人云:“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不當草草看過。 ——《小窗幽記》
前人說:“苦于白天太短而夜晚很長,為何不拿著蠟燭在夜里游賞呢?”不應當把這句話草率看過就算了。
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路;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菜根譚》
做了壞事害怕別人知道,雖是作惡,但是還有一條改惡從善的道路;做了好事急于讓人知道,雖是行善,同時卻也種下惡念潛滋暗長的根芽。
惡忌陰,善忌陽。故惡之顯者禍淺,而隱者禍深;善之顯者功小,而隱者功大。——《菜根譚》
壞事忌諱遮掩,好事忌諱宣揚。所以做了壞事而不遮掩的后果就輕微些,而加以遮掩的后果就嚴重些;做了好事而去宣揚的功勞就小些,而不加以宣揚的功勞就大些。
亢龍有悔。——《周易》
巨龍飛得太高,就會有悔恨之事發生。
人必盡其當然,乃可聽其自然。——《圍爐夜話》
一個人一定要先盡到自己的責任,才能聽任事情自然發展。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論語》
莊稼有出苗而不開花抽穗的吧!有開花抽穗而不結出果實的吧!
事有舉之而有敗,而賢其毋舉之者。——《韓非子》
事情有做了卻不成功的,但這也勝過不去做的。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大學》
有仁德的人利用財富來發揚自己的事業,沒有仁德的人濫用自身來聚斂財富。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孟子》
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大學》
小人平日獨處的時候往往為非作歹,沒有什么壞事做不出來;等見到君子就遮遮掩掩,掩藏他的不光彩的行為,而故意顯露他的善良。但卻不知道別人看自己,就如同看到了自己的肺肝一樣清楚,那這種遮掩又有什么好處呢?這是因為,內心的真實情況一定會表現在外面,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對待自己內心的意念。曾子說:“就好像有十只眼睛在看著你,十只手在指著你,這多么可怕呀!”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現)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中庸》
因此,君子總是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保持警戒謹慎,在別人聽不到的地方常存敬畏之心。人們內心的想法,沒有比在幽暗之處更容易表現的了,沒有比在細微的事情上更容易顯露的了,所以君子特別謹慎于他人不知而己所獨知的地方。
入虛室,如有人。——《弟子規》
進入無人的房間,要像有人在一樣。
積丘山之善,尚未為君子;貪絲毫之利,便陷于小人。——《小窗幽記》
累積了像山一樣的善行,也未必會成為君子;貪圖一絲一毫的便宜,便容易淪為小人。
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小窗幽記》
一萬分的廉潔,只是小小的善行;一點點的貪污,就是莫大的惡行。
孫子兵法
經營管理
夫治法之至明者,任數不任人。——《韓非子》
對法律整飭得極其嚴明的君主,依靠的是法律條文而不是人才。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只讓人民緊張而不讓松弛,即使文王、武王也是不能做到的;只讓人民松弛而不讓緊張,文王、武王是不會這樣做的。有時緊張,有時松弛,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民之道。
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春秋》
用寬大調節嚴厲,用嚴厲調節寬大,政事因此調和。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恥也。——《孟子》
在朝廷上做官而道得不到發揚,那是恥辱。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大學》
所以,國君聚斂財富就會使民心離散,散財于民則會使民心聚集。
嚴則下暗,下暗則上聾。聾暗不能相通,何國之治也?——《說苑》
太苛嚴下面就成了啞巴,下面成了啞巴上面就成了聾子。聾子啞巴思想不能互相溝通,這還治理什么國家呢?
思想開放
從善如流,宜哉!——《春秋》
聽從好的意見好像流水一樣,這是應該有功的啊!
夫良藥苦于口,而智者勸而飲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聽之,知其可以致功也。——《韓非子》
良藥苦口,但聰明人卻要努力喝下去,這是因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忠言逆耳,但明智君主愿意聽取,這是因為他知道由此可以獲得成功。
識人用人
知人則哲,能官人。——《尚書》
能認識人才才是有智慧的人,才能夠用人得當。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
(要了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論語》
大家都厭惡他,我必須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歡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觀人之所肅,非行情也。——《韓非子》
在公開場合觀察到的人們的恭敬表現,并不是他們行為的真實情況。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孟子》
做了而不明白,習慣了而不覺察,一輩子走這條路,卻不知道那是條什么路,這種人是一般的人。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莊子》
知道自己很愚昧的人,不算是最愚昧的人;知道自己很迷糊的人,不算是最迷糊的人。真正的大迷糊,一輩子都搞不明白;真正的大愚昧,一輩子都不通曉事理。
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禮記》
喜歡他,但也知道他的短處;憎惡他,但也知道他的長處。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jīn)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大學》
人們總是對自己所親愛的人有過分親愛的偏向,對于自己所輕賤厭惡的人有過分輕賤厭惡的偏向,對于自己所敬畏的人有過分敬畏的偏向,對于自己所哀憐同情的人有過分哀憐同情的偏向,對于自己所傲視怠慢的人有過分傲視怠慢的偏向。所以,喜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缺點,厭惡一個人的同時知道他的優點,這種人天下很少啊。
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論語》
重大節操是不能逾越界限分毫的,作風上的小節有點出入是可以允許的。
不以一眚(shěng)掩大德。——《左傳》
不因為一件小錯而抺殺別人的大功績。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rú)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菜根譚》
立身處事不可太自命清高,對于一切羞辱、委屈、毀謗、臟污都要容忍才行;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壞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菜根譚》
污穢的土地上往往多生萬物,清澈的流水中常常沒有游魚。因此君子應當具有寬容污穢、忍受恥辱的氣量,不可秉持嗜潔成癖、特立獨行的節操。
良弓難張,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馬難乘,然可以任重致遠;良才難令,然可以致君見尊。——《墨子》
好弓雖然難以拉開,但能射得高、扎得深;好馬雖然難以駕馭,但是可以背負更多的東西,跑更遠的路;賢良的人才雖然難以驅使,但是能夠使國君更加受人尊敬。
我能容人,人在我范圍,報之在我,不報在我;人若容我,我在人范圍,不報不知,報之不知。——《小窗幽記》
我如果能夠容納別人,那么別人就在我的范圍之內,報復與不報復,都由我決定;別人如果能夠容納我,我便處在別人的范圍之內,別人報復與不報復,我都不知道。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君子不根據一個人的言辭就推舉他,也不因為一個人品德不好就全部否定他的言辭。
無教逸欲有邦。——《尚書》
不要使貪圖安逸和私欲的人擁有國家。
小知(智)不可使謀事,小忠不可使主法。——《韓非子》
有小聰明的人不可讓他謀劃政事,只知忠于私利的人不可讓他掌管法制。
鄉愿,德之賊也。——《論語》
沒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大害啊。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小窗幽記》
喜歡傳播小道消息的人,不能和他說話;喜好議論事情的人,不可以與他共同謀劃事情。
人才培養
不憤不啟,不悱(fěi)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
如果學生沒有到了內心欲得未得的急切狀態,不要主動去提示他;如果沒有到了心有所動而無法表達的程度,不要直接去告訴他。如果向他展示了一面,他不能推知其他三面(以作為回應),就不宜再繼續對他講了。
人之短處,要曲為彌縫,如暴爾揚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頑固,要善為化誨,如忿而疾之,是以頑濟頑。——《菜根譚》
對于別人的短處,要很委婉地去為他修補掩飾,如果故意揭發張揚,就是用自己的短處來攻擊別人的短處;對于別人的泥古不化,要設法啟發誘導他,如果生氣厭惡,就相當于用自己的固執來彌補別人的固執。
員工激勵
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
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違紀處理
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周易》
小人往往不以不善為恥辱,不畏懼行不義的后果,不見到眼前利益就不愿意做好事,不受到威懾就不知道收手。有小過失就懲戒,使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錯誤,這是小人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