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貓奴們好:
小雨特意為大家約了資深貓奴,00后新銳作家-小嬋嬋,為大家帶來《擼貓系列》,講講古人那些擼貓的事,敬請期待!
中國人的吃貨形象那是遠外聞名,天上飛的、地下走的、水里游的都逃不過中國人拳頭大小的胃。但是號稱沒有什么不敢吃的國人,卻很少見吃貓肉的,這是為何?
前幾年時間,小龍蝦成為了國人餐桌上必點的一道菜,像2018年世界杯期間,為了滿足國人的口腹之欲,10萬只湖北小龍蝦出征莫斯科,只為中國球迷能在看球賽時吃著小龍蝦喝著啤酒。在中國吃貨們的戰斗下小龍蝦還得靠人工養殖才能勉強維持供應,但想不到的是,在小龍蝦的故鄉——遙遠的的北美洲,它可是水中一霸,爭奪無數生物的生存空間,而到了中國,要是沒有人工養殖,它恐怕早已是瀕危物種了。
同小龍蝦一樣在中國被端上餐桌的生物并不少。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那些被端上餐桌的奇葩吃食。
中華大地幅員遼闊,造就了色彩繽紛的飲食文化。像江蘇南京的活珠子——傳統孵化的雞胚胎、云南的花蜘蛛、廣東的竹蟲、貴州的牛糞火鍋、福建的油炸流蜞、苗族麻辣小蝌蚪……
甚至有些地方吃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下不去口。但是看了這么多奇葩是吃食,我們卻很少發現有人吃貓肉,而在古代,貓肉更是沒人吃了,為什么呢?
關于貓是什么時候進入中國的說法較多,但多數學者贊同的一種說法是貓在西漢時通過絲綢之路進入我國。在《禮記》一書中提到:“迎貓,為食田鼠也”,因為貓專吃田鼠,而田鼠因毀壞莊稼而被視為農民的敵人,敵人的敵人自然就是我們的朋友了。
那你說牛還能耕地呢,也該是我們的朋友,為啥牛就逃不過被吃的命運呢?在古代,科技不像現代一樣發達,農作物就是人們的命,而貓因為能保護農作物,所以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信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貓在古代是極其神秘的存在,古代民間一直都有“貓有五福”的說法,所謂“五福”,長壽、富貴、康寧、好德、善終也。而且在古人看來貓也能驅魔辟邪,因為貓愛在黑夜中行走,一雙大燈籠仿佛黑夜中上天派來維護人間安寧的使者,尤以黑貓為甚。之前還說過,貓在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信仰中有很高的地位,像在豐年時候還要祭祀貓神,感謝它的守護。
但是要說沒有人吃過貓倒也不可能,畢竟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肯定有人想要當第一個吃“貓”的人,嘗遍百草的李時珍就在他的著作《本草綱目》中提過關于貓肉的味道:“然貍肉入食,貓肉不佳,亦不入食品,故用者稀。”什么意思呢?就是說貓肉不好吃,貓的肉是酸的,味道極差,而且古代的調料也不像現在一樣品種多樣,不能夠壓制這股酸味,所以都不吃貓肉。
除了這一原因以外,還有就是貓以食鼠為生,老鼠常年生活在潮濕陰暗的地方,這些地方正是細菌喜好的生存環境,而貓有食鼠,自然身上也帶有不少病菌。人若吃貓肉,就很容易得鼠疫,鼠疫可不是簡單的小病,弄不好得死上不少人。因此沒人敢去碰這個禁忌。
當然除了不好吃、不能吃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貓實在是太可愛了,怎么可能吃貓貓呢?
你以為貓奴是現代社會的“特產”?古人吸起貓來也毫不遜色。古人對自己的愛貓都親切地稱它為“貍奴”,南宋著名詩人陸游就是一大貓奴。你能夠想象當時陸游說“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時懷中正抱著貓嗎?
當時除了這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以外,另一首里面是這樣描述的:“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溪柴火軟蠻氈暖,我與貍奴不出門”。在陸游一生中他為貓咪做的詩絕不僅僅這一首,據統計高達十二首之多。除了陸游是著名的貓奴以外,還有明朝皇帝嘉靖帝等等。
你要讓這些愛貓的人去吃貓,不等于要他們命嗎?貓咪可愛的外表讓你看著,你忍心說要吃貓肉嗎?
雖說有句古話叫“民以食為天”,但是大自然是不會允許人類過度干預其他物種的生存繁殖的。再說如今保護動物越來越受到重視,不管是野生動物還是像貓狗這樣的人類好伙伴,我們都應該關愛它們。在古代人們不吃貓肉或許是因為它是人們信仰的神靈,而現在,就憑借它可愛的外表,我想也不忍心吃它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