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更換了主持人董卿,代替她的是主持人龍洋,引起了許多爭議,有人認為董卿文化底蘊深厚,即使與文學大家、詩詞達人們一起也能不卑不亢、從容應答,當是《中國詩詞大會》主持人的不二之選。
每個主持人有自己自成一派的主持風格,如果說董卿的是知書達理、進退從容,那么龍陽則是以退為進,用自己的“無知”來活躍現場氣氛,緩解嘉賓尷尬。
在第五季《中國詩詞大會》第九期中,多季亞軍得主彭敏遇到了一個難題。
陸游的詩“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陸游入劍門干什么呢?
A.到劍門里邊躲雨
B.到四川成都做官
C.途經成都轉道回老家
根據《劍門道中遇微雨》一詩全文: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銷魂意指心懷沮喪好像丟了魂似的,神情恍惚。由此推斷陸游的心情肯定是極差的,所以A自然被排除了,彭敏在后兩個選項中猶豫,最后選了C這個錯誤選項。
其實彭敏的選項并不是全無道理的,陸游此詩做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有南鄭前線調往成都,成都在當時是除了首都臨安外最繁榮的城市,由危險的前線到大后方去做官,按理來說心情是不該愁苦的,畢竟這可是升職。
能讓詩人愁的又該是什么呢?大抵是回家了吧,離家多年后返鄉,心中難免感慨萬千,心生愁緒。可惜陸游不是一般的詩人,讓他愁的不是返鄉,恰恰就是做官。
陸游,中國著名愛國詩人,一生作詩近萬首,他的詩詞都充斥著愛國情懷。陸游出生于兩宋之交,從小與家人四處漂泊,見過了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立志收復失地,擊退金兵。將他從前線調下,即使是升官,對這個一心收復失地的人來說,等同貶官,所以他愁。愁自己的志向抱負難以實現,難道這輩子真只能當個詩人不成?
彭敏答錯了題,未免有些沮喪,主持人龍洋這時提出了一個看似蠢笨的問題,卻引發現場觀眾陣陣笑聲;她說“:我發現古代的詩人都很喜歡騎驢”?
對于這個問題蒙曼老師是這樣說的:“騎驢已經是詩人的一個符號了,像李賀、杜甫、李白,都曾騎驢寫詩,包括唐代著名詩僧慣休也自稱“得得和尚”,騎驢已經成了詩人的標配,所以陸游問自己“此身合是詩人未”。
詩人真是一定要騎驢嗎?倒也未必,與其說驢是詩人的一個符號,不如說驢是詩詞中的一個意象。在大部分詩中,凡是出現驢的,通常都是描繪自己的窮困潦倒,比如杜甫的“騎驢十三載,旅食金華春”以及白居易回憶自己的潦倒時說的“日暮獨歸愁未盡,泥深同出借驢騎”。
驢已經是文人們表達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種方式,為何?
首先是驢比馬便宜,易于飼養,勞動力十足,不必消耗多少精力喂養,適合失意落魄之人喂養。再者,與驢本身的特性有關,驢性溫順,富忍耐力,但頗執拗。驢其貌不揚,沒有馬的威武雄壯,通常為灰色、栗色,給人以樸拙蒼老凄清的感覺。
驢的外觀性情都符合看破世事,無欲無求的老人形象,與失意落魄的詩人極易產生共鳴。而得意之人,是不會喜歡驢這種慢慢吞吞的性格的,而是愛好神氣十足的馬。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孟郊,登科后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盡長安花。
而走上仕途后,郁郁不得志,只做過深陽尉這樣的小官,在后人描繪中,他是“乘驢,領一小吏經投驀金渚一往”由騎馬到乘驢,是躊躇滿志的新科進士到看盡人生百態的官吏的轉變。正所謂春風得意馬蹄疾,騎馬是得意之人,騎驢則是失意之人。
中國詩詞大會的題向來比較出人意外,也能讓人了解到許多讀詩讀不到的深意,比如這句“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讓我們不僅了解到陸游這個與眾不同的詩人,他的愛國情懷,他的抗金大業,也讓我們了解到詩詞中的驢這一意象,多數詩詞中的驢都可如此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