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對于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來說,這一年注定是不尋常的,也是不安定的。先是曹操和劉備爭奪漢中,曹操慘敗,漢中被劉備所占,后劉備又派劉封、孟達占據上庸,勢力走向鼎盛。再是孫權趁著曹操、劉備爭斗之際,先是從劉備手中趁機奪下荊州三郡(江夏、長沙、桂陽),后又派兵攻占交州,勢力也開始步入鼎盛。
漢中之戰第一階段示意圖
而曹操可以說是這一年三方勢力中最大的失敗者,對外他接連敗在孫權、劉備之手,喪失了荊州、漢中等地的控制權,對內為了支撐曹魏連年的征戰,曹操只得對境內的百姓行橫征暴斂之事,因此致使百姓怨聲載道,民怨沸騰,各地起義不斷,曹魏疲于應付。因此隨著曹魏的內憂外患,曹操不得已只能采取守勢,不再主動的對外發動戰事。
可曹操不主動進攻別人,不意味著別人就不主動進攻他。此時劉備勢力正處于鼎盛之際,兵強馬壯,且剛剛擊潰曹操,士氣正旺,所以在劉備攻克漢中不久,在荊州鎮守的蜀漢大將關羽就再次率軍對曹魏發起了全新一輪的進攻。
這一年關羽率軍自荊州南郡出兵,攻打盤踞在荊州南郡北部的曹軍,不久就將襄陽、樊城二城團團圍住,曹魏守將曹仁遂向許昌告急,曹操遂派大將于禁、龐德率七軍三萬人援救襄樊,可不久于禁、龐德大軍因遇連綿大雨,漢水暴漲,致使所率三萬大軍大部被漢水所淹,而后關羽又趁機發難,最終于禁被俘,龐德被殺,曹軍大敗(《三國志.關羽傳》載:“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襄樊之戰
此后,隨著于禁大軍的慘敗,曹魏內部一些本就不滿曹操的官吏、百姓開始紛紛背離曹魏,轉而投向關羽。先是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率麾下吏民降于關羽,再是“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三國志.關羽傳》),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死縣主簿,向南歸附關羽,關羽授予他們統兵印信,“為之支黨”,一時間關羽威震華夏。
隨著關羽軍形勢的一片大好,曹操軍的局勢自然就是萬分危急。此時,曹操因許都離關羽實在太近,以防萬一,他決定遷都避其關羽鋒芒(《三國志.蔣濟傳》載:“關羽圍樊、襄陽。太祖以漢帝在許,近賊,欲徙都”),而正當曹操要決定之時,丞相軍司馬司馬懿、西曹屬蔣濟二人站出來與曹操說道“于禁等為水所沒,非戰攻之失,于國家大計未足有損。劉備、孫權,外親內疏,關羽得志,權必不愿也。可遣人勸躡其后,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三國志.蔣濟傳》。
許昌、襄陽、樊城位置圖
他們認為于禁會敗不是敗在關羽的軍力上,而是敗在天氣上,所以對于魏國來說并沒有多大的損失。再者劉備與孫權表面看起來很密切,但其實很疏遠,所以孫權絕不會眼睜睜的看著關羽在替劉備開疆擴土的,一步步壯大的,因此我們只需以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去威脅關羽的后方,這樣樊城之圍自然就解除了。曹操聽從了司馬懿、蔣濟的建議,派使者與孫權聯絡,后孫權果然應允了曹操的建議,出兵攻擊關羽。至于孫權為何會同意和曹操一起攻擊關羽,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2點原因:
正是基于以上2點原因,最終促使孫權背棄與劉備的聯盟,選擇跟隨曹操一起圍攻關羽。如此就在關羽兵圍樊城時,孫權就派呂蒙、陸遜突襲荊州,南郡太守麋芳、公安守將傅士仁因懼怕關羽臨走時“還當治之”的威脅,于是就向吳軍開城投降,劉備的荊州三郡全面失守。
襄樊之戰示意圖
此后,關羽亦不敵曹魏再次派出的徐晃援軍,只得率軍南撤,南撤之時又被北上的吳軍追擊,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在此地關羽被潘璋部將馬忠埋伏,戰敗被俘后遭孫權殺害(《三國志.關羽傳》載:“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于臨沮”)。
這便是三國歷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的最得利方無疑是孫權一方,經此一戰孫權終于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荊州六郡,且也完成了“全據長江”的夢想。而劉備無疑是損失最慘重的一方,他不但失去了關羽這么一位大將,荊州的軍隊和人才也是損失殆盡,同時更是失去了荊州三郡這一要地,從此蜀漢失去了東面北伐的大基地,使得諸葛亮當年所制定的隆中對徹底成為一個空談。
荊州六郡局勢圖
當然對于“襄樊之戰”,人們最在乎的不是這場戰役的結局,而是另外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襄樊之戰的中后期劉備為何不救關羽”?
對于劉備不救關羽的原因,歷代學者都是百思不得其解,亦是猜測不斷。清末廣東巡撫黃恩彤曾言:“以武侯之才,措置荊州,乃不能如其隆中之初計,又非千載所敢臆度者也”(《三國志集解.蜀書.關羽傳》),黃恩彤認為當時以諸葛亮的才能,他不可能不知道荊州有變,關羽有難的,可是為何他卻不做出任何的安排,這其中的因果不是我們這些后人能揣摩的。而清代文學家姚范亦言“蜀之謀士,當不若是之疏,陳氏或不能詳耳”(《三國志集解.蜀書.關羽傳》),姚范也認為在增援荊州和援救關羽這樣重要的事情上,蜀漢的謀士們不應該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這其中的內情恐怕連陳壽都不知道。
總得說,歷代學者皆認為“襄樊之戰”中劉備不救關羽絕對是另有隱情的,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當然清之前對于此事的猜測還是比較嚴謹的,并沒有胡亂猜測,但是到了民國時期,學者們對于此事的議論開始大膽了起來,并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讓人意想不到的說法,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應該就是由民國學者章太炎提出的諸葛亮“借刀殺人”說,及劉備“借刀殺人”說。
江陵之戰示意圖
首先最初章太炎在《訄書.正葛》一書中認定關羽之死是諸葛亮的“借刀殺人”,其言:“功多而無罪狀,除之則不足以厭人心,不除則易世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荊州之全土假手于吳,以隕關羽之命”,章太炎認為關羽之所以會死,是因為諸葛亮擔心他功勞太大,日后必定會危及蜀漢的政權,但是現在的他又沒有犯錯,并不能名正言順的殺他,如此諸葛亮不惜以荊州三郡來換取殺死關羽的機會。
而后章太炎又自己否定了自己所提出的諸葛亮“借刀殺人”一說,他在《檢論.思葛》說道:“當是時,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撫民畫策見任,未能一切領錄”,章太炎認為當時諸葛亮并未掌控蜀漢的軍政事務,他并無決定蜀漢軍國大事的權力,因此也就無權決定蜀漢是否要援救關羽的事情,因此章太炎就自行否定了這一說。
而在否定諸葛亮“借刀殺人”一說的同時,他又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說法,那就是劉備“借刀殺人”說,其言:“荊州之敗,始于嬈吳,終于失援,則先主之褊迫疏慢為之”(《章太炎全集》),就是章太炎認為蜀漢之所以不去救援關羽,是因為劉備故意而為之的,是劉備在用荊州來換取殺掉功高震主的關羽的機會。
荊州七郡隸屬圖
但是這個說法其實也是不存在的。首先要知道此時劉備大業未成,他只是偏居一隅的諸侯而已,如果這個時候劉備就向手底下的將軍舉起屠刀的話,試問他還想不想統一天下啦?試問以后誰還敢跟著他?所以劉備即使想殺關羽,他也絕對不會在這個時候殺。再者殺掉關羽對于劉備來說沒有任何的好處,要知道劉備麾下能拿出手的大將本來就少,而能完全壓制曹操、孫權勢力的大將那就更少了,所以此時劉備怎么會做出這等自毀長城的事情呢?
此外,以荊州之地去換取誅殺關羽的機會,劉備可絕不會做這樣虧本的買賣,要知道蜀漢可不像曹魏那樣有著遼闊的疆域,蜀漢的疆域就只有益州、漢中及荊州三郡,所以此時失去荊州對于劉備來說絕對是大傷元氣的事情。我想以劉備的智慧,他肯定不會拿蜀漢的國運去干這等注定是血虧的買賣。
218年蜀漢疆域圖
綜上所述,無論是諸葛亮還是劉備,他們“借刀殺關羽”的說法都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其實“襄樊之戰”劉備不救援關羽并非是借刀殺人,而是另有原因,個人覺得原因有以下5點:
第一、劉備驕傲自滿
自208年赤壁之戰后,劉備的勢力可謂是越來越強大,戰事是連戰連捷,地盤更是越來越大。劉備先是和孫權聯盟在赤壁大敗曹操,占據荊州五郡,后又率軍擊潰劉璋,占據益州,最后又擊敗曹操,占據漢中。可以說數年的連戰連捷早已讓劉備是得意忘形,自認為是無人可敵。
如此,劉備在這種驕傲自滿的態度下開始喪失了對戰爭背后隱藏的潛在威脅的足夠警覺性,他自認為此時的曹操、孫權雙方都不敢觸及鋒芒,所以他在漢中之戰結束后并沒有迅速的在與曹操、孫權相鄰的邊界地區做出相應的戰略部署。也就是如此,在關羽遭到曹操、孫權的聯合進攻下,劉備也就不能快速且有效地組織援救荊州、關羽的行動。
漢中之戰
第二、襄樊戰場形勢轉變的太快
關羽初期北伐曹魏之時,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先是關羽水淹七軍,逼降于禁、擒獲龐德,大破三萬曹軍,再是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曹魏荊州重臣都一一叛曹降關,同時陸渾民孫狼等曹魏內部的叛軍也都一一投降關羽。在關羽這樣大好的形勢下,曹操當時都被打的只想遷都,因此在這樣的局勢下,劉備集團豈能想到之后會被打的如此慘呢?此時在他們的眼里只有擊潰曹操之后接受地盤的安排,哪有什么被擊敗后如何支援、防御的安排,而這也就致使劉備集團在關羽被擊敗后并未能準確、快速的做出相應的支援與防御部署。
如此,當孫權進攻荊州至關羽兵敗被殺僅僅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劉備根本就不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去調遣兵力救援荊州、關羽,要知道行軍打戰可不是過家家,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調兵救援不是簡簡單單的一道命令就可以的,這背后還需要調配各種的物資,如糧草、軍餉、武器等,而這是需要時間的,再者古代的交通可不像現代,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最少也要一天一夜的時間,更何況是大規模的軍隊調動呢?因此在當時不到二個月的時間,根本就不足以讓劉備去從容應對,去調兵譴將。
襄樊之戰形勢圖
第三、荊州與益州之間的通道被吳軍阻斷
如果說當時關羽只是被曹軍所包圍,我想劉備絕對會派軍隊去救援,因為荊州的后方都還在,南郡也還在,益州可以隨時派兵支援。但是實際上當時隨著孫權軍隊的加入,荊州后方悉數都被吳軍所占,夷陵、秭歸等臨近益州的地區也都被孫吳所占。因此,此時即使是劉備派軍隊去支援關羽,他們短時間內也突破不了孫吳的防御陣線,如此在襄樊戰場形勢轉瞬即變的情況下,即便劉備軍隊拼死去救,在道路受阻的情況下也很難有所成果。
荊州、益州地圖
第四、新占領的地盤根基不穩,軍隊不宜大動
眾所周知,關羽敗退麥城的時間是在219年,此時劉備占據益州、漢中、上庸等地區不到一年的時間,可以說對于這些地區的統治劉備還處于不是很穩定的狀態,內部依然存在著諸股反對劉備的勢力,且隨時都有可能被他人所得,尤其是漢中、上庸這兩地,曹操在附近是布置了重兵,一旦劉備內部有變,曹操就會迅速派出重兵重新占領這些地區。
因此,如果此時劉備抽調大量的兵力去援救關羽、荊州的話,以當時的局勢,如果劉備不能在短時間內解救出關羽,劉備必將面臨滅頂之災,此時劉備恐怕不但救不了荊州、關羽,就連益州這個大本營也會被曹操所占。因此,真等到那時劉備可就真的是變的是一無所有了,而這種結果絕非是劉備所能承受的。
蜀漢疆域
第五、劉備從未覺得孫權敢殺害關羽
當然以上四點原因的確是能解釋劉備為何不援救關羽的原因,但卻解釋不了為何劉備連救援關羽的命令都未曾下過這樣匪夷所思的事情,正如歷史學家朱子彥所說“如果這時(指荊州已失、關羽未亡之時)劉、葛即刻發兵,日夜兼程去營救關羽,或許還有機會,即使未能達到目的,救兵未及趕到,而關羽己遭不幸,劉、葛在此事上的處理總算還在情理之中。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如果連‘人謀’也不盡,那又能作何解釋呢?”。
是的即使是劉備真的因為種種原因救不了關羽,但是樣子總該做做吧,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劉備即使派不了多少兵馬,但好歹也要派一些兵馬去救援啊!這樣運氣好的話或許就能救出關羽。可是事實上,在當時劉備卻是什么都沒做,一道命令,一支兵馬都從未發出及派出過。
劉備、張飛、關羽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劉備會如此的無動于衷,要知道關羽可是從起兵時,就是他最為親信的大將,劉備不應該會如此冷漠啊!其實劉備之所以會如此“冷漠”,原因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劉備根本就不認為孫權會殺掉關羽,所以他想的就是等戰爭結束后,他再想辦法把關羽從孫權的手中贖出來。
在劉備看來,蜀漢與孫吳雖有幾次或大或小的摩擦,但都沒有徹底決裂的可能性,即使是在215年孫權派呂蒙去爭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時,孫劉兩家的全面戰爭一觸即發,但隨著曹操的介入,兩家就迅速握手言和。如此,劉備自認為只要強大的曹魏在一天,孫劉兩家就絕無決裂的可能,因為以劉備、孫權的實力,他們完全不能獨自對抗曹魏,要想生存他們就必須聯合,只有這樣才能對抗曹魏。
如此,就是在這種想法下,劉備自認為即使關羽被俘,孫權為了日后孫吳的聯盟,也斷然不會貿然的殺掉關羽,而是會和當時被俘虜的零陵太守郝普一樣,將其釋放回來。殺掉關羽對于孫權來說只會是弊大于利,關羽被殺也就意味著孫權將徹底與劉備決裂,到那時孫權恐怕將會面臨著劉備、曹操雙方的同時進攻。而留下關羽孫權卻是完全可以在日后與蜀漢的談判中增添砝碼,從而從蜀漢的手中獲得高額的回報。因此劉備料定孫權必定會選擇留下關羽,而不會選擇殺關羽。
關羽劇照
因此正是在這種想法下,劉備錯誤的認為,與其在施救條件不夠充分的情勢下(如準備不足、道路被封,地盤不穩等)倉促出兵卻不一定能救出關羽,還不如不去救援,靜等局勢穩定下來后,再通過外交手段向孫權索要關羽。也就是如此,劉備索性就不派一兵一卒去援救關羽,借此來表示自己希望與孫權議和之誠心。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正是基于以上五點原因,最終才促使劉備不去援救關羽,而是靜靜的看著關羽被孫權軍所俘虜。因為劉備堅定的認為孫權最多就是俘虜關羽,而不會殺掉關羽,只是讓劉備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孫權最后居然敢殺關羽,這是劉備始料未及的事情。
關羽被俘圖
個人覺得劉備在考慮孫權不殺關羽時,他似乎忘記了一點,那就是孫權很討厭關羽,他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所以怎可放過他。再者孫權既然都占了你劉備的荊州,也就意味著他早就準備好了與你翻臉的準備,所以殺不殺關羽又有什么區別呢?此外,孫權需要聯盟,你劉備也需要聯盟啊!孫權一個人抵抗不了曹魏,你劉備一個人也抵擋不了曹魏啊!所以只要曹魏存在一天,無論發生什么,孫劉都必須再次聯合,否則很難再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