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蜀漢名臣,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其人在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去世后,受遺詔輔政,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讓蜀漢政權延續、及漢室復興的責任。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的寫照。
不管是在三國時期,還是之后的各朝代,乃至如今,諸葛亮的評價都是很正面的。甚至被譽為“千古第一名相”。
回到三國時期,哪怕是蜀漢政權的敵人,諸葛亮的敵人,同樣對他贊不絕口,也對他表示相當的尊重。
公元263年,曹魏以舉國之兵攻伐蜀漢,主帥鐘會率軍來到漢中后,就曾專門派人去拜祭諸葛亮。
秋,魏鎮西將軍鍾會征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采。
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的聲望,即使在他死后數十年,依舊居高不下。
對諸葛亮表示一定的尊重,對于收買蜀漢政權的民心有相當的作用。
鐘會祭拜諸葛亮,或許就是為此,因為他本人沒有去拜祭,只是“遣人祭諸葛亮之墓”,目的僅僅只是為了收買人心。
但是同時,鐘會對另外一位已故蜀漢重臣,卻表現出了相比起諸葛亮,更高的崇敬之心,不但親自去拜祭,還親自為其掃墓。
這位得到鐘會最高禮遇的已故蜀漢重臣是諸葛亮的接班人、蜀漢前大司馬、大將軍蔣琬。
鐘會來到蜀地后,因為不知道蔣琬葬在何處,還專門給蔣琬的兒子蔣斌寫信,詢問蔣琬墓的地址,表示要親去拜祭。
魏大將軍鍾會至漢城,與斌書曰:“巴蜀賢智文武之士多矣。至於足下、諸葛思遠,譬諸草木,吾氣類也。桑梓之敬,古今所敦。西到,欲奉瞻尊大君公侯墓,當灑掃墳塋,奉祠致敬。原告其所在!”
蔣斌回信表示感謝,并告知鐘會,父親蔣琬葬在涪縣。
鐘會得知,率大軍來到當地后,真的親自去祭拜了蔣琬,“會得斌書報,嘉嘆意義,及至涪,如其書云。”
鐘會為何對待蔣琬如此上心?
史書沒有記載任何鐘會對于蔣琬的評價,無從得知他對于蔣琬真正的感官。
但是,和拜祭諸葛亮一樣,拜祭蔣琬,用以收買蜀漢人心的目的,大概是一致的。
當然,蔣琬在蜀漢政權中的聲望比不上諸葛亮,但以當時的情況而言,拜祭蔣琬的重要性,對于鐘會來說,大于諸葛亮。
因為蔣琬的兒子蔣斌當時是漢中守將之一,“(蔣琬)子斌嗣,為綏武將軍、漢城護軍。”
當時,蔣斌正在前線跟隨姜維抵御曹魏大軍,面對的就是鐘會。
曹魏軍隊當時是分兵兩路,另一路由鄧艾率領,走陰平道偷襲蜀漢腹地,鐘會率領的曹魏主力被姜維攔在漢中至劍閣一線。
因此,和鄧艾不對路的鐘會顯然不愿意看著對頭成功,比自己先進成都,拿下最大的功勞。
但鐘會是曹魏大軍的主帥,他必須跟著主力走,按照正常的軍事步奏攻打蜀漢,正面攻打漢中。
蜀漢在漢中集結了全部主力軍隊,統帥姜維也是沙場老將,還有地利優勢,鐘會久戰無功。
既然打不贏,就只能懷柔了。
拜祭諸葛亮和蔣琬的目的就在于此,寄望得到蜀漢軍隊及當地百姓的好感,降低他們抵抗的心理。
特別是拜祭蔣琬,蔣琬的兒子蔣斌就在漢中前線,鎮守漢城的蔣斌正在率軍跟鐘會大軍對峙。
對蔣琬表現出更高的禮遇,沒準能獲得蔣斌的好感,方便招降其人,打開前線進展不利的口子。
當然,以上分析是我個人的判斷,未必準確,或許鐘會是真的欣賞蔣琬也說不定。
畢竟,相比起諸葛亮去世時鐘會還未成年,蔣琬主政蜀漢時,鐘會已經開始了解天下大事,他或許對蔣琬有更深的了解。
如果鐘會拜祭蔣琬的目的是為了從蔣斌身上盡早打開突破口,他也沒能達成愿望。
直到鄧艾率軍打到成都,逼迫后主劉禪投降時,鐘會依舊被姜維、蔣斌等攔在劍閣,寸步不得前進。
劉禪命令蜀漢軍隊向鐘會投降的詔書到達前線后,蔣斌才跟隨姜維,正式向鐘會投降。
蔣斌投降后,鐘會對待他的態度依舊相當友好,視其為友。
但鐘會的態度也直接影響到了蔣斌及蔣家的命運。
后主既降鄧艾,斌詣會於涪,待以交友之禮。隨會至成都,為亂兵所殺。斌弟顯,為太子仆,會亦愛其才學,與斌同時死。
蔣斌在前線跟鐘會眉來眼去時,大概也沒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后果。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