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一直都以禮儀之邦自詡,樂于傳播和教授我們的文明,也樂于接納他族來學習。自古以來,凡強大之王朝都是周邊各國、各民族的向往之地,從漢朝起,直至清朝,中原王朝一直都有吸引和接納外族人才來幫助效力的事例,并且名臣良將層出不窮,比如,漢武帝臨終前指定的托孤之臣中,就有一位匈奴王子出身的大臣金日磾。
漢朝之后,在這方面最突出的是唐朝,唐朝是隋朝的延續(xù),而隋朝本來就是建立在一個各族大融合時代的基礎上,其中,隋朝、唐朝皇室的母系祖先還都是被漢化的鮮卑人,隋文帝的皇后、唐高祖的母親、唐太宗的皇后都是漢化鮮卑人,有這個血統(tǒng),唐朝對在當時被稱為胡人的外族人的容忍度和接受度是很高的。
除此之外,唐朝自身也很爭氣,從唐太宗時代起一直到唐玄宗時代,唐朝就對周邊各國形成碾壓之勢,加之文明的強大,唐朝就成為了胡人們的向往之地,胡人們要想在唐朝的強勢下出人頭地,就必須來為唐朝效力,這是當時大多數胡人試圖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的最有效途徑。
為唐朝效力的胡人中以武將居多,他們身披大唐軍甲縱橫四方,為自己的人生、也為唐朝的輝煌貢獻出才華和忠心,當然,也有部分胡人武將貢獻上了自己的野心,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到今天都還能夠讓我們耳熟能詳,很多著名的戰(zhàn)役場景中都有著他們的身影,本文就簡單介紹十位唐朝時著名的胡人武將。
屈突通是奚族人,他本來是隋朝貴族,隋煬帝放棄關中前往南方后,就是讓屈突通輔佐代王楊侑(后被李淵殺害)鎮(zhèn)守兩京之一的長安,等于是將整個關中的防務交給了他,唐高祖李淵從太原起兵后,屈突通兵敗歸降唐朝,后在李世民麾下為將,為李世民東征西討屢立戰(zhàn)功,特別是在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的戰(zhàn)役中功勛顯著,史載:
世充平,通功為第一
王世充被擊敗后,屈突通受命鎮(zhèn)守洛陽,成為李世民幕府中的核心將領,洛陽也是李世民給自己可能的皇位爭奪戰(zhàn)失敗后的退路和東山再起之地,屈突通能得到鎮(zhèn)守洛陽的職務,可見是得到李世民絕對信任的,唐高祖執(zhí)政后期,屈突通被調回長安,幫助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后,再此被委派去洛陽鎮(zhèn)守,貞觀二年去世,后被選入凌煙閣功臣榜。
突厥貴族,東突厥處羅可汗之子、頡利可汗之侄,他曾反對頡利可汗進攻唐朝,早早的西遷到西突厥的地盤上生存,東突厥滅亡后,阿史那·社爾所部在西突厥和鐵勒族薛延陀部的夾攻下無力為繼,率部內遷,歸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不但封他為左驍衛(wèi)大將軍,還將妹妹衡陽長公主嫁給他,讓阿史那·社爾成為皇親國戚。
得到唐太宗的信任和重用后,阿史那·社爾后半輩子甘心為唐朝征戰(zhàn),多次隨唐軍遠征,曾跟隨侯君集平定高昌(此戰(zhàn)后受封畢國公),隨李世民征伐高句麗,隨李道宗平定薛延陀,阿史那·社爾還曾以主將身份率唐軍遠征西域,一路擊敗西突厥、焉耆等國軍隊,最后滅掉龜茲,威震西域,后在唐高宗年間去世。
鐵勒貴族,九歲時就成為鐵勒(唐朝時主要居住在熱海,即今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一代)可汗,唐太宗貞觀九年,契苾何力率部歸降唐朝,同年,以隨唐軍擊敗吐谷渾之功被李世民重用,讓他做玄武門宿衛(wèi)官,將皇宮護衛(wèi)交給契苾何力,還將一位李氏宗女(臨洮縣主)嫁給了他。
貞觀十四年,契苾何力以蔥山道副大總管的職位隨侯君集平定高昌,貞觀十六年,契苾何力被部下綁至反唐的薛延陀部,他拒絕叛唐并割耳明志(電視劇《貞觀長歌》中曾拍攝有這一情節(jié),劇中虛構為阿史那思摩割耳),被李世民贖回唐朝后,官升右驍衛(wèi)大將軍。
此后,契苾何力隨李世民征伐高昌,隨李道宗和阿史那·社爾平定薛延陀部,隨阿史那·社爾遠征龜茲。唐高宗時期,契苾何力以隨唐軍滅亡西突厥之功官升左驍衛(wèi)大將軍、受封郕國公,后長期以行軍總管之職經略東北,參與消滅百濟和高句麗之戰(zhàn),因功官升鎮(zhèn)軍大將軍、代理左衛(wèi)大將軍,爵位改涼國公,唐高宗儀鳳二年去世。
百濟人(今朝鮮半島韓國境內),唐高宗顯慶時期,百濟被唐軍滅亡,黑齒常之一度降唐,后再次反叛,因實力弱小,始終無法復國,唐高宗龍朔三年,黑齒常之再次降唐(唐高宗李治親自派遣使者招降),后長期在唐朝西南邊境任職防御吐蕃,多次擊敗吐蕃軍隊,因功升左武衛(wèi)將軍、河源軍經略大使(鎮(zhèn)守隴右一代邊境)。
唐高宗死后,黑齒常之調任長安,任職左武衛(wèi)大將軍并曾以江南道大總管之職討伐徐敬業(yè)叛亂。唐睿宗李旦第一次執(zhí)政時期(當時還是傀儡皇帝,以武則天為主),黑齒常之的主要作戰(zhàn)對象變成突厥軍隊,在多次擊敗突厥入侵后,因功爵封燕國公、任職燕然道大總管。后因酷吏周興陷害,被武則天下令捉拿審問,在獄中自殺。
高麗人,唐玄宗時期唐軍在西域的主要鎮(zhèn)將,曾任安西四鎮(zhèn)節(jié)度使,為唐朝守衛(wèi)和經略西域通道,防御吐蕃軍隊和大食軍隊的入侵。高仙芝擅長山地作戰(zhàn),多次遠征并擊敗吐蕃軍隊,但在唐玄宗天寶十年遠征大食時,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境內)被大食軍隊擊敗,所部數萬唐軍僅余千余人,唐朝也在此戰(zhàn)后在西域逐漸勢微。
怛羅斯之戰(zhàn)后,高仙芝調回長安任職,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唐玄宗急令高仙芝以副元帥之職(正帥為唐玄宗之子榮王李琬)率兵抵御安祿山叛軍,因戰(zhàn)事失利退守潼關,后因高仙芝和監(jiān)軍太監(jiān)邊令誠不和,被邊令誠誣告謀反,唐玄宗誤信邊令誠之言,將高仙芝及副將封常清冤殺。
突厥人(西突厥突騎施族),為唐玄宗時期的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發(fā)掘并提拔,長期為唐朝鎮(zhèn)守河西、隴右一代邊境,多次擊敗入侵和吐蕃軍隊,唐玄宗天寶六年,因軍功和唐玄宗的信任,取代王忠嗣任職隴右節(jié)度使,此后,哥舒翰依舊以吐蕃為主要作戰(zhàn)對象,不斷率唐軍攻占吐蕃舊地,為唐朝開疆拓土。
天寶十二年,哥舒翰同時兼任隴右節(jié)度使和河西節(jié)度使,并爵封西平郡王,"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已重病纏身的哥舒翰臨危受命,接替被冤殺的高仙芝鎮(zhèn)守潼關,但哥舒翰的防御戰(zhàn)略不得唐玄宗認可,被催促出戰(zhàn),結果潼關一戰(zhàn),哥舒翰所部大敗,本人也被部下捆綁至安祿山處投降。
哥舒翰到了安祿山面前,一掃前半生鐵血將軍的榮耀,向安祿山跪拜哭求歸降,一生氣節(jié)盡喪,哥舒翰還承諾幫助安祿山招降唐軍中的舊部,可哥舒翰的舊部們大多拒絕投降安祿山,失去作用的哥舒翰因此被安祿山囚禁,后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殺父篡位,而包括哥舒翰在內的數十名唐軍降將被安慶緒斬殺。
契丹人,李光弼的父親本是契丹某部酋長,武則天時期歸唐,受封薊郡公,李光弼后來繼承了這個爵位,在整個中唐時期,李光弼和郭子儀齊名,兩人并稱"李郭",李光弼為唐朝立下的最大功勛就是和郭子儀一起平定了"安史之亂",并被史書贊為"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以軍功受封臨淮郡王,并"賜鐵券,名藏太廟,圖形凌煙閣",唐代宗廣德二年病逝。
鐵勒族人,在中唐時期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之一,僅次于郭子儀和李光弼。"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仆固懷恩是朔方節(jié)度使郭子儀麾下的左武鋒使,在跟隨郭子儀剿滅叛軍的戰(zhàn)斗中成長,且在這場長達八年的平叛戰(zhàn)爭中,仆固懷恩一家有四十六口人為唐朝殉難,而他本人也官至河北副元帥、朔方節(jié)度使、爵封大寧郡王。
仆固懷恩家族除為唐朝殉國的數十族人外,他還有兩個親生女兒為了幫助唐朝向回紇借兵剿匪而出嫁和親,真可謂是一門忠烈??上У氖?,仆固懷恩最終為宦官所忌,前半輩子為唐朝嘔心瀝血的他不甘心受害,起兵反唐,引諸蕃(吐蕃、回紇、吐谷渾、黨項、奴剌)攻唐,乃至其母要動刀親手殺他,后暴死軍中,其母為唐代宗奉養(yǎng)。
粟特族人(唐朝時主要居住在中亞地區(qū),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安祿山是"安史之亂 "的罪魁禍首,唐朝由盛轉衰的掘墓人。安祿山年輕時的職業(yè)是個落魄的中介,后因偷羊被抓,將要被斬殺時口出大言,反被一旁監(jiān)斬的唐朝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珪看重,讓他免死從軍,并收其為義子,從此,安祿山在唐軍中一路青云直上。
安祿山在唐朝天寶初年開始被唐玄宗重用,十來年間權柄高漲,從一鎮(zhèn)節(jié)度使到身兼三鎮(zhèn)節(jié)度使(平盧、范陽、河東),野心是隨著實力的增長而增長的,天寶十四年,自覺無敵的安祿山攜部下史思明等起兵反唐,將唐朝推入深淵且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安祿山一度攻占洛陽和長安,后被兒子安慶緒所殺。
沙陀族人(屬于西突厥中的一支),晚唐時和朱溫齊名的軍閥,后唐開創(chuàng)人。李克用崛起時,唐朝已經勢衰,但李克用一生堅持奉唐朝為正朔。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席卷天下,唐王朝無力剿滅,因此號召天下節(jié)度使勤王,李克用所部全是沙陀人,本質上算是一支外籍雇傭軍,唐朝給名義和官爵,李克用出兵剿匪。
從唐僖宗中和元年開始,李克用率沙陀軍三次受命勤王,兩次是剿滅黃巢,一次是剿滅叛亂的節(jié)度使,累功受封晉王,在后來篡唐的朱溫勢力最強大時,也只有李克用能和他抗衡,在朱溫篡唐后,李克用依舊打著唐朝的旗號和朱溫作戰(zhàn),一直到他病死,其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時,追贈李克用為后唐太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