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四百多位,有重大歷史功績的也有數十位,很多皇帝都被后人所敬仰,但“千古一帝”卻不是隨便誰都能擔當的,而且,既然叫“千古一帝”,就應該是唯一,而不是稍微有點功績就能這么稱呼,
秦始皇、漢文帝、漢武帝、漢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仁宗、元太祖、元世祖、明太祖、明成祖、請圣祖、清高宗等等,都在網絡上的文章里面被稱呼過“千古一帝”,可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唯一的“千古一帝”?
我認為,唯一的“千古一帝”只能是秦始皇,替補則是漢武帝,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兩位都是為未來的各個封建王朝打下根基的皇帝,從秦朝到清朝,幾乎所有的皇帝,治理國家的方法、意識形態的選擇,全部是在這兩位制定的框架中,從未跳出過。
秦始皇時期的國土不是歷史上最多的王朝,也不是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周朝也算是,諸侯共拜一個天子,但卻是秦始皇制定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唯一的中央集權制,包括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郡縣制等穩固中央集權制形式的制度。
在秦朝以后,武功比秦始皇厲害的皇帝多了,漢武帝、唐太宗、清圣祖等,哪個執政時期治理的國土不比秦始皇時期大?哪個麾下的軍隊不是縱橫萬里、讓四方拜服?可他們治理國家的行政制度,全部是在秦始皇制定的規矩里面,即使有新規矩,也只是在秦始皇制定的基礎上修修補補。
歷史上的各位皇帝們在公開的態度上,基本都要跟著全天下的讀書人一起罵秦始皇殘暴,可再怎么罵,他們也必須得按照秦始皇遺留下來的制度治國來,縱然功績滔天,又拿什么跟秦始皇相比?有能替代的創新嗎?他們其實都在享受秦始皇的遺澤。還是領袖他老人家看得明白,所以有“祖龍魂死業猶在”的詩句。
再說漢武帝,為什么漢武帝能成為“千古一帝”的替補,原因也很簡單,秦始皇用各種制度完成了中央集權制的行政統一,漢武帝搞出個“獨尊儒術”,完成了輔助中央集權制的意識形態上的統一。
秦朝要不是二代而亡,或者說秦始皇多活個十年、八年的,估計也會如漢武帝那樣,只不過,秦朝是讓法家出頭?還是也選擇儒家?就不好說了,但有這么個步驟是毫無疑問的,皇權需要嘛,只不過因改朝換代,留給了漢武帝去辦。
儒家的思想自漢武帝之后,就成為各王朝的最主流治國思想,同樣影響后世各朝代兩千年,因此,漢武帝憑“獨尊儒術”的作為可以成為秦始皇的替補,唐太宗、清圣祖等再牛的皇帝,也要依靠儒家的三綱五常來統治萬民。
估計勉強能跳出這個框框的,只有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鐵木真,他是完全憑借武力縱橫當世,可也需要耶律楚材這樣的儒家學子在某些政策上幫助他查漏補缺,但重要的是,鐵木真制定和創造的治國方式有多少被后人效仿?一時的武功又如何能算得上千古?
因此,網絡上的各種“千古一帝”可以休矣,只有制定了至今還在延續的國家治理制度的秦始皇可以這么稱呼,不喜歡秦始皇的,可以拿漢武帝作為替補。沒辦法,除他們之外,沒有任何皇帝能創造出新的框架,老在秦始皇和漢武帝的框框中晃悠,憑什么跟他們平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