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未雨姐。
前幾天,《巴啦啦小魔仙》凌美琪扮演者孫僑潞去世,年僅25歲,疑似因心梗猝死。
疾病和意外總是那么猝不及防,那個愛笑的女孩回魔仙堡了。
心梗,這種我們慣性思維認為只有老年人才會有的疾病,不知不覺中就將魔爪伸向了年輕人。
據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每年發生急性心梗的患者約100萬人。
每18-20秒就有心梗事件發生,其中每3名心梗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死亡率超過30%,且逐漸趨于年輕化。
心梗來勢兇猛,死亡率高,一旦發病很容易導致心肌大量缺血死亡。
因此,識別心梗發作前兆,做好預防救治,非常關鍵。
心梗發作前的8種預兆
心梗的典型癥狀包括胸痛、胸悶或伴有背痛、多汗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起眼的非典型癥狀,很容易被忽略。
1.胸口束縛感
感覺胸口有膠帶纏繞,或產生被束縛感,很可能是心梗預兆。
尤其是當出現胸部不適時,伴有面色蒼白、冒冷汗、惡心、呼吸困難的情況,很可能是急性心梗。
2.雙耳突然變聾
雙耳突然變聾與心血管堵塞有直接關系。
很多心絞痛患者都會出現聽力下降,雙耳嗡嗡響的癥狀,但手術后癥狀會馬上消失。
所以,聽力突然下降是心絞痛的早期癥狀之一。
3.牙疼
牙疼,可不一定只是牙齒口腔的問題。
如果在一周內反復出現出現短時間的牙疼,并在勞累或情緒激動時加重,一定要先排除心肌缺血的問題。
一旦真的是心臟問題但沒注意,且牙疼部位需要拔牙的話,麻藥的收縮血管左右很可能會令心肌缺血狀態雪上加霜,嚴重時可導致猝死。
4.腳底疼痛
走路時腳底針刺一樣的疼痛,也是心絞痛的表現。
這種癥狀雖然不多見,但是每個人心臟報警的途徑不同,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小心。
5.肩胛骨疼
如果肩胛骨像漏風一樣絲絲地疼痛,排除風濕類問題后,建議檢查心血管,很可能是心梗的預兆。
6.左上肢無力
左上肢無力的情況并不是個例,很多患者左側肩胛骨和左上肢酸脹、使不上力氣后,檢查發現是心肌缺血,一定要小心。
7.突然變懶
這類癥狀在老人當中比較常見。
沒有其它不適,就是感覺嗜睡、乏力、不想動,這時要高度警惕心肌缺血問題。
8.臍周疼痛
心梗高危人群如突發臍周疼痛,要高度懷疑心梗前兆。
除此之外,一些胃腸道功能障礙,如腹痛、惡心 、嘔吐等情況,也要考慮心肌缺血問題。
如何預防心梗
心肌梗死常見的誘發因素很多,包括:情緒激動、勞累過度、大量吸煙、飲酒、氣候突變等。
如何預防心肌梗死?記住6個知識點!
1.清淡飲食
日常飲食不要太重油重鹽,少攝入肥肉、動物內臟等高甘油三脂、高膽固醇食物,吃飯時七八分飽即可。
2.不要過于用力
心梗常發生在突然發力的時刻,比如:上廁所、搬東西、忽然回頭時。
所以日常生活要控制好力度,做事不要過于用力。
如果上廁所困難,可以多吃新鮮果蔬和粗糧,多喝水。
3.運動量力而行
規律運動有助于提高心肺耐心、維持心臟機能。
建議每周進行3~5次快走、慢跑等溫和的有氧運動,運動時間不宜過長,半小時左右即可。
4.及時釋放壓力
情緒波動過大很容易誘發心梗。
生活中,及時把煩惱發泄出來,不要把壓力一味憋在心里。
5.緩慢起床
清晨是心梗高發時段,早上不要一個鯉魚打挺就起床,動作最好輕柔緩慢。
6.注意保暖
室內外溫差過大可誘發血管痙攣,血壓波動,增加心臟負擔。
尤其是冬季,外出時要做好保暖工作,回到室內也不要著急脫掉衣服,盡量減少血壓波動。
突發心梗怎么辦?
我國“心梗救治日”定在11月20日,有2個寓意:
急性心梗發生后要立即撥打120
急性心梗搶救黃金時間為120分鐘
如果能在120分鐘內開通堵塞血管,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將會大大較低死亡率和致殘率。
如果身邊有人突發心梗,做好下面4件事。
1.讓患者就地坐下或平躺
不要隨意搬動患者,也要避免患者情緒激動。
2.立即撥打120
如果有人突發心梗,正確做法是第一時間撥打120等待救援,而不是自行去醫院。
首先,隨意搬動患者或患者自行走動,會提高院外死亡率;
其次,送去的醫院可能沒有心梗救治能力,即使有能力,也可能因沒做好人員、設備和床位的準備,而延誤救治。
3.謹慎服藥
如果病人有冠心病病史,懷疑心梗時,可服用相應藥物;
但如果不清楚病人病史,最好不要隨便給病人服藥。
4.合理心肺復蘇
患者出現心跳呼吸驟停時,可進行心肺復蘇。
如果患者還有心跳和呼吸,心肺復蘇反而會增加室顫風險。
孫僑潞媽媽寫的那句話,真是深深的刺在未雨姐的心里:
“之前和你一起看到那些心梗猝死的新聞,并沒有放在心上,可誰知道,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女兒身上!!!”
其實關于疾病或意外忽然去世的案例,對于保險從業者的我們來說,見過的不在少數。
然而正如茨威格所說:一個人年輕的時候,總以為疾病和死神只會光顧別人。
年輕人總覺得年輕就是資本,可以抽煙喝酒,可以熬夜不睡覺,可以拼命工作。
而這些,都是心梗的主要誘因。
不要再心安理得的享受不健康生活帶來的快樂了。
當你心存僥幸的時候,很多不幸可能已經發生。
不要以只有一次的生命為賭注,去見證疾病和意外。
年輕,從來都不是最大的資本,身體健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