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為止,人類依然沒有解開自閉癥這一終極難題。
但是,隨著自閉癥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越來越多,而處于這一譜系范圍內的人的癥狀和能力各不相同,并且,病因和治療方法依然沒有明確答案。
種種原因,都使得這一病癥變得更具爭議性。今天,我們就為大家整理出了5個最受關注的方面,而你又會支持哪方的觀點呢?
01
是神經多樣性還是疾???
自閉癥的診斷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使得很難定義誰真正有資格(或一旦有資格)獲得自閉癥的診斷。
在20世紀初期,自閉癥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嚴重精神分裂癥,當時提到的特征是與現在的診斷幾乎完全分離。
直到1980年,自閉癥才被描述為與精神分裂癥無關的另一種疾病。在那時,它被認為是一種發育障礙而不是精神疾病。
1994年,阿斯伯格綜合癥被添加到了《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中。這一診斷通常是針對那些智商高,語言能力強,社交技能困難,興趣和重復行為狹窄的人。
DSM-IV列舉了五種不同的(現已過時的)自閉癥譜系診斷,包括阿斯伯格綜合癥、自閉癥、其他未明確說明的普遍性發育障礙(PDD-NOS)、瑞特綜合癥和兒童崩解性疾病。
2013年,DSM-5正式發布后,這五種疾病卻又被消除,并被歸類為“自閉癥譜系障礙”這單一的診斷。因此,“自閉癥譜系障礙”的譜系人群包含了眾多人員,一些人的智力較低,而另一些人卻才華橫溢。
在自閉癥診斷標準的演變過程中,自閉癥患者在網上聚集起來,為了反駁他們是“下一代醫學進展才能解決的謎題”的說法,他們創造了一個詞,“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來贊美人類認知的多元化。
這也衍生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自閉癥應該被視為一種正常的“神經多樣性”的現象,這種變異可以導致這類人群具有非凡的見解,并且他們認為像愛因斯坦和莫扎特這樣的人,在今天已經達到了自閉癥的診斷標準。
有些人則認為自閉癥應被視為需要治療甚至治愈的疾病,應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而不是一些簡單的支持和包容。
02
是先天得的還是后天得的?
最近幾十年來,自閉癥的發病率急劇上升,具體原因有人認為是由于更多的人被診斷出來導致的,也有人認為是環境因素導致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而科學家則普遍認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都可能起作用。
在1940年代,精神病醫生Leo Kanner表示,所謂的“冰箱母親”會導致自閉癥。但是該理論早已被推翻,因為沒有證據表明父母的性格習慣與自閉癥有關。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疫苗(以及一種特定疫苗中的痕量汞)會導致兒童自閉癥發作。就連美國前任總統特朗普都曾說:“健康的小孩去看了醫生,被打了好多針各種各樣的疫苗,感覺不舒服,然后就變成了——自閉癥患兒!這樣的例子太多了?!?/span>
但事實是這個理論并不是正確的,還有一項研究發現,未接種疫苗或接種疫苗不足的兒童,自閉癥發生率更高。
另外,還有人認為自閉癥是由飛機凝結尾跡,防跳蚤粉或手機等引起的。
各人說法不一,有些理論已經完全被駁斥,有些則尚未有定論。但在尚未研究出真正的病因前,關于這一點的爭議或許將一直存在。
03
是治療還是干預?
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療法可以完全治愈自閉癥。而現在各種被大家廣泛使用的療法,也存在很大的分歧。
其中,有些療法經過了詳細的研究驗證,而有些療法則還在研究中,還有一些療法則是不被官方所認可的。
早在1990年代,人們相信了疫苗會導致自閉癥的這一說法,同時也導致了從體內去除重金屬的“螯合”治療方法的出現。這一方法通常用于鉛中毒的治療,并且需要在臨床環境中使用。但很多自閉癥孩子的父母卻在家里使用了螯合,這樣會存在很大的危險。
此外,其他的不靠譜的治療方法還包括高壓氧艙和干細胞療法,甚至有人提出了一種含有漂白劑的灌腸劑。
而在廣泛使用的應用行為療法(ABA)上,則存在一些合理的意見分歧,例如ABA是否比地板時間或游戲療法更合適?
盡管目前來說,ABA是一種研究最久遠、使用范圍最廣、效果最明顯的療法,但也有一些人認為,ABA可能會把孩子訓練成小機器人,并不是所有的情況都適合使用它。
但是,這樣的觀點是帶有偏見的。實際上,近年來,反對的聲音與支持者也在逐漸靠攏,因為他們所支持的一些新療法與行為療法是存在一定相似的。
所以,家長們在給孩子選擇康復方法前,一定要擦亮眼睛,選擇科學的、經過實證的干預方法。
04
是融合教育還是特殊教育?
教育是個重工程,在對自閉癥孩子的教育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爭議。
首先,應該為孩子選擇融合教育還是特殊教育?
根據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要求,每個學齡期孩子都應該上學接受教育。經過早期康復訓練的自閉癥孩子可以入讀普通小學或培智學校,能力較低的孩子可以入讀培智學校。
但是,現有的普通學校并不是對自閉癥孩子百分之百開放包容,而且很多自閉癥孩子就讀普通學校后,也得不到應有的資源支持,這也很難讓他們良好的適應并堅持下去。
除此以外,其他分歧與應該教自閉癥孩子學習什么項目有關,如果孩子能夠學習學業知識,那教育重點應該放在學業上還是他們在社區中需要的社交溝通技巧上?
如果孩子跟不上正常的學業,那應該花費大量時間學習普通功課,還是重點學習生活自理、生存保障的技巧呢?
所以,這些分歧至今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因為沒有一套可以完美契合每一個自閉癥孩子的教學方案。
05
是進入社會還是宅在家里?
每個自閉癥孩子都有長大的一天,每個自閉癥孩子也有需要走出校園,走進社會的一天。
但現實卻是,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自閉癥患者被“圈養在家里”,無緣走入社會。
自閉癥現在尚無藥可醫,所以在現實中,無論是能力高低的患者都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但是,我們目前對自閉癥的支持政策尚未完善,依然不能保障每一個自閉癥患者能獨立生存。
當自閉癥孩子長大后,是要讓他們走出家門,還是繼續“圈養”在家?如何讓他們參與工作?工作中需要給予哪些支持?……
這些困惑未解,依然有許多家長們在探索出路,而無論是否存在分歧,相信大家的初心都是希望每一個自閉癥孩子都能獨立有尊嚴的生活下去吧。
同時,也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這個群體,幫助這個群體,讓每個自閉癥孩子都能在社會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