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大多數孩子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回歸良好的親子關系?這還得從兩代人的思想觀念等多種因素來尋找病因,然后進行對癥下藥。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和家長溝通,首先是因為思維方式的極大差異,父母和孩子兩代人的思維差距,如同鴻溝一般無法跨越,因為經歷不同,喜好、生活習慣、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卻存在很大差異,所以很難感同身受。
其次,大部分家長都存在“自以為是”的問題,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用了錯誤的方式,一次次地“為你好”,把孩子從身邊“推開”,滿足自我的“控制欲”。
對于家長的不理解和控制欲,很多人從小時候就種下了心理陰影。一位網友回憶自己的童年洗澡經歷,將其形容為“酷刑”,小孩子的皮膚嬌嫩,成人感覺不燙的水,可能在孩子感覺來卻是很燙,然而,每次洗澡,這位網友小時候都和媽媽說“水太燙了”,可惜的是,他的媽媽并不理會,一直說“不燙”,洗著、洗著就涼了。這就導致小時候的每次洗澡,對于這位網友來說,都是一場難以忍受不堪回首的“酷刑”。
對于網友的遭遇,很多人也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經歷,有人稱,自己小時候洗完澡,老媽就往他身上撒花露水,他說“花露水辣皮膚”,可以他媽媽卻不以為然地說:“辣什么辣?”成年后,他有一天仔細看說明書,上面寫著:嬰幼兒兌水5倍后使用。這就證明,其媽媽當年確實用錯了,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卻被置之不理了。
還有人講述自己的經歷,表示初高中臉上長痘我媽還給我涂風油精,后來就被醫生罵了,因為那東西根本不能上臉。
長大后的我們在面臨職場上的壓力時,往往在向父母抱怨時同樣遭遇不理解。一位網友稱,自己連續加班了20多天,在家嘆了口氣說句“好累”,然而,他父母卻懟說:你整天坐在電腦前有什么可累的?還以過來人的姿態,教育說:年輕人就要多吃苦啊,吃虧是福。
家長面對孩子們,總有一種心理: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還多,我說的就是對的,你還跟我溝通什么?你只有聽話的份兒!
話不投機半句多,更何況是面對有話語權、不愿平等溝通、無法設身處地的父母。跟家長溝通,不僅問題沒解決,還又得到了新的傷害,還不如不溝通,久而久之,導致了現在這樣一個局面:孩子不愿再跟家長進行溝通。
最可怕的是家長的固執,讓他們根本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永遠會覺得是孩子有問題。
我們不能否認父母是愛孩子的,為了孩子的成長,他們付出了很多,但是,父母犧牲了自己,不愿意跟孩子說,放棄溝通。一旦孩子不聽話,他們想到自己的犧牲,覺得自己更理直氣壯,覺得自己肯定占領的道德的高地。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得到理解,父母覺得自己付出那么多,你憑什么不聽我的。所以也造成一個現象:孩子都在等父母的道歉,父母都在等孩子的感恩。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擁有一段輕松自在的親情關系?平等的相愛,不必過分犧牲,不必背負壓力,在一個舒適的,輕松的環境下,自在溝通。
首先要想解決孩子不愿和父母溝通這一問題,最關鍵的還是父母要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把握好“自由”與“管教”的度,明確這樣的一個界限,在觀念上首先做到與孩子平等的位置,不再強迫,束縛孩子,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同時,也要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才有利于彼此的理解與交流。學會在合適的時候放手,讓孩子自己體驗成長,才能經歷不同的風景,這是屬于他們自己獨有的經驗。
對于父母過去的固執和傷害,孩子也不要過于埋怨,而是勇敢地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即使一再遭遇父母打擊,也不要情緒化,或者冷暴力對待,不溝通永遠也解決不了問題,切勿飲鴆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