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元氣少女QMQ
今天的伊朗坐落于黑海與波斯灣之間,與土耳其、伊拉克、土庫曼斯坦、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和亞洲東部肥沃的土地比起來,這里的農業條件稍顯遜色。但是,憑借豐富的石油儲藏量,伊朗以及整個中東國家,仍舊牢牢把控著世界的經濟命脈。
歷史上,伊朗和中國的往來就十分頻繁,"伊朗Iran"起源于"雅利安Arayn"一詞,古代中國人可能更熟悉它的另一個稱謂——波斯。
波斯曾經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橫跨三洲的大帝國,其疆域面積約為五百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古代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西方人一直以來也都以"波斯"的名字來稱呼這個地方。然而,我們可能都忽略了一個細節,事實上,今日的伊朗與曾經的波斯并非完全一樣。
正如前文所說,"伊朗Iran"一詞起源于"雅利安Aryan",這是古代帕提亞人對雅利安人的稱呼,后來由于巴列維語的發展,"Aryan"被簡化為"Ir",在表示民族群體是要加上"an",所以最后才形成了"伊朗Iran"這一稱謂。
約公元前3000年末,雅利安人向四面八方遷徙,最遠的一批到達南亞次大陸,也就是今天的印度;進入伊朗高原的這一支雅利安人,就是伊朗人的祖先。
而"波斯Persia"一詞來源于地名"法爾斯Fars",這是當地的一個行省,位于波斯灣西南部。歷史上的法爾斯省比今天的波斯要大得多,居魯士大帝所創建的古波斯帝國亦是從這里發跡,這一時期又被稱作阿契美尼德王朝。由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廣闊,對周邊國家的影響非常大,故此,古代外國人都將伊朗這一地區稱作"波斯"。
由此可見,"伊朗"和"波斯"并非一個概念。在伊朗的歷史上所出現過的王朝有很多,它們是阿契美尼德王朝、塞琉古王朝、安息王朝、薩珊王朝、伊爾汗王朝、帖木兒王朝、薩法維王朝、愷加王朝、巴列維王朝,但在這之中沒有一個王朝是叫做"波斯王朝"的。
如果將伊朗、波斯與中國、漢族的概念來做類比,今天的"伊朗人"相當于"中國人",而"波斯人"相當于"漢族人"。準確地說,"波斯帝國"這一稱謂是文化史的概念,它表示的是伊朗地區的古代文化,而"伊朗"則是一個主權國家的名稱,也是一個國族的概念。理清這一概念,對我們理解伊朗和波斯的關系將會有所裨益。
輝煌燦爛的波斯文化曾經幾經中斷,阿拉伯人統治這一地區之后,伊斯蘭文化給伊朗做了一次成功的"整容手術",伊朗"面目全非"。今日的伊朗已非曾經的波斯。但是如果是研究伊朗文明的人就會發現,伊朗的身上仍然殘留幾縷波斯的影子,伊朗還是繼承了波斯的不少東西。
波斯給伊朗留下來的遺產里最重要的當屬語言,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內現在使用的官方語言就是波斯語,更準確的說法是"達里波斯語"。"達里"的意思是"宮廷的",達里波斯語指的是古代波斯王宮貴族們所用的語言。既然是貴族用語,又是怎么平民化的呢?
其實,波斯歷史上著名的薩珊王朝根基在西部的法爾斯地區,在王朝早期,達里波斯語為宮廷所使用。王朝末年,阿拉伯人憑借伊斯蘭教的勢力迅速擴張,穆斯林進軍的腳步很快就抵達波斯境內。在此之前,波斯人從未把阿拉伯人放在眼里,末代國王耶茨德卡爾德三世更是昏庸無道,沉迷酒色,當宮相告知他阿拉伯人已經侵入城中,他還以為自己仍在夢中。
帝國零星的隊伍根本不是阿拉伯人的對手,耶茨德卡爾德三世被迫出走,向東逃亡至霍拉桑地區。于是,耶茨德卡爾德三世在此地重建宮廷,繼續薩珊王朝的統治。政權的衰落讓宮廷地位迅速下降,國王更多是依靠平民生活,于是本來屬于貴族用語的達里波斯語也傳入民間,最終成為通用語言。
也是在這一時期,霍拉桑的波斯語文學日漸興起,最終成為了一種高度發達的東方文學。波斯語文學以詩韻和歌詞的優美見長,無論是過去還是今天,都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
今天的伊朗與波斯最根本的聯系還在于民族認同感。伊朗人始終認為自己是古代波斯人的后裔,我們從該國著名的文學作品《列王紀》一書中可見一斑。
《列王紀》是伊朗人廣泛認可的民族英雄史詩,是一名叫菲爾多西的作家于公元十世紀寫成的,雖然它是一部想象色彩濃厚的文學作品,但是也反映了大量的歷史事實。
《列王紀》將薩珊王朝視為古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后裔,聲稱波斯帝國的血脈并沒有隨著王朝的傾覆而斷絕,薩珊王朝的興起就是波斯文化延綿不絕最好的證明。通過與古代波斯帝國建立聯系來尋求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做法,同樣適用于今天的伊朗,所以伊朗人也一直堅信,伊朗文化是偉大的波斯文化的升級版,而伊朗人也一直以波斯后人而自居于世。
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元首大力鼓吹"雅利安人血統優越論",這一言論大大刺激了伊朗人民。既然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那么就應該把這種優越性展現在全世界面前。
于是在1935年,巴列維王朝的國王禮薩·汗國王正式將國家的名字從"波斯"更名為"伊朗"。從此之后,世界主權國家里再也沒有"波斯"這一字眼,取而代之的是"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正式成為一個國家的名稱。
但是,從世界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現今伊朗的疆域中心有很大一部分和古代波斯的版圖是重合的。而且在管理這一地區的手段上,伊朗仍然沿用著波斯的一項制度發明——行省制。
行省制創立于古波斯時期,當時君主大流士一世四處征伐,在歐亞非三洲都占據了廣大的領土,為了統治廣闊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就將帝國劃分為20個省,派總督進行治理,以便更好地實施國家律令、征稅、司法。這一做法不僅為當代伊朗所繼承,在古代也成為全世界后續各大帝國的治理模板??梢哉f,行省制是波斯留給全人類的寶貴遺產。
穆斯林來勢洶洶,一下子就席卷了伊朗高原,伊斯蘭教成功排擠掉原來的波斯國教——拜火教,讓幾乎所有的臣民都信奉。所以有些人也說,波斯文化至此畫下句號。
但實際上,波斯依然存在于每一個伊朗人的基因之中:他們用彼此熟悉的語言溝通、對于波斯的文學作品仍能感受到相同的感情,這一種深層次的文化DNA是很難被另一文化取代的。可見,阿拉伯人雖然改變了伊朗的外表穿著,但作為波斯文化的繼承者,伊朗在伊斯蘭文化的外衣之下,仍然保留著不少波斯文化的底色。
參考資料:《論“伊朗”與“波斯”的區別和聯系》,冀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