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上,大大小小的王朝和割據政權多達幾十個,這些王朝長的有幾百年,短的僅僅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在這其中,秦朝雖然是出名的短命王朝,但是歷史地位卻數一數二。
因為秦朝的出現,讓中國第一次實現“大一統”。
秦朝之前雖然有“夏商周”三朝,但這幾個朝代的“王”只是“天下共主”,被四方尊敬,并不代表他有多大的權力。這些“王”不能真正統治國土,相反還被強大的部族或諸侯壓制。
夏商周時期,中國境內的部落和諸侯數不勝數,夏朝曾一度亡于東夷,而商朝國內有800諸侯,最后被西周政權滅亡,周朝更是在下半葉成為諸侯割據的亂世,天子有名無實。
而秦始皇第一次將天下所有的貴族政權打垮,用郡縣制控制中國,讓秦軍駐守邊疆,定下了大一統國家的基礎。
秦朝雖然開天辟地,但這個政權居然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跟王莽“新朝”一樣位列中國最短命王朝的行列。秦朝在秦始皇死后迅速瓦解,其速度之快讓人咋舌,后世的史學家們將其列為“反面典型”。傳統觀點認為,秦朝的暴政是導致它迅速被推翻的主因,后世也對秦始皇大加鞭撻,將其列為“暴君”。
因為古代中國根深蒂固的儒學觀念,古人是從道德眼光審視秦朝的,“暴秦”之名流傳了2000年。而現代人雖脫離了儒學束縛,卻對秦朝滅亡有更多的疑問。
秦朝的覆滅,其實疑點重重:秦國統一天下不久,強大的秦軍為何消失了?秦始皇自知年邁,為什么不早立儲君?六國早已滅亡,為什么貴族卻沒有被趕盡殺絕?隨著現代史學的發展和考古發現,這些問題其實都有了答案。
一、神秘消失的秦軍
秦國用武力奪取天下,靠的就是百萬秦軍。在秦始皇滅掉最后的諸侯國——齊國后,秦國有接近100萬大軍,分布在整個秦國境內。但是在十幾年后,秦末烽煙四起,國內的義軍肆虐時,秦人居然無兵可用,只能用章邯手下的“驪山徒”來出戰。
僅僅15年,百萬秦軍原地消失,這在很多人眼里像是個未解之謎。但是其實仔細查看史書里的蛛絲馬跡,人們就會發現秦軍并不是原地蒸發的,而是南北并進,執行一項偉大的任務:開疆拓土。
秦始皇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群山——百越。他向貴州及兩廣地區的百越政權用兵,前后花了七八年,調軍50萬征服了古中國的南方邊境。
此戰耗空了秦國國力,征服南方讓秦軍流光了血。
當時,越人久居南方,占據天時地利,戰斗力強悍。秦軍克服了瘴氣、毒蟲、熱帶疾病、補給困難等等不利因素,最終占據了南越土地,并且在當地長期駐扎了下來。秦始皇在這里設立桂林、南海、象郡等郡縣,將其納入中央管轄。而一些秦軍將領卻在亂世占山為王,他們燒山種田,讓士兵休養生息,自己則變成軍閥。例如在遠在番禺的秦將趙佗,就自立為南越王,從此不問中原戰事,更談不上勤王了。
同時在北方邊境,先秦中國最大的憂患就是草原的匈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秦軍北擊匈奴,將匈奴人趕到大漠,導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30萬秦軍從此就駐守在長城一線,直到秦始皇死去都從沒回到中原。
長城守軍離中原更近,確實參與了楚漢時期的亂世。駐守邊疆的大將蒙恬在始皇帝死后被秦二世賜死,軍中已經人心惶惶。之后這支軍隊被一分為二,一部分繼續盯著匈奴,另一部分則被秦將王離帶著南下平亂。
此時的中原已經烽煙四起,農民軍和六國貴族兵合一處,出現了項羽這種一代霸王。王離率領的秦軍和章邯的“驪山徒”兵合一處,共40萬人之眾迎擊叛軍,但是在巨鹿之戰被項羽5萬楚軍打敗。秦軍或死或逃,被項羽俘虜了20萬人。項羽怕秦人作亂,將20萬俘虜全部坑殺,自此秦人再無兵可戰。
二、六國貴族未滅,留下隱患
秦國短命還有個很大的原因,那就是秦始皇對六國貴族沒能斬草除根,導致六國貴族瘋狂反撲。秦始皇在后世都被稱為暴君,但是他比起后來那些動不動就“屠城”、“滅族”的皇帝來說,他實在是太文明了。
秦始皇在滅掉六國之后,并沒有對六國貴族大規模屠殺,甚至連那些跟秦軍作戰的六國將軍,都沒有追究太多責任。秦國滅六國后,六國的君主除了一些鬧事的不安分子被處死外,其他都是流放。至于六國的貴族,只要乖乖聽話,秦始皇從不濫殺。
史記記載,秦始皇曾“徙天下富豪于咸陽十二萬戶”,就是將六國的富豪、貴族、名人聚集在咸陽,方便監視。在當時的民間,還有些落魄的貴族和將領的后代四處游蕩,時不時制造麻煩,項羽就是這樣的“刺頭”代表。
在2000年前的春秋戰國,貴族作為世襲的國家統治者,是社會凝聚力的結晶。六國百姓只知道自己土地上的貴族是誰,卻不知道誰是國君。他們聽聞六國的貴族起義,最能激發起愛國之心。秦末起義雖然是陳勝吳廣這些貧民最先造反,但這個亂世很快成為六國的“復國之戰”,齊楚燕韓趙魏的國號再次出現。項羽在滅秦之后分封天下,就是想恢復戰國時期列國并存的情形。
秦始皇的一時之仁,成為了葬送秦朝江山的伏筆。
三、秦始皇的長生之夢
在最后,秦朝在始皇帝死后分崩離析,嬴政自己身上的原因也不得不提。
在歷史上,一個王朝在兩種時期最容易發生動亂,第一種是大規模戰爭,第二種則是皇權的傳遞。秦國在始皇帝死的時候其實很穩定,但是秦二世胡亥繼位后就出現了問題。
首先就是誰來繼位的問題,關于秦始皇的遺詔是立胡亥還是立扶蘇,后世一直爭論不休。在很長時間內,胡亥和趙高假傳圣旨,賜死扶蘇,屠殺宗室,是被公認的史實。趙高篡改遺詔后讓胡亥登基,自己把持朝政,此二人倒行逆施,禍國殃民,導致了秦朝迅速覆亡。
雖然趙高和胡亥是壞人,但這個作惡的機會卻是秦始皇親自給的。當初秦始皇要是早早立儲君,讓扶蘇成為世子,胡亥和趙高怎么敢蒙蔽天下人篡改遺詔呢?秦始皇晚年不立儲,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但是綜合來看,跟他本人晚年的“長生”迷信最為相關。
在先秦時期,“方術”是各國貴族追捧的修身秘法,其內容主要是傳統巫術。懂這些巫術的人被稱為“方士”,他們居無定所流浪四方,據說能上天入地,出海訪仙,懂長生不老之術。秦始皇在晚年時對方術深信不疑,因為有方士曾信誓旦旦說世上有不死藥,可能在海外仙山上。于是秦始皇就四處派人尋找“不死藥”,并且多次東巡,就是為尋找長生不死的法子。
自認為能得到不死藥的秦始皇,在晚年一度進入癡狂狀態,史書記載:“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秦始皇從不讓提死后之事,群臣害怕他發怒,也不敢說諸如立儲、傳位之類的身后之事,這讓秦朝的立儲問題一直拖延。
結果,秦始皇在第六次東巡路上生病,很快就病情惡化而死,在臨死前他才發出遺詔立新皇帝,卻被趙高給奪走了權力。古代的皇帝都有“長生不死”之夢,從秦漢到明朝,煉丹修道的皇帝不少,但長生依然是鏡花水月。秦始皇因“惡言死”而導致國無儲君,這一點被后世引以為戒,立儲成為了封建王朝頭等大事,一直到清代都極為重視。
本文作者:商學野
參考資料:
1、《秦征百越與當代嶺南》,程曉勵
2、《封建郡縣之爭與秦始皇嗣君選擇》,熊永
3、《先秦秦漢時期的長生不死藥研究》,耿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