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位哲學家說過:“人類的歷史就是戰爭的歷史。”
戰爭是一種暴力的溝通手段,在破壞的過程中重建新的秩序和規則。而兵器作為戰爭的物質基礎,在戰爭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戰爭的歷史就是兵器的歷史”。
早在冷兵器時代,人類就已經制造出各式各樣的戰斗兵器,有因為外形出眾而被世人喜愛的,也有因為戰斗力強而一直為士兵所沿用的,還有一些兵器,雖然其貌不揚,但是因為其極具特色,故也吸引了眾多目光。
作為“十八般兵器”之一——鏟,就是其中的代表。
古人所使用的兵器,大多都是由農業生產工具演化而來,例如令人望而生畏的戰鐮。據說戰鐮殺傷力極其恐怖,在敵人倒下之前,戰鐮就可以結束敵人的生命。它就是由收割水稻的鐮刀演化而來的。
除此之外,扒、斧、鉞、枷等最初也是農業生產工具,隨著戰爭的擴大化,這些工具漸漸成為戰斗武器,被應用于戰爭中。
和戰鐮一樣,鏟起初也只是一種農業生產工具。早在新石器時代,人類祖先就已經用石頭制造出簡單的鏟,他們通過打磨大石塊,讓石塊形成一頭略寬、一頭略窄的造型,略窄的那一頭打磨次數更多,所以會更加鋒利,可以用來挖土、鏟泥。
鏟的類型主要有月牙鏟、金鐘鏟、方便鏟、禪杖等。和其他變化多端的兵器不一樣,鏟的造型比較單一,雖然曾經制造者也曾做過幾次改進,但是不同類型的鏟在外形上其實相差不大。
我國第一把鏟出現的時期是在商朝,商朝人們利用青銅器冶煉技術打造出一整張青銅塊,然后按照遠古人類的做法進行打磨,此時的鏟比起新石器時代的石鏟可是要鋒利得多了,其上下兩面呈平整狀,鋒刃向前,鋒刃與鏟柄之間形成一個“T”字形,用于鏟平地面。
商代的鏟主要應用于建筑工業,許多奴隸在為奴隸主建城筑屋時,少不了使用鏟。但是,此時的鏟也有了“兵器化”的傾向,在戰爭頻發的商末時期,士兵們也會拿著農用工具上戰場打仗,這一點在商朝文獻中是可以查到的。
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后,以鏟為首的長柄武器(包括扒、叉等由農業用具演化而來的兵器)應用于戰爭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經典的兵書《六韜》中就有將叉、扒、鏟作為兵器分發給士兵的記載,三國時期吳國的賀奇將軍也十分鐘愛使用此類長柄武器。
但是,和傳統的戰斗兵器——刀劍戈矛相比,充當武器的鏟始終處于次要地位,等到明代以后,鏟的境況才有所改變。明代以后的軍事家、武藝家開始重視鏟等長柄武器,他們普遍認為鏟在騎兵作戰之中可以起到輔助攻擊的作用,明代出現的月牙鏟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那在明朝之前,鏟難道就再也沒有過揚眉吐氣的機會嗎?雖然鏟作為一種戰爭武器,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未像刀劍戈矛一樣得到軍隊的重視,但是在少林寺,它們的地位卻不容小覷。
自佛教禪宗在中國生根之后,佛家思想日益興盛,作為佛教祖庭的少林寺也吸引了不少人前來修行學藝。于是,少林寺也成為了中國功夫的發源地。而少林寺的代表兵器之一,就是鏟。
談及此處,有人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么是鏟呢?中國古代的武器千千萬萬,雄光萬丈、光彩照人的不在少數,為何少林僧人卻偏偏選擇了平平無奇的鏟呢?
這樣的質疑并非空穴來風,但佛教能選擇鏟亦非毫無理由。
首先,佛教中有一條重要的指令:不可殺生。所以,作為佛教徒的少林寺僧人一直回避利刃,像刀、劍等帶有鋒刃的武器,他們是絕不可能隨身攜帶的,這是佛門的規定。
但是佛教的僧侶們平時除了在深山修行之外,還必須要到外邊四處游歷,接受鍛煉和修行。他們長期在外風餐露宿、櫛風沐雨,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遇上豺狼虎豹或者山賊土匪,若是手無寸鐵,如何在危險來臨之時自保呢?
于是,在不違反佛門規定的前提下,他們選擇帶鏟出行。
別看小小一把方便鏟其貌不揚,實際上它在許多場合都能派上用場。
第一,鏟可以像扁擔一樣承擔重物。僧侶們云游在外,有時候一出門就是十天半個月,少不了要帶些行李。在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代,可沒有人工智能的密碼箱,也沒有隔天送達的順豐快遞,僧侶們必須自己一邊挑行李一邊趕路,鏟的桿身就十分堅硬,正好可以“擔此重任”!如在西游記中,負責肩挑行李的沙和尚,其標志性的武器就是鏟。
第二,鏟可以起土挖泥。僧侶在外游行,可以用鏟修路補路,修整路邊的樹木。如果遇上橫死野外的生靈,佛教徒有義務將其就地掩埋,為其超渡,以息怨氣。此時,鏟就派上了用場。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鏟可以作為護身工具。當在野外遇到猛獸或者是強盜時,僧侶手上的鏟可以馬上變身為護身武器,驅趕敵人。
由此看來,鏟簡直是“一物多用”。正是由于鏟的方便靈活,所以少林寺的僧侶們漸漸地習慣將鏟隨身攜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有天賦的僧人們甚至鉆研出了一套用鏟的秘訣,將少林功夫與鏟相結合,研制出新型的月牙方便鏟,真正發揮了鏟作為兵器的效用。
如《水滸傳》中,花和尚魯智深的拿手武器就是鏟類之一的禪杖,禪杖通體為鐵制,兩頭有刀,皆可使用。
近代以來,經過軍事家們的多次研發和改進,還制造出了高強度、耐磨、耐高溫、耐腐蝕的便攜“工兵鏟”。在近代戰爭中,經常需要建造大量的地下掩體工程,工兵鏟就派上了用場。在二戰時期,鏟也成為了蘇軍在巷戰中的近戰利器,把納粹德軍打出了心理陰影,為衛國戰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而最新的工兵鏟,在制造時采用了上好的淬火高碳鋼,將傳統鏟頭改成雙開刃鏟頭,不僅具備傳統的挖鏟的功能,還能夠劈、砍、切、剁。在野外行軍之時,一把工兵鏟可以抵上好幾樣工具,無論是燒火做飯還是御敵打仗,它都可以發揮作用。
不過,鏟在兵器史上并非最為出色的武器,論外形,它比不上刀和劍;論戰斗力,和后來的戈、矛、槍相比,它可能稍顯遜色。但兵器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兵器不計其數,能留下名字的卻寥寥無幾。鏟最終在中國的“十八般武器”名冊上留下了名字,想必它所憑借的就是實用與方便的特點吧。
文/元氣少女QMQ
參考資料:
1、《鏜八與鏟叉》,王開文
2、《形意方便鏟》,邱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