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中東地區一直戰亂頻發,其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8年戰爭。兩伊戰爭是二戰以來,世界范圍內時間最久,傷亡最大波及面也最廣的戰爭。
不過這兩位小兄弟打來打去,打到最后的結果是又恢復到了戰前的局面,基本上屬于兩敗俱傷,誰也沒撈著半點好處,不禁令人啼笑喈非。不僅沒有打出結果來,還讓全世界笑話說他們用現代化的武器打出最原始的戰爭,這究竟是怎么個意思呢?
要知道,中東地區之所以和世界文明的主流格格不入,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地區上的人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派別林立,誰也不服誰,所以政權和宗教常常起沖突,導致內部秩序混亂,從而無法長久地維持地區統一,政權統一的局面。
對于外人來說,伊拉克和伊朗明明都信伊斯蘭教,看上去沒什么區別都是蓄胡子和穿袍子的模樣,事實是,伊斯蘭教眾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無論是伊拉克,還是伊朗都是什葉派信徒占大多數,其中伊朗的什葉派信眾占比達到90%以上。
而在伊拉克,什葉派信徒也同樣達到一半以上,且伊拉克還是什葉派的發源地,結果掌握國家政治權力的卻是遜尼派,這就導致伊拉克的什葉派意見非常大,以至于有許多信徒暗中支持霍梅尼,希望可以在他的影響下,實現什葉派執權的局面。
這使得伊拉克的領導人薩達姆.塞茵非常地惱火,對霍梅尼可以說是恨之入骨,一直想要將其推倒。
除開宗教方面的紛爭,更直接和客觀的一個導火線,那就是國界線的糾紛。這段國界線指的著名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匯流之后流向波斯灣的河域。
在1975年,薩達姆同伊朗的國王巴列維簽訂過一份《阿爾及爾協議》,其中規定以構成兩國共同邊界的阿拉伯河一段的河流主航道中心線為界。
簽約后,薩達姆一直覺得自己吃了大虧。我們知道,兩伊都是石油大國,主要靠出口石油物資到國外來增收,因此出海口成了非常重要的存在。伊朗自身有著天然優勢,占據著多處海口,但伊拉克就沒那么幸運了,本身就只有阿拉伯河這么一個出海口,還被伊朗制著,因此在伊朗伊斯蘭革命后政權不穩的情況下廢除了協議。
伊朗政權剛剛更迭,內部還不穩定,伊拉克方面認為正是打擊他們的好時期,作為一個有著戰爭狂人稱號的領袖,薩達姆開始了他的表演。
在1980年9月份的一個清晨,伊拉克出動了大量飛機直抵伊朗首都德黑蘭以及另十幾座城市包括空軍基地等多個點位進行空襲。這可以說是一次規模非常大的侵略。要知道伊拉克整體較之伊朗來說只是個小國,薩達姆對自身的軍事力量過于自信,由此發動了閃攻。
然而雙方僵持到10月底,伊朗便擋住了伊拉克軍隊的全面進攻,戲劇化的是,伊朗軍隊在82年不甘示弱地對伊拉克發起了反攻。
本來就是橫豎看不慣的臭鄰居,現在欺負到家里來了,能怎么辦呢?當然是打回去。伊朗一口氣集結了12萬人的軍隊,發動攻擊,多次拉鋸后, 軍隊深入控制了伊拉克境內面積約有2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帶,又再拉了五萬人準備攻下曼達利。不過這種伊拉克也頂住了壓力。
就在拉鋸了一段時間后,伊朗有點累了,打算速戰速決,于是有了曙光1號,這場戰爭中,伊朗出動了9萬多人的兵力,攻克了法奧——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
好家伙,眼看這兩個石油大享的戰火越燒越旺,海陸空全都活躍了起來,聯合國為了穩定石油供應,趕緊上陣勸架,擬定停戰協議。
在協議還沒有完全落實的一年多時間里,雙方仍舊僵持不下,發起了大規模的導彈對空襲城站。就這么鬧到了1988年7月份,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才總算停了火,各自收拾殘局。
稍一清算, 兩伊戰爭打了8年,雙方死亡人數總和在50萬以上,傷員百萬,兩伊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傷亡最大的戰爭之一,僅次于越南戰爭和朝鮮戰爭。
兩伊戰爭中軍費支出達兩千多億美元,經濟損失達5400億美元,兩國一下子從石油大享變成了難兄難弟,綜合國力直接倒退20年。
戰爭最后的結果就是伊拉克繼續接受阿拉伯河為雙方共有,分界線未動一毫。可以說是打了個寂寞。
然而慘歸慘,氣質不能輸,戰后兩國態度倒是出奇同步,都宣稱己方是勝利者。
話說,伊朗比起伊拉克來,塊頭大得多,戰爭實力,兵力也都遠超,所以為什么一直沒能占據優勢呢?這里就不得不點名美國,一個哪里有戰爭,哪里就有它的國家。
因為伊朗一直瞧不上美國,所以結下了梁子,兩伊戰爭中,美自然是站在伊拉克這邊,而且,作為軍火商,兩伊打架,它估計暗中偷樂呢。
值得驕傲一下的是,兩伊還向中國大量采購武器彈藥,這足以說明我國的軍事力量已經在國際上取得了舉重若輕的地位。但在戰爭中,我們是中立國,單純地交易往來,無可厚非。
美國就不同了,出于石油利益的考量,起初只是暗地里支持伊拉克,或者說是支持薩達姆積極挑戰,到后邊后戰爭白熱化,美國就坐不住了,親自上陣,使用武器對伊朗海軍進行轟炸。
但是伊拉克和伊朗雙方都沒有可靠的軍事人才,不具備大型指揮作戰的能力。武器也都是從進口別人的,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到了士兵手里怎么用都不知道。伊拉克雖然有美方進行武器指導的支持,可是在戰術方面,一開始的大規模突襲,沒有配備步兵和空軍作掩護,結果裝甲設備變成了活靶子。
伊朗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政權的分裂,大批的飛行員被清理掉了,一群沒有經驗的人拿著巴列維王朝留下來的武器只能干瞪眼。于是兩邊的飛行員在空中相遇的時候,也不會使用對空導彈,結果就只是在空中相互追逐。
這樣的打法使各國軍事界的人們目瞪口呆,同時也使現代軍事意識到實戰演練的重要性,要是沒有成熟的戰術和具備專業素養的軍人,再先進的武器也只能是廢鐵。
不過,無論是精練的戰術,還是優良的武器,如果能永遠不開火就是最好的存在。
文/八道先生
參考資料:
1、《一場久拖不決的戰爭——兩伊戰爭六年》,柯斯
2、《兩伊戰爭的起因及影響》,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