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讀,今天讀至言語第32則
孔門四科中言語第二。言語是傳道授業的重要憑借,也是魏晉文人坐而論道的主要方式。
但這里的言語不是巧言令色,而是士大夫們說明自己觀點的方法。
畢竟那時沒有微信朋友圈,也沒有報紙,大家平時又很少見面,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能靠“語不驚人死不休“了。
@嚶其鳴
第一次看《世說新語》是十六年前了,至今印象最深的便是言語第二。
這些名士、神童的妙語機鋒,讀來口齒含香、興致盎然,比德行第一里看一幫道貌岸然的真假高士花樣吹牛逼有趣多了。
王獻之的“應接不暇”,顧愷之的“千巖競秀、萬壑爭流、云興霞蔚”等詞語,當年作文里沒少抄。至今一直納悶,為啥這兩則不收入文學第四呢。
印象中應該是一臉大胡子的梟雄恒溫,用一句“樹猶如此,人何以堪”讓我路轉粉,中學時代,沒少化用這句話為賦新詞強說愁。不過一直認為,這條歸入傷逝十七更有意境。雖然是逝者如斯夫的逝。
至于那幾個少年已知愁滋味的小神童,大多應了那句“過慧早夭”的讖語,小時了了,大時也了了,然多死于非命,不亦惜乎。
不過詳看人物注釋,《世說新語》里出現的人物,死于政治謀殺的概率高得嚇人。
所以,生活在這個五胡亂華家園喪失、瘟疫流行動輒白骨露野的時代,還要天天提心吊膽防備政變、政敵不知何時飛來的屠刀,精神上的壓力可想而知,清談避世、忘情玄老未必能夠消除苦悶惶恐時,欲安此心,或嗜酒嗑藥,或裝瘋賣傻也是必然的選擇了吧!
@偏偏
孔文舉有兩個兒子:大的六歲,小的五歲。有一次孔文舉白天睡覺,小兒子就到床頭偷酒來喝,大兒子對他說:“喝酒為什么不先行禮呢?”小的回答說:“偷來的,哪能行禮呢!”
魏晉名士健飲,所以家家備酒,這由孔融名言“座上客恒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可見一斑。
魏晉名士愛飲酒還愛成群結伴游玩,另一則故事,名土們一起到洛水邊游玩,回來的時候,尚書令樂廣問王夷甫:“今天玩得高興嗎?”王夷甫說:“裴仆射擅長談名理,滔滔不絕,意趣高雅;張茂先談《史記)《漢書》,娓娓動聽;我和王安豐談論延陵、子房,也極為奧妙。透徹,超塵拔俗。”堪比王羲之《蘭亭集序》描寫的名流雅士們蘭亭集會,曲水流觴,吟詩唱和,把酒言歡的情趣風味。
游玩中他們高談闊論,暢談當下生命的意義、暢談人生志向和抱負、暢談哲理和玄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體會與高見,表達出來,各具風采,或“混混有雅致”,或“靡靡可聽”,或“超超玄著”,其思想的碰撞、學識的交流,如此翩然的風采源于他們的自信、自負,其自信、自負又源于學識、才干,于是各具個性的氣質性情通過他們自己的言語生動的展現出來了。
這才是我喜歡的魏晉風采!當然雪夜訪戴也是我最喜歡的魏晉故事,期待快一點出現...
@Amanda
這一章,寫的是在各種語言環境中,為了各種目的而說的一些所謂佳句。
有的機智警敏。比如第3則,陳韙不懷好意,說陳文舉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了未必出眾。文舉立即說,您小時候,想必是很聰明的了;比如第43則,姓孔的招惹小孩兒,對姓楊的孩子說,楊梅是你家的果子。孩子答,沒聽說過孔雀是你們家的家禽啊。這和小時候看的那些神通智斗地主的故事如出一轍。
還有拍馬屁拍的響亮的。比如第19則,晉武帝占卜帝位能傳多少代,結果得到一,很不高興。裴楷解釋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比如第106則,皇帝坐的床陷下去,一個人說,這是由于皇上德行深厚,以致大地承受不起。正如鹿鼎記里神龍教那群人嘴里常念叨的,教主仙福永享,壽與天齊。
有的明志。比如第39則,西域一個和尚不學漢語,因為可以省去應酬的煩擾;比如第96則,毛伯成常說自己,寧為蘭摧玉折,也不做開花的艾蒿。等同于現代人梗著脖子說一句,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有的就事論事,純敘述。比如第34則,把賀生這個人一通夸。不知道是誰說的,也可能是作者說的,純屬個人崇拜,給寫書里了;比如第104則,一個人問你為什么都愛聽吳地歌曲?另一個人答因為它又婉轉動聽又輕柔。這樣也能寫進史書,群里的一天聊天記錄都夠當時寫一本書的了。當然也可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我歷史學的不好。
有的辯解的過于囂張。比如第10則,劉楨被判罪,魏文帝問他為什么犯錯,他說,我雖然平庸,也是您管的太嚴了。這是找死的節奏啊。
還有一些段落,確實看不懂,對當時的史實、人物都不了解。
善言善語,是積福德的事。即便只是表達自己真實的意思,也算是完成了其交流工具的使命。可惜古往今來更多的是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有時候說不如不說,心領神會豈不更好。
@Nick
這一段應該是所謂名人名言錄,記述時人妙語。
當時風氣喜呈口舌之快,甚至不計后果。如禰衡因此開罪魏武,而魏武想找理由治罪他,孔融卻以言辭封了魏武之口,也因此獲罪。
話說在魏晉時期,孔融向以忠厚著稱,但其口鋒也是很健。其他人可想而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正是因為這句話,我才知道了《世說新語》這本書,才開始買來翻看。
當時覺得每一句都很精妙,有“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感。現在看,覺得魏晉人的性格更偏向張揚,一些人以名士自居,孤傲在骨。把名士風范看的比性命更重,因此寧愿得罪權貴也不要墜了名士的名頭。因此有禰衡,楊修,孔融這樣的人。
有些時候,會感到古人把生死看的很輕,現代人因為惜命,不能理解他們的很多行徑也是自然。
不過,即便是現代,也會有很多人直言時弊或堅守一些個人的原則而不被見容。我想這些都正常的。就如同,魏晉也有很多善于奉承之輩,依附權貴。有些人故弄玄機說一些左右逢源的話,也是因為魏晉時期,權力更迭快,今日曹魏,明日司馬。總會有些人居安思危。
話說回來,有些人固執,有些人善變,現代何嘗不是如此,雖然,服飾有變,言辭各異,人性還是千古不易的。
@雉雉
一個堅決不學漢語的西域僧人,他躲避的是凡事俗情。
這招高了!一有語言了,人們就干一件事了——八卦——人類基因里說的。
想起以前我師父,她耳朵里總塞個耳機線,那時候MP3很少呢,這位大媽都快退了!后來才知道沒有MP3,耳機是壞的,只是不想參與辦公室的風波交流。
這位奶奶現在移民荷蘭了。所以魏晉風骨要我看來絕對是智慧的體現。言語門里熊孩子們各式各樣的神回復和懟言懟語,讓我再一次質疑自己和他們是一個地球的居民嗎?
像直接懟不顧面子的孔融,類比用的好的楊氏九歲子和鐘氏兄弟的出汗問題都堪稱經典答語。忽略禮節問題,實在聽著過癮解氣。佩服的是娃娃們的反應。
聲明,言語門我不理解的文章多,太簡練了!
@跑跑單車
世說一書,是東漢至東晉士大夫階層的軼事集,側面反映出了當時君權與士權的結合與斗爭。
晉得朝不正,在永嘉之亂后又奔逃到江南,只能靠南遷的北方士族和江東士族支持。
本書中多次看到的王丞相,也就是王導,為融合南北政治勢力做出了很多貢獻。
晉元帝司馬睿當皇上,曾要拉著王導共坐龍椅,以示優容。
言語第19則,元帝說“寄人國土,心常懷慚。”其實是想問周邊的本土士族,我這外來的方丈,能在這個廟里主事嗎?深層含義是,我能相信你們嗎?
顧驃騎,叫顧榮,是江東吳縣人,當地望門大族。當即回答,“臣聞王者以天下為家……勿以遷都為念。”
就是說,皇上別害怕,我們服從命令聽指揮,以后我們都聽您的,江東士族以您為核心了。如果您需要,我們就和北方士族們干仗。
后來東晉逐漸任用了一些地方士族以平衡朝堂力量。
編輯:跑跑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