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共讀 ★
《三國演義》
作者: 羅貫中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領讀者:李大剛
領讀者說
53回 關云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書接上回,劉備手下將領趙云取了桂陽,張飛自告奮勇也是兵不血刃取了武陵,關羽則自加難度只帶500校刀手取了長沙,收降黃忠和魏延兩員大將。另一邊,孫權在合淝與張遼激戰,折損了大將太史慈。
荊州主劉琦病逝后,魯肅前來向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用計“借”走荊州。周瑜再施計策,用孫權的妹妹招劉備入贅江東,以此要挾劉備還回荊州。劉備依諸葛亮錦囊妙計化解。
【背景敘述】
(一)魏延的反骨:魏延在三國歷史和演義中都頗具爭議,演義中諸葛亮認為魏延腦后有反骨,久后必反,從而給后續魏延的反叛埋下了引子。而歷史上,魏延投奔劉備,深受劉備的器重,而在正史中也并無有關魏延是否長有反骨的描述,不足為信。
(二)孫尚香:孫尚香的父親是東吳的創始人孫堅,共育有五男二女,分別是孫策、孫權、孫翊、孫匡、孫夫人、孫朗和孫氏(孫尚香)。孫尚香是次女,生于公元190年,出生那一年她未來的夫君劉備已經31歲了。
孫尚香是兄弟姐們當中的老小,本該得到父兄們的疼愛,可是在戰火紛爭的年代中,非常不幸的是,在她一歲的時候,父親孫堅中了江夏黃祖的埋伏身亡,時年38歲;在她十歲的時候,她的長兄小霸王孫策戰死,時年26歲。
父親和長兄的接連去世,對于幼年孫尚香的成長,帶來了很大的改變,性格獨立、喜好武藝。當然,在這里我們必須聲明一點,孫尚香并不是孫氏的本名,而是戲劇《甘露寺》和《別宮·祭江》當中才出現的,真名我們不得而知。
公元209年,孫尚香已經是芳齡19歲的大姑娘了。這一年因為孫、劉兩個集團政治聯姻的需要,孫尚香嫁給了49歲的劉備。在演義當中,羅先生對于此時的孫尚香描述為:極其剛勇,侍婢數百,居常帶刀,房中軍器擺列遍滿,雖男子不及。
活脫脫的一個說話甕聲甕氣,一巴掌寬護心毛的女漢子嘛。可是,根據遺傳學的考量,孫堅、孫策、孫權都是儀表堂堂的大帥哥,孫尚香顏值肯定是不低的。
還好,后面羅先生借呂范之口講到:吾主吳侯有一妹,美而賢,堪奉箕帚。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三)喬公(喬國老)≠喬玄:孫策和周瑜在198年~199年之間攻占廬江郡皖縣(今安徽潛山)時,娶到了大喬和小喬,那么喬公應該是皖縣當地的大戶,而喬玄是梁國睢陽(今河南省商丘)人,并且在183年已去世。
時間和地點都對不上。而這一錯誤的出處是清代人沈欽韓在《兩漢書疏證》一書中說:"橋公者,太尉橋玄也。漢制為三公者方稱公。"清末的盧弼在其所著的《三國志集解》中指出沈欽韓的這一說法并無根據。
打卡集錦
靈玉
趙云張飛各取荊南一郡,關羽出馬打長沙。大將黃忠頗為厲害,與關羽打平手。但是手下留情沒射死關羽以報關羽之前的情分。
韓玄弱智,居然以通敵罪要砍黃忠。這不自毀長城嗎?明明可以繼續用的。結果魏延帶頭造反,砍了韓玄獻長沙。可惜剛剛加入劉備軍就差點被砍頭,還白挨了一頓訓斥。就因為腦袋后面有塊骨頭比較特別。替魏延冤啊。
孫權合肥戰張遼。魯肅到來時,孫權下馬迎接。可見孫權對魯肅的重視和喜愛。魯肅應答得體,明顯智商情商雙在線,絕非老實的蠢人。
孫權戰斗中漸漸不敵。吃了敗仗還折了大將太史慈。張遼李典樂進雖是曹操留下的殘軍。但是三人能力出眾,戰斗力很強。
荊州刺史劉琦病故,魯肅來要荊州。劉備諸葛亮刷手段應對魯肅。魯肅無奈空手回江東。周瑜為救魯肅,想出美人計對付劉備。奈何諸葛亮技高一籌,制造輿論,弄假成真。劉備真娶了孫尚香。周瑜果然只能主外不能主內。
Mr.been
魯肅去討荊州,諸葛亮說要暫借,到奪取西川后再歸還。幾天后劉備之妻甘夫人去世,正巧孫權有一妹妹。周瑜獻計,讓人假意前去招親,將劉備騙到南徐,軟禁起來,最后讓人用荊州來換劉備。于是呂范領命前去荊州說媒。
諸葛亮聽說呂范前來說媒,馬上指出這是周瑜的計策,然后讓趙云陪同劉備一起去東吳,臨行前給了趙云三個錦囊。按照錦囊,劉備先去拜見喬國老,喬國老非常中意劉備,而且十分反對周瑜的計策,于是認準了這個女婿,并將他接到府中居住。
周瑜想用美人計害劉備,結果諸葛亮用計卻讓美人歸了劉備。周瑜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只能自己回屋生悶氣了。而再次諸葛亮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才是真正的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吧。
你不懂
劉備的仁義人設在遭受連年戰亂的百姓眼里,宛然成了黑暗中的一縷光,所到之處,百姓的接納程度很高,所以迎來了接二連三的勝利,這就是所謂的民心之所向吧。
在劉備擴張地盤,儲備能量之際,孫權曹操在合淝交戰,東吳損折大將太史慈。從太史慈“單騎救北海”第一次出場,到大喊“大丈夫生于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言訖而亡,出場次數區區幾次,其信義篤烈,為人壯勇,忠君愛國、不顧生死,重信義,重承諾、重節義的形象卻很深刻。
李鵬
1.諸葛亮始終把魏延看作敵人,至少也是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實乃大謬。一介平民,存偏見,鬧別扭,頂多自己吃虧,但一個領導,成見看人,形而上,唯心論,不但害人,還在害已。
2. 吳蜀聯姻,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面對強敵的一種必然選擇。這個決策固然是諸葛亮“隆中對”中一個極重要的戰略部分,其實更是東吳孫權的大政方針。
擊敗劉表后的曹操,并不把殘兵敗卒、千里流亡的劉備放在眼里,而是一心一意要來收拾羽翼豐滿的孫權。因此,孫權需要劉備的迫切性,求盟的主動性,更強烈些。
云淡風輕
作為老英雄代表,黃忠名副其實,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竟然與關羽大戰百余回合,可想當年或許也是呂布一般的身手。關二爺人品開了掛,講究以德服人,黃忠馬失前蹄,殺之勝之不武,贏得不漂亮不行,所以讓黃忠換匹戰馬再戰。
英雄惜英雄,老黃忠知恩圖報,百步穿楊的神功有而不用,兩人可謂情義無價的代表
諸葛亮不知何故,對魏延一直苛求,自己在臥龍崗天天釣大魚,等明君。人家魏延無非也是希望找個公司有前途,人品又靠譜的老板,沒錯啊。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
忠厚善良的魯肅討荊州,被孔明一頓搶白竟然無言以對。老實講,孔明做事不厚道,當初承認自己巧取荊州不合適,答應人家如果劉琦去世的話就還給東吳。
現在卻言而無信,沒點契約精神,對魯肅胡攪蠻纏,后人魯迅估計充分認識到人善被人欺的道理,所以就那啥幼時讀三國,囫圇吞棗,一直覺得孔明足智多謀,能言善辯,天下第一,現在看不對。
中年喪偶,對普通人講是件悲痛欲絕之事,對領導干部就另當別論了。這不劉備同志就完美詮釋這一點
編輯:靈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