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
作者:吳承恩
出版社:中華書局
校注:李飛天
領讀者:嚶其鳴
1 - 2 回
雅魚
早上讀了領讀說提到悟空在須菩提祖師處為徒時的同學關系,從三處細節論證孫悟空懵懂不知人情世故,遭同門妒忌,最終被逐出師門(此處對祖師的用意暫且不論)。
從悟空自石胞孕育而來,除卻與猴群嬉戲生存幾年,至此的悟空一直在訪學及求學的途中,文中未涉及悟空與他人的交集。此時的悟空對人對事無戒無防。是不是印證了作者的人性善學說。
前日讀大秦帝國中李斯在做偽詔將蒙恬下獄時,以荀子的人惡說作為自己的立命之本,說服自己拋棄多年的同窗之情狠下決心。人惡論,認為人之善皆為偽善,人之惡才是真性情。
與先生談起這個話題時,他認為人性論有個前提,嬰幼兒不能看做人,因為嬰幼兒完全是從心性出發。聽來,我倒感慨,人善人惡論,人之天性使然也。
嬰幼兒已為人,即當以其本性作為評判依據,如是說去,嬰幼兒善良的本性,即使人善論的最好例證。我認為,人善論是人之本性,而人惡論是假設。
假設人之惡,才能為一切欺詐、陷害找到解說的源頭,才能以本性說對他們進行理解和寬容。
只不過具備假設人惡論理念本領必須付出代價。只有在經歷從人善的本性與社會進行摩擦,不斷經歷吃虧、上當、失望,甚至絕望,才會穿上防備的衣甲,理解人類對私欲的滿足。
其實與人性是否善惡并沒關系,人性本善,但人人有追私利,滿足私欲的天性。
娜娜
重拾《西游記》,初讀之下,第一感覺是比〈金瓶梅〉詞藻華麗,行文中少了許多拗口方言,理解起來更容易。
石猴出生,先驚動天庭最高統治者,在神仙體系里備了案,獲得聲譽上的第一桶金。
水簾洞似乎是專為成就石猴而設的局,怎么一個“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般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就突然消失了原來主人的蹤影,拱手將這樣一個洞府留給石猴做成長基金的?
再說楷書“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書中說王莽篡漢時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此時離大圣出生還隔了數百年,楷書是在漢末開始流行,此處有了莫名的時光穿越感。
猴王前兩回,宛然一個不知前途未卜的中二少年,憑了一腔孤勇闖蕩世界,少年心性如璞玉一般,雖然在學藝途中久久不見成果,倒也不焦不餒。想來也是壽命足夠長,試錯空間足夠多的緣故。
西游記是一本時間維度非常不統一的著作,凡人在取經路上艱辛,在神仙體系中可能不及一剎那。這兩天流浪地球和科幻周邊看的多了,在想現實中有沒有能對應上的科學現象…
看西游記,有趣點之一就是悟空的成長。大家印象里桀驁不馴的悟空,能想象曾說出“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钡脑拋韱幔?/p>
學藝歸來,初遇五臟洞魔王尋釁,便上門報仇燒人洞府,學藝不止是為了長生,若沒有本事,半路被人打死,想來也不得長壽。
前兩回里悟空學藝,只有在斜月三星洞里悟空變化為松樹時,師兄弟們眼中景象“全無一點妖猴像”。如秦老師分析,在這些大眾中,對悟空的嫉妒和非我族類的敵意已經埋下。
悟空眼中本沒有神妖之分,天真的以為學了道法與同門師兄弟一樣未來,卻不知妖猴的名字要背負許久。
看菩提老祖傳道也是蹊蹺百生,悟空初心只為長生,在傳了道家口訣后本已達到目的,祖師又以“三災利害”名義傳了72般變化,以及哄著悟空學了筋斗云。這明明是戰神的配置,不是求長生的流程???
為什么要飽和式傳道?三災利害在全書中也只出現過這一次,后來悟空從未用72般變化和筋斗云躲避過天雷地火,可見是騙局。細思悟空學藝路,問題很多啊。
杜柳穎
四大名著全集一直在書架放了好多年了,只完整讀過《紅樓夢》,西游記一直也想讀卻沒讀完,這回可以跟著讀,督促自己。
其實這種古言白話文還挺好看的,語句凝練,一章不多但是信息量卻很大,短短幾個單句描寫就能生出很多畫面信息,是很好看的,尤其紅樓夢真的是一讀就停不下來。
而且看名著改編的電視跟看名著完全就是兩回事,感受其實是很不同的,人物其實也表現的不一樣。
西游記尤其電視美化很多,變成了暑期兒童劇,但其實西游記是比較黑暗諷刺的小說,唐僧師徒代表了官場社會的人物影像,很有現實意義。慢慢閱讀吧。
書中1-2回把孫悟空出世、入住水簾洞、拜菩提為師、學成回山,遇見牛魔王等敘說清楚,其中悟空跨越兩海一界十余年學藝誠心令人感懷。
菩提祖師教導他不要在人前賣弄說的一番道理也適用于個人,這其中也可窺得社會大眾的心理,相比悟空悟性極高,但卻真的是未經世事的老實人了
巡海藍蝦
很榮幸這次和讀書會一起共讀《西游記》原著。
之前對《西游記》的了解都是影視作品~比如動畫、電視劇、電影之類,國產動畫片~西游記可以說是都拍爛了的影視題材了~但我們對真實的吳老師所作原著其實了解甚少……
像馮紹峰拍《西游記之女兒國》時所說,他不想塑造一個人們心中那樣完美的圣僧形象……的確西游記很多原著中的形象在影視作品中就變的過于完美了~
書說減短
一二回主要是說石猴孫悟空的出生到拜師學藝的過程
這里主要聊下孫悟空的原型~
紀連海老師在新杏壇中講了幾個孫悟空的原型:分為小說中的原型和真實中的原型~
小說中的原型
1.魯迅“國產說”——無支祁
2.胡適“外來說(古印度)”——哈努曼大將軍
季羨林“混血說”——兩人拼出來的
真實中的原型
1.唐朝人,比玄奘晚40多年,車奉朝,法號悟空,唐朝名僧
2.胡人,石盤陀,玄奘法師大徒弟
如此也可見吳老師之博學,一個人物就包含了諸多種種之相似……
Canon Forever
四大名著里只讀過《紅樓夢》,其余的包括《西游記》在內的其余三部連經典版的電視劇都不曾有過深的印象。本次跟讀《西游記》,算是彌補一下自己的童年。
說好打卡兩回,結果一口氣讀完了五回,好看到根本停不下來。就算大概知道些情節,但是細讀才發現與兒時印象中的大圣形象和眾神塑像不太一樣。(這是下次打卡的內容了,不再贅述)。
第一回,講的是石猴出世,無姓亦無性,雖然智未開慧為啟,但是自信膽大,終能山中自得樂,洞中稱大王。
作為領導者,無近憂卻有遠慮,《理性樂觀派》中提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進步離不開對未來悲觀的顧慮,此猴因無常而憂,云游海角,遠涉天涯,從此有了“夢想”。
到得南贍部洲,雖未受教化,卻有一副辨別是非之眼,“見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不為所動,執著于夢想的他終至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夢想會帶領人走向“心”的終點。
須菩提祖師賜名“孫悟空”。(問:“打破頑空須悟空”,是否隱喻了孫悟空后來的命運行徑呢?)
第二回,悟空跟隨須菩提祖師學法聽經,憑著執著、聰慧和勤奮通了法性,學成了七十二變和筋斗云。卻被祖師趕出師門,并囑咐“不許說是我的徒弟”。
此章回有個疑問,孫悟空一身的本領悉數從須菩提祖師處學來,后面與天宮眾神打架時屢占優勢,想問,這個須菩提祖師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力之大竟超過眾天神。
他是否真的預知了孫悟空后來的事,才教其閉口不言師門的呢?
踏雪無痕
西游記是家喻戶曉的故事,83版電視劇也是直到現在還在不停重播的最受歡迎的電視劇,但看原著還是第一次。
靈猴現身,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充分彰顯猴子跳脫不羈的本性,在水簾洞樂想天真,無憂無慮自稱美猴王,卻不甘于現狀,為了長生不老的目標,不遠萬里拜師學藝。
可見雖然性情頑劣的猴子,也會為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見到尊師,也知道尊師重道,學禮學藝,虛心請教,可見即使天性再玩劣,遇見對的人,也會誠心臣服!
再說菩提祖師,武功本領定比悟空大,但只在靈臺山潛心修煉,可見真正有本事的人從不張揚。第一次讀這么大部頭的書,壓力很大,也是給自己一個挑戰,目標不掉隊
qiaoqiao
西游記開篇之初,刻畫了一只無父無母,天地孕育的小猴子,通過自己努力,敢為其他猴所不敢,當機遇來臨時,抓準時機成為一方之主的奮斗經歷。
不知為何有一種屌絲逆襲的既視感,也許就是因為這種接地氣的成功方式,給廣大讀者以強烈共鳴,原來靠自己也能成王,如同很多人幻想自己是下一個馬云一般。
除了膽大心細投機取巧外,小猴子身上擁有著一種能成大事的品質,就是見微知著、居安思危、堅韌不拔,這種品質直接讓他將普羅眾猴甩出幾十條街,也是他成功進階的根源。
作為一只有理想、有目標、有行動力的猴,既然想到就要做到,于是乎果斷跳出舒適區,跨過山河大海、穿過人山人海,歷經數年終尋得名師菩提祖師。始得名姓,于悟空而言是由獸至人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其進階的起點。
在學習的過程種悟空將其“靈”表現的淋漓盡致,先以其誠(七年打雜)站穩腳跟,再以其活躍的課堂表現(各種不要,各種不學)引起祖師的注意。
最后精準把握住了祖師給的隱晦暗示,悶聲發大財,偷偷學了一身本領,對于聰敏好學又肯下笨功夫的學生,自會得老師偏愛。
隨后躲三災之法、72變、筋斗云,自是引起眾師兄弟艷羨,悟空更是自鳴得意,在眾人面前顯擺技能。
經此一事,老祖看透悟空,有能力無底線、逞勇斗狠的本質,遂果斷將其逐出師門,恐其日后給師門帶來滅頂之災,也正是這種自我膨脹的性格讓悟空由人至妖,最終導致了其悲劇的500年。
此為后話,暫且不表,轉回到悟空離開師門回到花果山?;氐交ü剑E聞混世魔王欺辱他家子孫,憑著一身本領秒滅那混世魔王,帶著猴子猴孫凱旋歸洞,一派鮮花著錦烈火烹油的景象呀。
阿贊
1 原來猴子一出生"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驚動了玉帝(高天上圣大仁慈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這名字夠長的,不如此不有逼格),這是剛出生就備了案的啊;
2 猴子發現水簾洞的時候"鍋灶傍崖存火跡,XXXX見肴渣",這是有人住過的痕跡啊,不知道是那也大神的地盤。說不定也是在天界有備案的,要不這么好的洞天福地怎么就讓猴子找到了呢。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 孫悟空手下有通背猿猴和赤尻馬猴,據說也是四大靈猴的嘞,表現出來的能力不是很厲害啊,但是不是偽裝的呢,畢竟關鍵時候總能喊一嗓子,給猴子指明方向呢
4 猴子剛開始的時候"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賠個禮兒就罷了",后來學成回山,見被人欺負就立馬要打上門去,看來是能力決定處世態度,好猴子
5 混世魔王說猴子"身不滿四尺",這一尺按照現在算是三尺一米,合著猴子是一米出頭啊
天涯凌希
第一回 孫悟空因何是石猴所化? 孫悟空乃石頭縫中蹦出之靈物,賈寶玉亦是石頭幻化而成,這一方面是作者的自謙,另一方面也說出了孫悟空的不同之處:天生地長,剛出世時不用恪守君臣父子三綱五常的人倫,初生牛犢不怕虎。
至于水簾洞,是否真有此地并不重要,既把猴群比作人,那么,猴群所居住的洞穴被擬造、幻想成適合人居住的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也就順理成章了。
第二回 此一回主要講孫悟空拜師學藝,學成后回到水簾洞中,正好遇到一群妖怪占領水簾洞。
此章回后半部分安排妖怪占領水簾洞,孫悟空打敗妖精,有兩個意圖:一是為了體現他拜師都學會了那些本領;二是此一役,讓孫悟空在眾猴之中,這個美猴王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姜素素
吸收天地精華的石頭自產一卵,蹦出個猴子,故事的開端絕對吸引人,好手法!
話說石猴果然不尋常,膽大志高,居安思危。歷經千辛萬苦尋求長生不老之法。作為菩提祖師座下最小的弟子,很能擺正心態,放下王的身份,從灑掃粗活做起,學習態度特別端正, 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耐得住寂寞。
關鍵腦子還靈活,打破祖師的啞謎,半夜單兵教練,學得壽與天齊大法,又會了踩筋斗云,七十二變。
短短兩回,從猴子出生到為王到學藝成功返鄉滅魔王,布局非常緊湊。
無論吳承恩還是人民創造的《西游記》,華麗麗開了篇,非凡體驗。
編輯:靈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