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情節,是《三國演義》中精彩的片段。這個情節說的是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能,想要害死諸葛亮。可是,礙于雙方的結盟關系,周瑜想要殺諸葛亮也需要師出有名。于是周瑜想了個辦法,想讓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而諸葛亮一口答應下來,只用三天就造出十萬支箭,并立下軍令狀,如果完成不了,甘當軍法。
周瑜故意不把造箭的材料給諸葛亮給足,想要陷諸葛亮于死地。可是諸葛亮卻根本不動工,毫無動靜。直到第三天晚上,諸葛亮跟魯肅借了二十條快船,在船上樹立草人,然后兩人一起上船,前往曹營。
在當時,突然一場大霧降臨到大江之上。諸葛亮命令船上兵士擂鼓吶喊,直逼到曹營附近。曹操聽說敵軍前來偷襲,由于江上大霧,不知道對方虛實,便下令不許出戰,只用弓箭射擊,擊退敵人。于是,經過一夜的襲擾,諸葛亮的船上草人插滿了箭支。諸葛亮回到周瑜軍中交割,不下十萬多支。于是,諸葛亮不費一點材料,就得到了十萬箭支,使得周瑜的計謀落了空。
我們看這一段情節,不禁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拍案叫絕。而且諸葛亮對氣象變化的預測精準,對自然條件利用的巧妙,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諸葛亮所說的,“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庸才也。”
不過,也有人提出了疑問,那就是如果曹操讓自己的部下用火箭迎敵,諸葛亮又該如何?如果諸葛亮的戰船中了火箭,那么船只被焚,這箭不就借不成了嗎?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十分嚴謹,那么是不是在此留下了漏洞呢?
實際上,羅貫中在寫這一段的時候,已經將一切都做了推敲。曹軍射火箭的這個情況,羅貫中也肯定考慮到了。那么,按照當時羅貫中的思路,曹操不用火箭,無過乎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倉促之間,不可能準備有大批的火箭。火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常用的戰法,在戰國時期的《孫子兵法》里,就專門有《火攻篇》。在這一篇中,孫子指出了火攻的重要性,并著重指出,“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這說明,在當時,對于火攻的用具就有了專門的設計和應用。
而火箭就是一種特備的火攻武器。火箭并不是人們所想的,在箭支上綁塊布,沾點油一點火就射的普通箭支,而是經過專門改造的箭支。這種武器在軍隊中會有所準備,但是由于制作工藝和造價等方面的原因,并不會常備很多。
在當時的情況下,諸葛亮對曹軍進行毫無征兆的奇襲,曹軍中也不可能臨時準備數量很多的火箭。而少數的火箭向虛空中射擊,也不會有多大的效果。不要說大霧阻隔了視線,就算是向諸葛亮的船隊發射,諸葛亮的船只都是輕便快船,也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因此,采取普通箭支射擊,阻止諸葛亮的船隊靠近,節省火箭,從經濟上是說得通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氣候條件。如同孫子所說的,行火必有因。要使用火攻,就必須要有幾個條件。最起碼要天干物燥,風向合適。而在當時,氣象條件恰恰是不適合使用火攻的。
當時的氣候是天降大霧。我們知道,江南地區本來就是溫潤潮濕的氣候,在秋季條件下,如果降下大霧,我們可以想見空氣中的濕度達到什么樣的程度。當時即便是天氣不是陰雨的程度,空氣的濕度肯定能夠達到凝出水來的程度。
在那種潮濕的氣候下,諸葛亮的船只、草人都是濕漉漉的。我們試想一下,在這種情況下,用火箭射擊會有多大的效果呢?大家都明明知道,用火箭根本就引不燃對方的戰船,誰還會去使用火箭。這不是自取其辱嗎?
第三個原因還是在大霧身上,就是雙方的明暗位置上。在當時,由于大霧的原因,咫尺不見敵人。所以曹操才命令不得出戰,害怕中了對方的計謀。在這種情況下,曹操選擇了用弓箭射擊的辦法,阻止敵人的攻擊。
曹操選擇防守,是由于大霧彌天,不知道對方的位置和虛實。而同樣的,在昏暗之中,諸葛亮也并不能知道對方的確切位置,他只能對曹營的大致方位進行恫嚇。這樣,雙方都處在暗處,兩者的作戰條件是對等的。
可是,如果曹操采取使用火箭攻擊的話,就把自己軍隊的位置暴露在了敵人面前。曹軍在明,諸葛亮在暗,曹軍必然會遭到重大的損失。這是深諳兵法的曹操不會采取的,所以曹操只讓手下用普通的弓箭射擊,只求阻止對方就可以了。
在夜戰中,暴露自己的位置是十分危險的。比如在現代戰爭中,在機槍彈帶中的子彈有曳光彈。在指示彈道中,曳光彈給了射手便利條件。可是,經過研究發現,使用有曳光彈射擊的機槍手的死傷率要遠遠超過不使用曳光彈的機槍手。這就是戰爭中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教訓。曹操不使用火箭,原因也是與此相同的。
結語:
在諸葛亮草船借箭中,曹操對前來騷擾的諸葛亮的船隊只使用普通箭支射擊,不用火箭射擊,無怪乎有幾個原因,一是火箭的造價高,數量有限。二是天氣原因,濕度太大,火箭使用條件不良。三是本來是雙方都在暗處,如果自己使用火箭,就會暴露自己的位置,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
所以說,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不得不對羅貫中寫作的嚴謹態度表示欽佩。正是羅貫中合情合理的描寫,使得很多人將《三國演義》當成了歷史。這也是羅貫中寫這本書的時候,意想不到的收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