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三國時期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荊州地處長江上游,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用諸葛亮的《隆中對》里的話形容說,就是“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且,在當時中原戰亂的情況下,荊州在劉表的統治下,還保持著和平的景象。
這樣,有很多中原躲避戰亂的百姓紛紛遷入荊州,為荊州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造成了荊州的繁榮景象。可是,治理荊州的劉表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想茍且偷安。他治理下的荊州也就成為了他人覬覦的目標。
在這些人中,主要有三方勢力。首先是在北方的爭戰中失敗的劉備。劉備由于在北方的征戰中,屢遭挫敗。自己的根據地徐州多次被他人所奪,無法在北方立足,只得南下依附劉表,暫且存身。
但是,劉備投奔劉表是不懷好意的。他是先借劉表的地盤休整軍隊,發展勢力。然后企圖奪取劉表的荊州作為自己的根基,好繼續自己爭奪天下的行動。劉備和諸葛亮一相見,就制訂了“跨有荊益,兩路北伐”的戰略方針。而占有荊州也是劉備的第一步目標。
第二個勢力就是占有江東的孫權。他在繼承父兄的基業后,也開始了自己爭奪天下的行動。他的手下謀士魯肅和他進行的《榻上問對》里,也制訂了自己的戰略方針。那就是“全據長江,北向爭奪天下”。在這個計劃里,位居長江上游的荊州,也成為了孫權的必爭之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孫權發動了對長江中游的攻擊。他成功的打敗了荊州的軍隊,擊殺荊州的大將黃祖,兵鋒直指江夏。
第三個勢力就是北方的曹操。曹操在和袁氏的戰爭中獲勝后,就一面繼續清剿袁氏的勢力,一面把目光投向了荊州。在孫權討伐黃祖獲勝的情況下,曹操就馬上派部將進入淮南。這使得側后遭受威脅的孫權,只得中止了對荊州的繼續進攻而撤兵。
曹操在平定北方后,馬上就開始著手對荊州的進攻。他在北方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并且派部分兵力對荊州發動試探性進攻,來為下一步軍事行動做準備。
不過,事情并沒有按照曹操的計劃行事。在荊州北部的戰事引起了曹操的警覺。劉備在荊州北部多次打敗曹操派去的軍隊,連曹操手下的悍將夏侯惇都敗在了劉備的手下。劉備的實力迅速增長,引起了曹操的不安,他提前發動了對荊州的攻擊。
在這一次進攻里,曹操的進展意外的順利。此時正值劉表病逝,荊州一片混亂之機,劉表的繼任者劉琮沒有進行抵抗就投降了曹操。而企圖奪取荊州的劉備因為措手不及,只得南逃。在當陽長坂,劉備被追上的曹軍打敗,只得逃亡夏口。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抵抗曹操下一步的攻勢,劉備和孫權組成了聯盟。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曹操只得留下部分人馬固守要點,自己率領大部分主力撤往北方。
面對荊州,孫權和劉備都意欲囊括懷中。孫權的部將周瑜把目光緊盯在荊州的上游要點江陵。他率領軍隊直取江陵,和曹仁發生了激烈的爭奪。經過一年的爭奪,周瑜終于奪取了江陵,完成了東吳全據長江的戰略目標。
這個時候,劉備的實力和孫權相比,實在弱小。所以,劉備不和孫權競爭江陵,他把目光投向了荊州在江南的四郡身上。由于軍隊實力不足,劉備還用張飛和一千人馬,向周瑜交換了兩千東吳的精兵。憑借這兩千精兵,劉備奪取了荊州的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陽四郡,終于有了自己的落腳點。
不過,在此之后,雙方圍繞著荊州的歸屬,發生了許多矛盾。劉備在取得荊州江南四郡后,并不滿足。這是因為和荊州北部相比,荊州的南部四郡開發不夠,人口稀少。劉備和周瑜交涉后,周瑜干脆把南郡的江南部分也劃給了劉備。
不過,周瑜雖然在土地上對劉備做了一些讓步,但是在江陵要點上,周瑜絕不妥協。這是因為,周瑜想要以此作為據點,西取西川,北取襄樊。劉備則是想實現《隆中對》的計劃,所以對江陵也是欲得之而后快。為此,劉備親自去東吳見孫權,還被周瑜向孫權建議,險些給扣留了。
這一切到周瑜患病去世后發生了改變。孫權由于失去了周瑜這樣的有開拓精神,有出色軍事能力的將領,而接任的魯肅又是堅定的孫劉聯盟派。孫權只好采納了魯肅的建議,把南郡整個借給了劉備。
在魯肅的計劃里,是想讓劉備承擔荊州上游的防務,東吳集中兵力在淮南,雙方協同,向曹操發動攻勢。可是,劉備的想法卻是實現《隆中對》的計劃。他把主要的目標放在了攻打西川上。在孫權多次攻打合肥的戰役中,我們都沒有看到劉備方面的配合。相反,劉備一方面抗拒孫權去取西川,自己卻奪取了西川。這讓孫權極度不滿,竟然破口大罵劉備“滑虜,乃敢挾詐如此”。在這種情況下,孫權要求劉備歸還荊州。
而劉備的回答是,自己正在想奪取涼州,在取得涼州后,就把荊州全部歸還。孫權在得到這個回答后,認為劉備根本就沒有歸還荊州的誠意,派呂蒙、魯肅出兵奪取了長沙、桂陽和零陵三郡。而劉備也率領軍隊從蜀中來援,派關羽進行爭奪。這就是著名的湘水之爭。
后因曹操進攻漢中,劉備怕益州有失,雙方方才講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了荊州。自此,劉備和孫權有了一段和平的時光。到了魯肅去世,呂蒙接任魯肅的職位后,一切又發生了變化。
呂蒙和孫權的看法一致,那就是必須要奪回荊州,保證自身的戰略安全。他們制訂了周密的計劃,在關羽出兵襄樊的時候,襲取了荊州,擒殺了關羽。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東吳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劉備,最終鞏固了他在荊州的戰果。
我們從以上的事實可以看到,劉備和孫權的戰略計劃在荊州發生了碰撞。為了實現雙方的戰略意圖,他們都要占有荊州。那么,荊州的歸屬權究竟該屬于誰呢?
如果我們從雙方的行動來看,荊州的所有權是應該屬于東吳的。這一點,劉備方面也是認可的。這也是劉備方面和東吳在荊州爭奪的過程中,感到理虧的原因。
首先,赤壁之戰中,聯軍的主力是周瑜的東吳軍,而打敗曹操的主力也是周瑜。在戰役后,奪取南郡的也是周瑜。而劉備兵微將寡,奪取荊州江南四郡的軍隊還是從周瑜那里借的。可以說,荊州的奪取完全靠的是東吳的力量。
在后來的單刀會上,關羽說赤壁之戰劉備也出力了。魯肅就義正辭嚴的說,劉備在長坂之敗后,兵不足一校,完全失去了戰斗力。后來的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容身的。關羽聽了魯肅的話無言以對。
第二,從雙方的態度來說。東吳向劉備索要荊州理直氣壯,而劉備則是躲躲閃閃,不敢硬碰硬的回答。在劉備獲得西川之后,我們可以看到,孫權向劉備索要歸還荊州,這部分荊州不是南郡,而是全部的荊州。
而劉備的回答是,等到取得涼州,就歸還所有的荊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到,劉備認可荊州的所有權是孫權的。在在單刀會上也有體現。當時關羽的手下以土地唯有德者據之來和魯肅對答,讓魯肅勃然大怒,據理駁斥。關羽也沒有附和自己手下的說法,而是讓那人離開了事。可見心中理虧。
而在湘水之爭的行動上,孫權也是不僅僅為了一個南郡用兵,他一出兵就占領了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就這樣,孫權還認為自己對劉備已經很客氣了。劉備和孫權兵戎相見后,重新劃分了領土,雙方暫時恢復盟好。
第三,孫權借劉備南郡,是為了驅逐劉備的勢力出荊州。在孫權借南郡之前,整個長江防線都是東吳承擔,而劉備躲在東吳的背后發展自己勢力。因此,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就是希望他能夠擔負一部分曹軍的壓力。
不過,孫權還有更深的一層目的,那就是劉備在其他地區獲得地盤,將所有的荊州歸還自己。南郡就是這扇門,劉備可以北上,也可以西進。
可是,借南郡的第一個目的沒有達到。劉備從來沒有主動對曹魏發起過進攻。那么,剩下的目的似乎也難達成。劉備入川后,占領了益州,可是絲毫沒有歸還荊州的意思。孫權失去了耐心,前去索要,卻得到的是劉備的托詞。這使得孫權采取了強硬的軍事行動,發生了湘水之爭。
結語: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荊州的所有權應該是屬于孫權的。但是,由于劉備高明的政治手腕,使得孫權將荊州借給了劉備。可是,出乎孫權的意料,劉備在借荊州之后,就沒有想到歸還。
在軍事上,劉備從來不和東吳配合,讓東吳在合肥與曹軍硬拼。在劉備獲取益州后,依然要繼續占有荊州,這使得孫權忍無可忍。最終,孫權和劉備撕破面子,用武力奪回了荊州。
不過,雖然孫權最后奪取了荊州,可是這對于東吳不過是飲鴆止渴。最終蜀漢和東吳的火拼,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使得雙方都失去了爭奪天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