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并不見于史冊,這個故事是來自《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是一本歷史小說,不過在作者羅貫中的描寫下,里面的很多故事被大家當成了史實。這是因為經過羅貫中的藝術加工,加以縝密的描述,所有的事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讓大家覺得在現實中確實可能發生。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例。
諸葛亮火燒上方谷是發生在他最后一次北伐時的事。在這一次北伐時,諸葛亮已經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了盡頭。所以在這一次北伐中,諸葛亮盡了最大的努力。他動員了最大的兵力,積聚了三年的糧草,用木牛流馬解決了后勤的問題,準備在有限的生命中與曹魏決戰。
曹魏依然派司馬懿來防御諸葛亮,而司馬懿依然采取死守不出,和諸葛亮耗時間的戰略??墒?,在戰役初期,諸葛亮的戰術突然發生了變化,讓司馬懿措手不及,險些吃了大虧。經過一番手忙腳亂之后,司馬懿再次穩定了戰局,將雙方的形勢轉入了對峙。為了打破相持局面,諸葛亮使出了火燒上方谷的計謀。
我們如果看諸葛亮的部署,就會感到,諸葛亮的部署還是比較嚴密的。諸葛亮在巡視戰地的時候,發現了上方谷的地形,感覺可以利用。上方谷是一個葫蘆形的山谷,有前后兩個兩山環抱的山谷。前面的山谷可容千人,后面的可容四五百人。整個山谷前后各有一條道路可通。尤其是背后的山谷,出谷的道路只容一人一騎通行。于是,諸葛亮就在上方谷周圍布下埋伏,用計引司馬懿上鉤。
諸葛亮引誘司馬懿上鉤的誘餌就是糧草。司馬懿在這次戰役中,依然采取了過去的戰略,那就是堅守不戰,消耗諸葛亮的糧草,等到諸葛亮糧草耗盡撤軍的時候,再對諸葛亮的軍隊進行追擊。諸葛亮針對司馬懿的戰略,采取了持久戰的戰略。那就是以木牛流馬運輸,同時派手下的軍隊就地屯田,解決后勤補給的問題。
這樣一來,司馬懿就吃不住勁了。這樣對峙下去,勝負將是遙遙無期。司馬懿能夠沉住氣忍耐,可他的手下沒有那樣的耐心。如果長此以往,軍心有變,司馬懿的軍隊就有失敗的危險。于是,司馬懿也只得想辦法去挫敗諸葛亮的戰略,他針對的諸葛亮的要害就是糧草。如果對諸葛亮的屯糧基地進行摧毀性打擊,諸葛亮的軍隊沒有補給,自然就會撤軍了。
諸葛亮抓住司馬懿的心理,將上方谷偽裝成自己囤積糧草的要害基地。同時針對司馬懿多疑的心理,平心靜氣的用一支支小部隊來引誘司馬懿。最終,司馬懿認準了諸葛亮的囤積糧草的基地就在上方谷,決心自己親自率領軍隊,對上方谷進行突襲。就這樣,司馬懿吞下了諸葛亮的誘餌,成為了諸葛亮的獵物。
隨后發生的一切,都如諸葛亮的部署所料,司馬懿和兩個兒子一起率軍突襲上方谷。在上方谷中,諸葛亮安排馬岱放火,想將司馬懿燒死。司馬懿到這個時候,和他的兩個兒子抱頭痛哭等死??删驮谶@個時候,天降大雨,澆滅了上方谷的大火。司馬懿趁機率領軍隊,在外面魏軍的接應下,沖出了上方谷,逃回了大營。諸葛亮在附近的山頭上看到這一幕,也只得感嘆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諸葛亮的火燒上方谷的計謀布置的十分周密,可為何功敗垂成呢?是否在用兵上有一些缺陷,使得司馬懿能夠逃出生天呢?如果我們看看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用兵部署,就會感到諸葛亮這次的部署的破綻就是,錯失重點,張口太大,用心不良。正是這些破綻,使得諸葛亮的計謀沒能成功。
首先,我們看看錯失重點的問題。諸葛亮設計火燒上方谷的時候,他最基本的重點是在司馬懿的身上。在整個曹魏軍中,唯一可以和諸葛亮抗衡的只有一個司馬懿。就是因為在司馬懿的堅忍之下,諸葛亮屢次挑戰都無功而返。如果再僵持下去,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已經無力支撐下去,終究無法完成北伐的大業。
因此,只要除掉了司馬懿,整個曹魏軍隊就失去了主心骨。在諸葛亮的面前,曹魏軍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根本沒有反抗的能力。所以,在火燒上方谷的計謀中,應該以消滅司馬懿為主要目標。但是,我們看諸葛亮的部署,就會發現諸葛亮并沒有將上方谷當作重點。諸葛亮在上方谷的軍隊極少,根本就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如果諸葛亮重視司馬懿,在上方谷地區留下一部分主力,那么即便是燒不死司馬懿,也不可能讓他輕易逃脫。
其次,造成上方谷兵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諸葛亮的口張得太大。諸葛亮在設計的時候,他已經把中計的司馬懿當作了死人,根本就沒有考慮到上方谷會發生意外情況。諸葛亮的目光已經越過了司馬懿的生死問題,看向了整個關中平原。
在諸葛亮的部署中,他將主力投入了攻打曹魏大營的戰斗。他認為,在他的嚴密部署下,司馬懿必死無疑。這樣,曹魏大營中軍中無主,群龍無首,正好利于諸葛亮蜀軍的進攻。事實上,也正如諸葛亮所料,他派出的軍隊占領了曹魏在渭水以南的軍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可是,由于司馬懿從上方谷逃脫,他收集了剩下的曹魏的軍隊,在渭水以北站住了腳跟。這樣,司馬懿依然阻擋住了諸葛亮北伐的道路,諸葛亮的計謀落了空。這是由于諸葛亮把口張得太大,想要一舉兩得,既殺死司馬懿,又擊破魏軍主力。結果到頭來,一樣也沒有能夠成功。
最后,讓司馬懿逃走的重要原因就是諸葛亮用心不良。在諸葛亮火燒上方谷的計謀中,明著要燒死的是司馬懿父子,暗中他還想燒死一個人,那就是魏延。在《三國演義》中,魏延是頭長反骨的人,諸葛亮是要用他的才干,才沒有殺他。在諸葛亮的手下,魏延開始還服服帖帖,可到了后期,魏延對諸葛亮的不滿已經越來越明顯。
在諸葛亮北伐中,正值用人之際,諸葛亮對魏延還是比較容忍的。可到了火燒上方谷的時候,諸葛亮一旦除掉了司馬懿,北伐成功就指日可待的。在這個時候,魏延就失去了利用價值。于是,諸葛亮決定在燒死司馬懿的時候,將魏延一起除去。
諸葛亮安排除掉魏延的人,就是馬岱。在布置上方谷的時候,諸葛亮讓馬岱造木柵、挖壕溝,堆積柴草,布設地雷。安排停當后,諸葛亮專門附耳給馬岱下令,將上方谷后面的那條小道塞斷,看見司馬懿入谷就舉火燒山。然后諸葛亮又派魏延去引司馬懿入谷,只給了他五百兵馬。
看到這里,不由得細思極恐。我們知道,葫蘆谷后面的那條小道只能走一人一騎,這條路就算不塞斷,由于一夫當關的地勢,司馬懿也不可能從這里逃走。何況還有魏延和他的五百兵馬在前面截路。那么,諸葛亮要馬岱堵塞這條小道,究竟是要斷誰的后路呢?估計誰都能夠看出來,就是魏延。
我們可以想到,當魏延退到塞斷的小路時,看著滿山的大火,心里是什么感覺。正是突然天降大雨,才救了司馬懿一命,也讓魏延逃了一命。也正是因為這樣,才讓司馬懿逃走了。這是因為,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在攻打上方谷的時候還留了一手,派張虎等人率領五千人馬在后接應。
相比一下,諸葛亮在上方谷只留下馬岱的五百人馬。這些人馬放火可以,可當大火被雨澆滅,面對幾十倍于己的敵人內外夾擊,就根本不是對手了。再加上馬岱也沒有魏延斬殺王雙那樣的武藝和勇氣,只得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逃走。
假如是魏延把守谷口,肯定會趁著曹魏軍中混亂一團,人人爭相逃命的機會,對司馬懿進行追殺??墒牵捎谥T葛亮要趁勢滅了魏延,使得魏延身陷上方谷不能發揮出來。這也是諸葛亮用心不良造成的后果。
結語:
諸葛亮的火燒上方谷的計謀雖然很出色,也幾乎將司馬懿父子燒死在上方谷??墒怯捎谕蝗惶旖当┯辏沟盟抉R懿逃出生天。這次計謀的失利,看似意外之失,實際上和諸葛亮的部署失當有關。
諸葛亮在布置火燒上方谷的時候,一廂情愿的認為,只要司馬懿中計進入上方谷,就肯定會被燒死在上方谷。于是,諸葛亮不但沒有安排萬一出現意外的方案,還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安排了不恰當的行動。諸葛亮安排了攻打曹魏大營,安排了火燒司馬懿和魏延,卻恰恰沒有在上方谷安排下足夠的兵力,來確保消滅司馬懿。
結果,在大火澆熄上方谷的大火時,魏延被阻隔在谷中,馬岱率領的五百兵馬根本不是上萬敵軍的對手。這樣,蜀軍只能眼睜睜的看著司馬懿逃走而無可奈何。如果諸葛亮能夠重視上方谷,預設有相應的方案,司馬懿是插翅難逃的。經此一戰,司馬懿再也不出戰,諸葛亮也沒有等到與他決戰的機會,最終病逝于五丈原的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