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年,司馬昭在掌握曹魏的政權(quán)后,因為對魏帝曹髦欺之過甚,引起了曹髦的反抗。在曹髦親自率領手下攻打司馬昭的時候,被司馬昭的手下所殺。為了平息物議,也為下一步禪位篡魏做準備,司馬昭發(fā)動了滅蜀之戰(zhàn)。
在司馬昭看來,滅蜀之戰(zhàn)是必然成功的。可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手下大部分對這個戰(zhàn)役都持反對態(tài)度。只有鐘會和司馬昭的看法一致,于是司馬昭任命鐘會作為伐蜀的主帥,指揮滅蜀之役。在鐘會和鄧艾的互相配合下,伐蜀之役最終獲得了勝利。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大戰(zhàn)勝利之后,一場血雨腥風的變亂才剛剛開始。
在這場戰(zhàn)役中,鄧艾趁姜維的蜀軍主力在劍閣被鐘會大軍牽制之機,偷渡陰平小道,直插蜀漢腹心。在綿竹之戰(zhàn)中,鄧艾打敗了諸葛瞻率領的蜀軍,直逼成都城下。走投無路的劉禪只得向鄧艾投降,蜀漢滅亡。
鄧艾在這場戰(zhàn)役中立下了奇功,可以說,如果沒有鄧艾兵走險境,就沒有滅蜀之戰(zhàn)的成功。而且在鄧艾占領成都的時候,鐘會的大軍還遠在劍閣,這使得鄧艾一時間成為了成都的實際統(tǒng)治者。在這種情況下,鄧艾也毫不顧忌,他依照漢朝時將軍鄧禹的故事,對投降的蜀漢政權(quán)進行了隨心所欲的處置。史書中記載:
輒依鄧禹故事,承制拜禪行驃騎將軍,太子奉車、諸王駙馬都尉。蜀群司各隨高下拜為王官,或領艾官屬。以師纂領益州刺史,隴西太守牽弘等領蜀中諸郡。使於綿竹筑臺以為京觀,用彰戰(zhàn)功。
這在鄧艾剛攻占成都的時候,由于鄧艾所率領的軍隊數(shù)量較少,作為穩(wěn)定局勢的權(quán)宜之計還說得過去??墒?,鄧艾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滅蜀的主將是鐘會,他只是伐蜀的一路軍隊的主帥。他在成都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超越了他的權(quán)限,司馬昭在沒有能力約束他的時候,暫時縱容他??墒?,當鐘會的大軍來到成都,司馬昭就對鄧艾的所作所為忍無可忍了。
司馬昭派監(jiān)軍衛(wèi)瓘去最后指示鄧艾,讓他在做事之前要先請示,然后再實施??墒沁@個指示遭到了鄧艾的拒絕。再加上鐘會等人的構(gòu)陷,于是司馬昭下令抓捕了鄧艾和他的兒子,用囚車送回。
鐘會構(gòu)陷鄧艾,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他的私心。鐘會此人的心思縝密,可是志向高遠。他積極贊同司馬昭的伐蜀戰(zhàn)役,主要是想建立不世之功,名垂青史??墒浅龊跛饬现獾氖牵頌榉ナ竦闹鲙?,率領十幾萬大軍,最后頭功卻被鄧艾奪取。
在整個伐蜀之役中,鐘會和鄧艾的行動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鄧艾雖然奇兵取勝,可是如果沒有鐘會牽制住了姜維的主力,鄧艾是不可能成功的??墒?,由于鄧艾的成功過于輝煌,他的光芒掩蓋了鐘會的貢獻,這當然引起了鐘會的嫉妒。因此,鐘會決心構(gòu)陷鄧艾。
鐘會利用鄧艾獲得勝利之后,忘乎所以的狀態(tài),故意加大司馬昭的疑忌之情。他利用自己的善于模仿他人字跡的特長,截留鄧艾向司馬昭寫的信件,并偽造了新的信件送給司馬昭。在這些信件中,鐘會故意加入狂妄的言辭,使得司馬昭不滿。同樣,鐘會又將司馬昭的回信銷毀,自己偽造司馬昭的回信。在鐘會的挑撥下,司馬昭與鐘會的關系勢同水火,最終導致了捉拿鄧艾的事件發(fā)生。這樣,蜀中的魏軍就全部歸鐘會指揮,鐘會成為曹魏在蜀中最大的實力派。
在鐘會和鄧艾的爭斗的背后,還有一個人在推波助瀾,這個人就是原來蜀軍的統(tǒng)帥姜維。姜維在蜀國滅亡后,并沒有放棄蜀漢復國的理想。他雖然投降了鐘會,但是心懷鬼胎,想要利用鐘會的勢力,挑撥曹魏將帥的矛盾,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姜維的計劃是先接近鐘會,在得到鐘會的信任后,再唆使鐘會反叛。在鐘會將曹魏在蜀中的勢力清除后,再消滅鐘會,重新恢復蜀漢政權(quán)。為了這個目的,姜維支持鐘會先消除鄧艾的威脅,兼并鄧艾的軍隊。再加上鄧艾的舉動引起了司馬昭和大家的猜忌,鐘會使用詭計誘使司馬昭抓捕了鄧艾。
但是,當鐘會到了要實施叛亂的時候,卻遭到了挫折。魏軍的將領并不贊同鐘會的建議,不表態(tài)參加鐘會的叛亂。鐘會在無奈之下,想要和姜維聯(lián)手,殺死這些將領??墒秋L聲走漏,這些將領先下手為強,帶領部下殺死了鐘會和姜維,并對蜀漢投降的這些人員進行了清洗。整個成都血雨腥風,死傷無數(shù),很多人都無辜喪生。
鄧艾的部下去攔截他的囚車,并放出了鄧艾父子,返回成都。可是為了免除后患的衛(wèi)瓘,派人在半路截殺了鄧艾父子。這樣,伐蜀的兩位統(tǒng)帥鐘會、鄧艾,再加上姜維都死于這場人為造成的災禍之中。
那么,在這場斗爭中,最終是誰笑到了最后呢?這個人就是遠在千里之外的司馬昭。首先他實現(xiàn)了自己滅蜀的計劃,為下一步統(tǒng)一天下做好了準備。同時還建立了不世之功,為下一步篡魏做好了準備。并且還借著這一次伐蜀的機會,將魏軍中對自己不忠的將領進行了最后的清除??梢哉f,在這場蜀中的變亂里,司馬昭一舉三得,成為最后的贏家。
其實在司馬昭發(fā)動這次滅蜀之戰(zhàn)時,就對鐘會和鄧艾的命運做了大致的安排。他們也對自己的命運有所預感。鄧艾夢見自己坐在山上,山上有水流出。他讓人解夢,說是夢的含義是去伐蜀能夠勝利,但是無法回來。而鐘會出兵的時候,司馬昭的手下就有人說鐘會此人難以信任,而且沒有家屬為質(zhì),不能派他出征。別人和司馬昭都明白的事情,鐘會豈能心中沒有計較。
在軍隊出發(fā)的時候,司馬昭手下的西曹屬邵悌不放心,私下問參相國軍事劉實,說“鐘會、鄧艾并用以伐蜀,其能平蜀乎?”劉實的回答是,“破蜀必矣,而皆恐不能還矣。”邵悌再追問劉實,劉實只是笑而不答。從這個歷史記載,我們就可以看到,司馬昭早已經(jīng)在伐蜀之前,就準備在成功后除掉鐘會和鄧艾了。
姜維想要借鐘會的手先除掉鄧艾,然后再除掉鐘會。而司馬昭則也是一樣,先借鐘會的手除掉鄧艾,再除掉鐘會。只是司馬昭的布置更為周密,順手連姜維也一起除掉了。在鐘會伐蜀的之前,邵悌向司馬昭討論鐘會的問題,司馬昭就對滅蜀后的情況做了預測,史書記載:
初,會之伐蜀也,西曹屬邵悌言于帝曰:“鐘會難信,不可令行。”帝笑曰:“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后,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卒如所量。
從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司馬昭對伐蜀的任何細節(jié)都做了周密的準備。蜀中的那場大變亂,表面上是鄧艾、鐘會和姜維的斗爭,而幕后的推手實際上是司馬昭。司馬昭要除掉鄧艾,并不只是鄧艾在滅蜀后舉動狂妄,超出權(quán)限,而是他根本不把司馬昭放在眼里。
在討論伐蜀的時候,鄧艾就和司馬昭發(fā)生嚴重沖突。以至于司馬昭不再理睬鄧艾,而是將自己的親信師篡派到鄧艾手下,并將司馬昭的意思傳達到鄧艾的面前。這一切舉動,讓鄧艾感到了司馬昭的殺機,不得不同意滅蜀的行動,這也是鄧艾做惡夢的原因。在滅蜀之后,鄧艾的舉動也有自保的成分,不過在司馬昭的一紙詔令下,他的部下紛紛離去,鄧艾也只得束手就擒。這說明司馬昭早已做出了除掉鄧艾的安排。
至于說鐘會,司馬昭的意思在和邵悌的對話中就已經(jīng)表達得很清楚了。如果鐘會沒有反意就放他一馬,如果鐘會懷有異心就立刻除掉。在鐘會的反叛舉動出現(xiàn)后,司馬昭就親自率領人馬到長安,逼迫鐘會緊急動手??墒侨缢抉R昭所料,鐘會的手下不附和造反,蜀軍也無意參與,鐘會很快就被部下所殺。至此,司馬昭完成了一舉三得的計劃。
結(jié)語:
在滅蜀之戰(zhàn)中,鐘會和鄧艾密切配合。鐘會以主力為正兵,牽制姜維的蜀軍主力。鄧艾率領部下為奇兵,偷渡陰平小道,襲取成都,終于滅亡了蜀漢。但是,在滅蜀之后,先是鐘會構(gòu)陷鄧艾,抓捕了鄧艾,并兼并了他的軍隊。隨后,鐘會又受姜維鼓動,想要起兵造反,不料被部下所殺,姜維也死于非命。
這一系列的變亂,從表面看來,是鄧艾、鐘會和姜維引起的??墒?,從歷史上的記載看,這些變亂的始作俑者其實是司馬昭。司馬昭先是利用鄧艾、鐘會滅蜀,然后讓兩人爭功,將他們一舉消滅。這樣,司馬昭有了篡位的聲望,消除了內(nèi)部的反叛勢力,又因為滅蜀造成了下一步滅吳,統(tǒng)一天下的形勢,可謂一舉三得。由于老謀深算,司馬昭也成為了所有人中,笑到最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