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人生 詩意生活
第227期
木蘭文學官方微信平臺
輕松關注 與眾不同
1961年,中共領袖毛澤東主席看到了一位女民兵參加訓練時拍下的一張扶著槍的照片,于是產生詩興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用來贊美新中國女民兵英姿颯爽的豪邁形象。這首詩寫道:
颯爽英姿五尺槍,
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
不愛紅裝愛武裝。
好一個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是啊,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許許多多為國殺敵,保家衛國的奇女子,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他們和男子一樣馳騁疆場,為國灑熱血,拋頭顱,堪為女中豪杰。其中著名的有商王武丁的王后婦好,為商朝打下大片江山,宋朝大將韓世忠的妻子梁紅玉擂鼓黃天蕩,還有明朝著名女將軍秦良玉南征北戰,民間戲劇傳說的佘賽花,穆桂英,樊梨花,他們都是家喻戶曉的女英雄。但是以忠孝俱稱,死后被民間建廟祭祀,享受香火供奉的,那就要數孝烈將軍花木蘭了。
花木蘭在今天的中國也可以說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傳奇人物,京劇大師梅蘭芳的《木蘭從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激起國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堅強意志。而豫劇大師常香玉《花木蘭》更是唱遍大江南北,長河上下,為志愿軍將士帶來保家衛國的精神給養。而最近美國迪斯尼公司創作動畫片《花木蘭》,更是把花木蘭這一形象推向全世界,在廣大青少年中產生極大影響。而以上作品都取材于北朝詩歌《木蘭辭》。《木蘭辭》以浪漫抒情的華章,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子代父從軍的傳奇,塑造了一個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個不朽的文學經典。 現在很多人提起《木蘭辭》這首古詩帶來都是耳熟能詳,張口就能背誦幾句。
在很多人眼里,花木蘭就是一個虛構的戲劇傳奇人物,是一個在中國歷史并不存在的虛構人物。實際上這個觀點是大錯特錯的,花木蘭作為一位歷史人物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給人們有這種印象,那就是在以往的歷史典籍里并沒有詳細的有關花木蘭傳記的記載。但是,這并不是說沒有歷史記載。最早的記載是南朝晉宋時期著名天文學家何承天,他在其著作《說苑》記載道:“木蘭,木姓,任城人,端木家族之后裔”,孔子弟子端木賜是其先人。而著名詩歌《木蘭辭》,據說最早著錄于陳釋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而唐人李亢在其著作《獨異志》里也有關于花木蘭的記載,在這本書的《序》中寫道:“古有木蘭者,代其父征,身備戎裝月十三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兒。”唐朝大詩人杜牧專門寫了有關木蘭的詩——《題木蘭廟》,其詩云:“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浮云堆上祝明妃。”明代 萬歷《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后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入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今商丘營郭鎮有廟存,蓋其故家云。”
清代 光緒《亳州志》卷一 輿地志記述說:“元候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記,將軍名木蘭,亳之譙人。睢陽境東南距八十里,曰營郭,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接 營郭今為營郭集,在商丘東南七十里。候有造以為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孝烈譙人。而故居在此,可見營郭之地今屬商丘,昔皆屬于譙境。”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以后木蘭的藝術形象多次出現在戲劇小說文學作品當中。這以上材料充分說明木蘭是北朝時期的歷史人物是真實存在的,其事跡被后人歷代稱頌也是客觀的事實。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而歷史上對花木蘭比較詳細的記載,最早的應該就是元代侯有造撰寫的《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該碑現存于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木蘭祠,立于該祠大門內東側,高3.6米,寬l米,1982年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十七層封檐,前后園門,古樸典雅。碑首前后皆為深浮雕的二龍云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夸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云,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
其主要內容都是考查辯正木蘭的時代、家鄉、事跡及木蘭祠、木蘭像等。其碑文記載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可以說這篇文章完整敘述了木蘭一生,木蘭代父從軍,馳騁沙場,立下了赫赫功勛,功成名就以后,不貪圖榮華富貴,而策馬返回家鄉,面對皇帝強勢迎娶,她誓死不從,反映木蘭性格中有一種不畏強權的剛烈之氣,無怪乎,明朝著名畫家鄒之麟在其著作《女俠傳》評論木蘭說:“君子曰:若木蘭壯而廉矣,使載之《列女傳》,緹縈曹娥將遜之,蔡姬當低頭愧汗,不敢比肩矣” 木蘭身為女流毅然替父從軍可謂之大孝。木蘭,保家衛國十年未歸,可謂之大忠,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謂之大勇,作為女兒身十幾年不暴露身份,可謂之大智。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氣概,以及充滿傳奇色彩的經歷,成就了花木蘭的英雄傳奇。后人也亦極高的評價。
侯有造在其文稱贊木蘭道:歷代女子,凡立名節與天地間,名不死者,天地間世超異之才,必無此出類拔萃操烈,無此出類拔萃操烈,必不能建不世出戰敵之功,而饗廟食無窮者也……夫孝烈生長閨閫,當隋末雜霸兵爭之世,微將軍處心,山岳不拔,金石不易,曷以建亙古未聞之功,天地始終之烈也。今幾千載凜凜如生……豈啻建功立節,超越古今烈女之右。
元朝河南名士達世安在《漢孝烈將軍記》評價木蘭說:“千載之上不能啟其端,千載之下不能方其武,彼三代諸烈不足儔”明朝大儒呂坤也稱贊木蘭“清白之操,可以冰玉”。清乾隆皇帝也有關于木蘭的遺墨:“克敵垂成不受勛,飄然巾幗是將軍。一般過客留吟句,絕勝江南蘇小墳。”
清朝史學家田瑗在《木蘭將軍論》里高度評價木蘭道:“女子而有大丈夫之氣概也不可勝數,而活著能為人稱頌,死后有人建廟勒碑,流芳百世,木蘭不愧為首屈一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領袖也曾手寫木蘭辭,表達了一代領袖對木蘭事跡和木蘭精神的推崇與敬仰。而政協副主席錢偉長題寫的木蘭祠的門匾至今還懸掛在虞城縣營郭鎮木蘭祠之上。這是歷史對木蘭高度評價,這也是后人對木蘭高度敬仰,這更是對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的認可。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必定作為我們傳統文化精華寶藏,被我們時代相傳。
歷史是久遠的,它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真實記錄,文化是厚重的,它是一個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延續。木蘭因歷史的破朔迷離,資料匱乏,并沒有沒有正史的記載,其生平也相應缺乏詳細的記載,以至于木蘭的生活年代,姓氏,家鄉故里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其生活年代有漢朝說,唐朝說,隋朝說,北周說,其姓氏有花姓說,魏姓說,趙姓說,朱姓說,其故里有虞城說,亳州說,黃陂說,延安說。各種爭論,不一而足。可是根據《木蘭辭》敘述的歷史背景,歷史材料研究的反復論證,以及出土史料實物證明,大多數研究專家認為,木蘭姓魏,生活在北朝后期,木蘭的故里就是現在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周莊村。2007年3月26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組成的木蘭故里專家考察驗收組到虞城縣考察、論證后,一致同意授予虞城縣為“中國木蘭之鄉”。2007年11月11日,虞城縣“木蘭傳說”被文化部正式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說關于木蘭各種的爭議有了一個比較確定的結論。
對于木蘭的一些問題有爭議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在木蘭身上呈現出來的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一點應該是高度的共識。木蘭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奇葩,是特殊的文化符號。木蘭有容納四海的胸懷,有替父從軍的大孝,在她身上表現出了中華民族傳統的‘仁、義、禮、智、信’美德。木蘭身上體現出大忠,大孝,大智,大勇以及濃厚的家國情懷應該是我們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精華,木蘭身上的談泊名利,不畏強權的品質,更是我們應該繼承的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品格。這不僅讓我想到今天的現實,某大國依仗自己的霸權,企圖用強勢打壓的流氓手段欺凌中國,妄圖想讓中國屈服于他們強權淫威之下,從這一點來說,木蘭文化和木蘭精神更具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應該像木蘭一樣不畏強權,勇于抗爭,決不屈服。
————你看這話講的,多么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氣貫長虹,這才是中華民族大無畏英雄氣概的體現,這也是木蘭精神在今天真正意義。
寫到此時,我耳邊仿佛響起豫劇大師常香玉演唱的《花木蘭》片段: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誰說女子享清閑
男子打仗在邊關
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
夜晚來紡棉
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
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
恁要不相信啊
請往那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
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褳啊……
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
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
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這個唱段,其唱腔高亢優美,氣勢激昂,鏗鏘有力,把花木蘭巾幗英雄的豪邁氣勢表現淋漓盡致。我們仿佛看到英姿颯爽,威武凜凜的女英雄就站在我們面前。
巾幗何需讓須眉,
英雄未必是男兒,
女子也有英豪色,
名滿青史天下知。
【組稿 張福娟 責編 范文學】
作者簡介
劉金芳,筆名我思吾心,河南商丘睢陽區人,酷愛讀書,尤愛文史,喜歡喜歡騎行,寫作,信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
我們的團隊
顧問:宋立民 郭義方
社長:高青坡
主編:許銘君
副主編:杜素煥 夢陽 張峰 汪葆夫
執行主編:王一明 劉明江
范文學 高蓮花
專欄編輯:王金榮
編輯:靳翠菊 梁曉娜
李鳳云 張福娟 宋宇
技術總監:惠忠鋒
合作伙伴:中國人壽虞城縣支公司
虞城木蘭 天下文學
一、本平臺由中共虞城縣委宣傳部、虞城縣文學藝術聯合會主管,由虞城縣作家協會、《木蘭文學》雜志編輯部主辦,致力創建優雅的公益文化陣地,努力保持個性存在。
二、本平臺開通原創保護,所有來稿均須原創作品(特邀除外),請勿一稿多投。15日內未在平臺發布者方可轉投他處。
三、本平臺面向全國作者征稿,歡迎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小說、散文、劇本、小品,現代詩及古詩、文學評論,繪畫及攝影配詩文等均可。
四、來稿時請附作者個人簡歷(150字以內)及近照一張。
五、本平臺上發布的稿件,將擇優推薦發表在《作家周刊》《語文導報》《京九文學》《木蘭文學》等報刊。
六、本平臺最大化保障作者權益,所有文章打賞所得,全部返還作者。作者需主動加編輯微信(hnycxmj),以便聯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