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春節檔和以往的春節檔不太一樣,而《流浪地球》就是這個變量。
作為中國難得的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甚至由此衍生出了網絡的全民運動——自發為韓朵朵寫臺詞、給《流浪地球》剪MV、設計海報?!读骼说厍颉烦蔀榱撕兔總€“小破球人”息息相關的影視作品。在2019之前,這樣的網友自發行為大多時候是流量明星的專利,這次的《流浪地球》已經成為了替影視作品逆襲的“流量地球”。
盡管作為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生兒《流浪地球》并非盡善盡美,但其構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龐大世界觀和“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浪漫情懷已經打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不僅是中國觀眾,國外的觀眾甚至將其與《星際穿越》、《地心引力》等科幻電影對比。
但同時,關于《流浪地球》的爭議也從未停止。
自此,《流浪地球》已經超越了影視作品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昨天下午,《流浪地球》的觀摩研討會在中影股份公司舉行,就《流浪地球》影片本身及其產生的影響進行探討和分析。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喇培康坦言預測到了《流浪地球》的成功,但能成為現象級的電影也使他感到意外和驚喜。我們也通過喇培康的發言了解到,中影股份在2012年就把劉慈欣的《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買到手,那個時候中影股份開始布局科幻電影拍攝以及制作,中影當時的策劃部,立即就對這三本小說改編為電影進行規劃策劃,對科幻題材影片的拍攝進行分析和研判,包括對影片的風格樣式、投資規模、組建什么樣的主創團隊,跟什么樣的公司進行合作,科幻電影是什么市場前景等等各種情況進行反復研究,2014年初中影股份正式決定啟動《流浪地球》這樣一個影片拍攝計劃。六年之久,才創造了這樣的《流浪地球》。
喇培康表示中影要特別感謝三個男人:第一個男人就是劉慈欣,沒有這本小說就沒有這個項目,就沒有這部電影,就不會有今天的成功,第二我們要感謝郭帆,這位年輕導演才華橫溢,想象力非常豐富,關鍵他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住連續四年的清苦,不急功近利,持之以恒創作態度是我們當今社會非常缺乏的。第三位男人我們要感謝吳京,他以自己巨大的影響力、出色的演技為影片成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歌
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宋歌也分享了北京文化從《戰狼》、《我不是藥神》到《無名之輩》總結的規律:
首先,中國電影的題材和類型其實有很大的拍攝空間,題材和類型可以進行很多方面的創新,我們就是要在這些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突破,進行類型的創新。
第二,整個電影價值觀一定是要求是主流價值觀,宣揚讓整個社會讓民眾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用觀眾喜歡的電影語言,用最先進的電影技術,來拍攝、制作電影。最后配合我們整個宣發方的力量才能一起推動電影走向成功。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表示:第一次看完《流浪地球》的直觀感受就是“太震撼了”。黃會林認為《流浪地球》可以取得這么好的票房成績的原因是它他體現了中國人對土地的情義,既有家園的情結,又透視出家國的情懷的人文追求。而影片的沖擊力則來自于它的情感內核,從老爺到父親,到兒子,這樣三代人是帶著非常獨特而濃厚的中國人特有的一種情感追求,情感蘊結,情感表達。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部長高曉虹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部長高曉虹和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都觀察到了90后、00后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年輕的觀眾對《流浪地球》的反應更為強烈,他們當中不乏劉慈欣的粉絲,對于科幻電影的興趣要更大。從00后的角度評價,他們當中的一部分人覺得劉慈欣在某種意義上真的是以一己之力提升了中國科幻文學現代化水平。
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
饒曙光同時也反思了中國科幻文學的過程,他認為《流浪地球》是中國電影升級換代,是中國電影從大國走向強國的一個標志性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這部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的意義,對于中國科幻電影的意義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強烈的顯示出來。還有很多課題,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挖掘,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幻電影的提升。饒曙光稱,他也看到了美國好萊塢、韓國的報道,從他們酸酸的心態可以感受到的中國電影,跟中華民族精神一樣,是一個國家文明復興的一個縮影,一個精神的縮影。
著名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
著名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中國電影家協會分會黨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中宣部電影頻道節目中心副主任陸紅實,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文化研究室副主任左衡、網絡影視評論專家司馬平邦等多位電影學者、教授都對《流浪地球》所體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觀表示了認可和欣賞,也提出了中國電影需要進一步的創新,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是一個巨大的命題,在這個命題下如何持續創造是關鍵性的問題。從《流浪地球》我們也能看到新導演和新觀念的演進。而《流浪地球》的出現和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是離不開的,可以說這是科幻電影發展的現實基礎。
在會上,各位學者也就“科幻片、災難片能不能成為春節檔的合家歡電影”展開了討論,“合家歡”又該如何定義?《流浪地球》的出現無疑是最好的答案。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
中國科技館在1月27日舉辦了一個電影的展映,《流浪地球》是中國科技館第一部收藏電影。中國科協黨組成員、中國科技館館長殷皓作為科技代表也參加了這次研討會。殷皓在會上對在座的電影人發出了誠摯的邀請:2000年中國科技館有11座,2018年底有200多個科技館,每一個科技館至少有一個電影院,大館有四個電影院,對電影是非常有需求的。我想接下來我們也加強合作,我希望電影,特別是科技類的電影和科幻類的電影可以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科技館。
四味毒叔的兩位毒叔譚飛和汪海林也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譚飛
在觀影前譚飛一直認為“中國拍不出特別牛的硬科幻”,在會上譚飛表示了歉意,并稱這個電影打破了次元壁,這是他看到最成功的一點。老年人、中年人都愛看是一個電影真正所謂合家歡最重要的指標。
譚飛同時也談到電影思維上的突破:原來沒有想到北京上海我們都可以破壞,我還在想是不是弄成濱海市等等,這是特別開放的心態,展現我們一個大國的自信感,讓觀眾特別有代入感。這種突破表面上小,但是可以給觀眾帶來非常真實的快樂,真實感官上的愉悅。
汪海林
毒叔汪海林坦言看完《流浪地球》之后興奮到好幾天睡不著覺,盡管這部電影有一些瑕疵,但這種心潮澎湃的感覺并不會因此減少,這是因為中國電影艱難的歷程,跟整個《流浪地球》這種史詩性的苦難歷程有某種暗合。我們電影人看完這部電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愿望就是我們要跟好萊塢抗衡,這一刻到來了,這是一個歷史的時刻,所以我們的驕傲之情就是我們所有中國電影人的驕傲之情,那就是這個時刻到來了。
汪海林還談到了創作者的影視意識應當與大國風范相匹配:之前我們是很擔憂我們的影視行業發展,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老拍宮斗、偶像劇,我們是一個大陸國家,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是有核武器的有核國家,我們跟那些半島小地方不一樣。我們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我們有核武器,常任理事國,你寫過個宮斗來面對這個世界的危機,那外部的世界甚至宇宙的世界,你該怎么樣面對?所以靠那些作品根本就不行。我們可以看到美國俄羅斯很少拍偶像劇,每天都是要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這是我們文藝創作者的一個責任,不要再讓偶像劇在一個中心舞臺上了。所以《流浪地球》是特別重要的一個作品,它的重要還在于我們找到了中國的表達。
《流浪地球》觀摩研討會雖然結束了,但關于《流浪地球》的討論并不會因此停歇。這部電影帶給中國電影人的驕傲和帶給中國觀眾的心潮澎湃是一樣的:我們終于有了一部這樣的電影。
在《流浪地球》上映之前,四味毒叔曾發表過一篇對于《流浪地球》展望的影評(《無論《流浪地球》把中國科幻電影導向何處,我選擇希望》),我們在那篇文章中寫到:
作為《三體》的繼任者、首部大制作的中國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承載著巨大的期望:一旦開了個好頭,或許意味著中國科幻電影工業已經正式走上正軌;但一旦暴死,其期望的反噬或許會如雅達利的《E.T》一樣,對整個行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不過,正如影片中所說的那樣,我相信,“無論《流浪地球》把中國科幻電影導向何處,我選擇希望?!?/span>
如今看來,我們的希望,成真了。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