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開始,我想先向大家介紹一位著名藝人。他熱愛并擅長唱、跳、Rap和籃球,并因此廣為人知。在出道之初,他被指責為離經叛道,他的粉絲也被指責為瘋狂、癡迷、玩物喪志。他的形象被一遍一遍的惡搞,但他從未理會那些謠言與中傷。現在,他是以壓倒性優勢登頂微博超話榜的頂級流量。他就是——
——不,不是蔡徐坤。
——他是周杰倫。
這本是我隨手寫的一個段子,當時只圖一樂,但是寫完之后,我卻有了一種微妙的思考。段子固然是在搞笑,但里面提到的經歷卻不是作偽。
那么,周杰倫和蔡徐坤真的僅僅只有表象相近嗎?還是本質上亦有共通之處呢?
換一個問法:當下近乎被全網嘲諷的商業偶像,真的有原罪嗎?
讓我們先把目光看向三十年前。
1989年,臺灣偶像團體“小虎隊”爆紅。
在場場爆滿的演唱會之外,一些的粉絲們開始“調查”、“搜羅”成員們的個人生活——一開始是“最喜歡的食物”、“最喜歡的顏色”等等小小的生活偏好(類似問題后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成為偶像的自我介紹模板,還有小學生同學錄的標準問題),個別狂熱的粉絲甚至追著團體的每一場演唱會,甚至是私人行程。這些人,被稱為“追星族”。
隨后,伴隨香港四大天王的崛起,追星族迎來了飛快的壯大,另一場群體的分裂也在悄悄醞釀。早期的著名藝人,往往被籠統稱之為“明星”,他們多為歌手或演員,偶爾也會“唱而優則演”、“演而優則唱”;早期的明星粉絲們,也多為歌迷或影迷。
但是,明星這個概念太過寬泛了。唐國強是明星,黎明也是明星;李雙江是明星,張學友同樣是明星;但你很難說他們是一類人。
所以,因作品而喜愛一位明星的歌迷、影迷,與更關注明星個人的“追星族”,自然而然的分裂開了。他們所喜愛的兩類明星,也自然而然的,被分為了“實力派”與“偶像派”。
這就是當下商業偶像的源流之一。
時間來到了新千年。
隨著經濟周期上行,高度的繁榮的市場帶來了高度發展的娛樂業。嚴肅歌唱家與演員從來都是小眾,而騰格爾、童安格等等“實力派”流行歌手也逐漸退居二線,改革開放成果的第一代享受者們,偏好更加輕快的“偶像派”明星。
受到傳播媒介的影響,彼時最火的明星,仍然以周杰倫、蔡依林等流行歌手為主。但與前輩“小虎隊”、“四大天王”等等不同,這一代明星的粉絲們,終于有了收看港澳臺八卦綜藝節目的能力。隨著信息的涌入,衡量偶像本人與其作品粉絲力的天秤,正在悄悄傾斜。
偶像本人粉絲力的上升,帶來的是周邊產業的壯大。粉絲們購買的不再僅僅是唱片,而是筆、本子、海報、貼紙……用現在的話說,這就叫“粉絲經濟”——不過當時還是野生的。
而與此同時,追星族們迎來了第一波詰難,它們往往來自父母或老師:“你聽的什么歌啊,嘰里咕嚕話都講不清楚的,不正經!還貼的到處都是!多把精力花在學習上!”
但下一瞬間,講話者或許會不自覺的哼起《忘情水》的旋律。
同樣的瞬間發生了千千萬萬遍,成了后浪推前浪的洪流,成了明星與粉絲的迭代。
2005年在娛樂圈是一個值得被大書特書的年份。
這一年,第二屆超級女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偶像的力量,橫掃電視、廣播、報紙、短信與小道消息,壟斷了全社會的目光。
“全民海選”與“一人一票”的賽制,讓人們震驚的發現,自己從未如此近距離的貼近“明星”的誕生。所有人都瘋狂了,他們對自己喜愛的選手帶上了期待,進而注入了感情。他們開始投票、拉票甚至有組織的進行應援。當下飯圈的種種日常,彼時已現端倪。
李宇春、周筆暢、張靚穎、尚雯婕、譚維維、郁可唯……那幾屆超級女聲,帶來了無數響亮的名字,也帶來了瘋狂的造星運動。
選秀節目和選秀明星如大批量產生,但卻無一達到了超級女聲的高度,更不用說此前已經出道的大明星了。其中固然有透支觀眾注意力導致的審美疲勞,但浮躁的制作帶來的水平下滑才是問題本質。
甚至出現了一些職業選秀選手,一個秀不紅,就去另一個,萬一紅了呢?(說你呢李易峰)而片方也并不在意:反正市場大,賺一點是一點。
嗅覺敏感的資本已經意識到,造星時代,該揭幕了。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敏感的資本并不只是大陸才有。
在大陸的造星運動野蠻生長的同時,韓國的商業偶像產業已經極其成熟,蓄勢待發。
東方神起是第一波,隨后是Super Junior,緊接著,防彈少年團、EXO、Big Bang……接踵而至,攻城拔寨,所向披靡。其中,EXO的歸國四子張藝興、黃子韜、和鹿晗至今仍然是活躍在一線的頂流,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寫了大陸娛樂圈的格局。
但是,真正改寫大陸娛樂圈格局的并不是他們,而是他們背后的SM公司,以及SM和YG、JYP三大經紀公司共同創造與主導的韓國模式。
如果用工業視角來看造星,大陸的選秀節目剛剛到達流水線階段,而韓國的商業偶像經紀公司早已經實現了標準化生產。韓國模式對大陸造星工業的沖擊,是字面意義上的“降維打擊”;但也讓大陸找到了造星的捷徑。
從此,商業偶像開始變得千篇一律。他們認真、努力、敬業、吃了很多苦,這都是事實;但是能不能擺脫工業流程加諸身上的匠氣,沒人知道。
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能為經紀公司賺錢了。
工業化并非沒有代價。
按照“成熟”的商業偶像運作邏輯,分析師們會將目標人群細分再細分,每個團體——哦不,“產品”,只要賺到目標人群的錢就好了。至于路人緣?對不起不Care。這導致了飯圈和路人的割裂,并且進一步的,形成了每個群體內向性的飯圈文化。此時,不明所以的路人,同樣會因為飯圈的某些迷惑行為而產生一定的反感。矛盾在此激化。
去年的《創造101》非常火,火的原因是因為“出圈”(影響力擴散到飯圈外),出圈是因為飯圈和路人的矛盾。
先火起來的是王菊,王菊因為和“少女偶像”格格不入的形象,與“真實”、“獨立”的人設引起了路人的狂歡——這是對飯圈投票等等活動的反擊,是“破”。
而在發現王菊的“真實”——真實的油膩之后,路人迅速拋棄了王菊,轉而投向更加草根與真性情(并且有點點好看)的楊超越——這是對整個造星工業的反擊,是“立”。
看似無懈可擊的商業偶像模式露出了它的阿克琉斯之踵。
現在說回蔡徐坤吧。
因為《偶像練習生》而大火的蔡徐坤是一名標準的商業偶像,而且是相當杰出的。但是他的誕生,卻正好遇到了流量經濟幻滅、偶像被解構的時代。
蔡徐坤惹眼的造型和舞步,以及目標粉絲群體的狂熱,再加上來自不知何方的一點點的推波助瀾——BooM!瞬間爆炸。
他先是擔任NBA新春大使(非形象大使),被全網最看不慣商業偶像群體的JRs噴出圈;繼而粉絲被全網最愛惹事兒的狗粉絲們釣魚(好不容易釣上的魚,換你會放手嗎)成功,引發群嘲和狗粉絲習慣性的帶節奏;又因為某個狗粉絲的內涵反串黑,挑動起了和周杰倫的超話大戰——在目前的網絡環境,這基本上站在了所有“喜歡周杰倫”的人對立面,即便不是全網黑,也相去不遠了。
但,這是合理的嗎?
恐怕未必見得。
蔡徐坤背后的經紀公司做了很多所謂“運營”,但這并非蔡徐坤本人所能左右的。而蔡徐坤則忠實并優秀的完成了一名優質商業偶像應該做的事:好好練舞,舞臺表現力是在線的;維護形象,目前基本沒有關于他個人的負面事件,對于熱點事件,也基本做冷處理,避免進一步激化矛盾;回饋粉絲,至少從蔡徐坤的粉絲圈里看,他對于自己的粉絲是很上心的。
而蔡徐坤的許多粉絲,固然低齡化,固然有種種過激的行為,但是去到他們中間看一看,會發現他們雖然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但是仍然在努力自凈,努力維護自己熱愛的東西,認同愛與美。他們至少在大體上是積極和善良的。
除了音樂缺少靈氣,蔡徐坤幾乎沒有什么黑點。針對他和他粉絲的某些惡意,無論如何也不能說是合理的,甚至可以說是越界的。
現在,讓我們回答文章開頭的問題吧。
偶像的質量在退步,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時間往往會帶來奇跡,如果蔡徐坤這樣的商業偶像繼續走向去,磨練下去,說不準哪一天就會福至心靈,破繭成蝶。任何一個未來的優秀藝人,都值得被期待與鼓勵。
而對偶像和粉絲們的偏見,卻從未變過。每個時代,都會有新的偶像;而他們不管才華橫溢還是被人工制造,卻總因為偶像必然的出挑,而和時代格格不入。偏見是不對的,而偶像卻必須包容。這是偶像的宿命,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當然,并非所有的批判都來自于偏見。“偶像”在成熟的市場中,與演員、歌手一樣,有自己的職能——滿足粉絲的憧憬。所以,偶像立人設無可厚非,唱歌、拍戲也無傷大雅,但最根本的一點就是——粉絲才是衣食父母。粉絲的支持是一種愛,而不是可以割完一茬兒再長一茬的韭菜。
所以,在偶像成熟的日韓,縱然商業化,但是能力不達標絕不讓出道,戲拍不好絕不能接戲,更不至于瘋狂炒作跨界撈錢了。至于丑聞?那是要直接謝罪解約隱退的。
畢竟,再怎么商業,商業的底線也還是規矩。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臺。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制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