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輪值毒叔 ■
■諸葛奇譚·譚飛■
完整內容請點擊視頻觀看
諸葛一生推,我就是譚飛。
今天想說一說在影視作品中使用方言的問題。
我想先舉動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為例,《哪吒》里面有一個主要人物叫太乙真人,他就用了四川普通話念白。
關于《哪吒》還有一個笑話,就是“哪吒”在很多方言里面不知道怎么讀,比如說四川話,“哪吒”讀的是“拿抓”,而且四川境內就有七八種讀“哪吒”的方式。
那么影視作品中出現方言創作熱,確實能夠使影視作品更有特色,還推動了方言的傳播,提升了中華民族區域文化的影響力。
其實方言電影并非新生事物。原來表現領袖人物,像毛主席、周總理,都用了方言;90年代賀歲片中也多采用北京方言;中國臺灣的偶像劇雖然是普通話,卻讓臺灣腔成為流行;以《鄉村愛情》等農村題材為主的一些電視劇,又讓東北方言成為流傳盛廣的方言。
方言的運用對于影視作品和這個行業意味著什么?
首先,方言一出,立即增強了角色的立體感!在27年前,張藝謀拍過一部片子叫《秋菊打官司》,鞏俐主演的。鞏俐去當地體驗生活,學了一口地道的陜西方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言還能讓作品的地域性更加明顯,達到真實效果。比如說我們看到《白鹿原》里面也是陜西話,你就覺得非常有地域性。
同時方言還具有感染力和親和力,營造了生活氣息,更有江湖味,喜劇效果更顯著,容易引起觀眾共鳴。我們想想《武林外傳》里面那幾個主要人物的各種方言,你就覺得他們一張嘴那就是幽默感,那就是搞笑。
無論是方言本身自有的幽默特質,還是通過方言塑造的人物與影片中的情節相作用而營造的喜劇效果,都是現在電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我們再來回憶一下《鄉村愛情》的播出,全劇使用東北方言,首先就為全國觀眾普及了東北方言的幽默感。方言引發的關注和模仿也可以幫助這個電視劇大規模的傳播。
除此之外,方言作為一個影視符號,是創作者對鄉愁,對家鄉情懷、家鄉特質的訴說和表達。比如說賈樟柯的《小武》和《三峽好人》里面都大量使用了方言。再加上影視川軍,因為四川話是非常有特色的,我們看到比如說《十八洞村》,用四川話就很不一樣。再講講《哪吒》,從導演餃子到制作配音特效等等,主創團隊不少都來自四川成都,或者扎根在四川。導演餃子就曾對記者說,成都是一個適合創作的地方,這里豐富的文化底蘊極具特色,給了他許多的創作靈感。所以很多人還說太乙真人有點像我,其實不是像我,他是捏合了所有四川人的特質,就跟當年魯迅創作阿Q是一個道理。
那么還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么熱門影視劇都愛說四川話”?
我想給大家揭一下秘。
因為四川方言的詼諧幽默、感性直白、罵中含情,俗中見雅是一種財富,特別是這種詼諧幽默的特質,在影視劇中常常能被發揮的淋漓盡致。
四川話為什么那么好笑,有網友總結了三大法寶。
第一,不論什么詞,四川人都能用“疊詞加兒化音”給它叫出一個軟萌可愛的名字來。比如草不叫草,要叫“草草”,魚不叫魚,叫“魚擺擺”。
第二,四川話喜歡拖長音,外加語氣詞,好像每句話都在撒嬌。
第三,聰明可愛的四川人,還創造出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形容詞,比如說形容雞腳軟蠕,他們要說“爬溜溜的”。
但是雖然影視劇中使用方言的好處肉眼可見,但是還是想提醒影視創作者,切忌跟風。
我作為一個四川人,經常看到有些影視劇中方言出現一些謬誤。比如說最近剛剛熱映的《我和我的祖國》,我覺得里面的兩處口音是值得商榷的。在葛優主演的《你好,北京》里面,來自地震災區——汶川的小男孩卻一口重慶話,我認為這是不太準確的。因為汶川偏川西口音,跟成都發音比較像,而重慶和成都發音其實差別是蠻大的。
再舉一個例子,《白晝流星》里面那小哥倆,劉昊然和陳飛宇他們一口陜甘寧口音,但他們又是內蒙古四子王旗,應該是近蒙方言區,偏大同口音。
所以我看到很多成都人和大同人的留言,他們聽后都覺得這兩處說得不太對,值得商榷。
所以主創確實要注意方言的細節。不是說四川話都是一個口音,有些方言就算在一個省內差別也很大。比如說四川省內就能分好幾個方言區域,有成渝片、有黔中片,還有仁富片。
非方言地區的觀眾可能聽不出來,但是當地人的耳朵可沒那么好嘲弄。所以,影視創作者在選擇方言的時候,既要敢于使用,同時又要小心謹慎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