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已讀不回”我大概失去了一些生命歷程中可有可無的人。
比如大半夜地忽然問我“在嗎?”的一位仁兄,他幾乎可以在任何夜晚無視我的家庭生活給我打一段保底一個半小時的電話,所言都是云里霧里的事情,一開始我以為肯定有很重要的合作要跟我講,結果東拉西扯了兩次后我斷定一件事:
這貨可能生活極度枯燥,只是想找人聊聊天以避免覺得自己到了“無人問津的年紀”。
于是當他再問我“在嗎?”的時候我打算裝死,結果后來真的有事找他時發現他把我拉黑了。
這讓我覺得既不可理喻又頗感欣慰——
成年人的世界里本就不該有多余的存在。
所以現在有人加我微信時我不再像以前那么自然而然,心里多少還要糾結一下:
一、這人與我到底有無交集?
二、我已過了需要“氣氛組”圍觀自己生活的年紀。
三、算了,給個面子吧。
我想人到了某個階段后,其實對于“生活”會有不同的感悟,如保全自己,如只顧自己,如看重自己,如尊重他人,如……
已讀不回。
1
關于“已讀不回”的笑話有很多,大多數都屬于那些經常習慣性已讀不回的人自我調侃,他們說“我可能當時是用意念回復的”,這應該是自我開脫為雙方找臺階下的托詞,真實情況往往是對方大概說的是廢話,或者對方讓自己感到很無趣不知該如何回復,又或者干脆失去了和對方溝通的欲望。
但凡是個利益相關或情感連接緊密的人,哪怕發給“OK”的手勢都比已讀不回強。
所以這就涉及一件前兩天登頂熱搜的事情:
微笑功能是否該設置“已讀”顯示。
今天釘釘也在討論“已讀”顯示的內容,大多數人覺得不要讓微信漸漸變成工作交流軟件,那么“已讀”就不要成為撕掉成年人社交最后的一道遮羞布。
支持設置顯示“已讀”的人可能內心依然固執,他們認為得知對方是否“已讀”很重要,這涉及對方究竟是否重視自己,是否尊重自己。
但現階段“已讀”或“未知已讀”特別考驗一個人的情商,更考驗一個人能否冷靜客觀地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所以我現在如果有特別重要的事情要跟別人說卻又怕打擾別人的話,我一般會在信息的結尾加上一句“收到請回復”或“靜待回復并期待溝通”,然后選擇等待。
對方回復了,我知道會有進展。對方不回復,我也當對方知道了。
很簡單,如今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持續保持三個小時以上不看手機,當然,睡覺除外。
在正常時間段內如果超過三個小時對方沒有回復就不要選擇追問,而是采取自己認為最妥當的方式處理事情。但要注意的是:
保持自尊的彈性,因為就像“拉黑”與否一樣:
你我都沒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除非對方覺得你我很重要。
這涉及利益關系和自身價值,與人文歷史社交禮儀都沒什么關系。每個人都有情緒,你無法保證自己這輩子都不會有心情抑郁的時候,也不可能保證自己對所有人都保持禮貌,這叫“內耗”,也不是一個人應有的情緒狀態。
2
自尊心特別強烈的人希望社交軟件們向自己妥協:
讓我知道對方到底有多在乎我,這對我很重要。
事實上人家到底讀沒讀自己最清楚。
“已讀”如果“不回”后的應激反應到底有多強烈并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問題,是關于“我是不是沒資格讓對方已讀就回”的問題。
但成年人的社交主打的是“大方向”——
在自身缺乏價值和趨利性的情況下,“已讀”并不是檢驗自己是否很重要的必備條件,一個人如果真的有價值,“已讀”與否根本不重要,因為你心里很清楚別人對你的信息的重視程度有多少。
可在人人的自我意識都格外強烈的今天,“已讀”卻成了一種熱搜:
有人害怕自己成為社交中的棄兒,有人擔心自己成為利益鏈中的盲點,有人恐懼自己變成社會舞臺上的暗影,還有人覺得……
我比任何人都重要。
實際上說一句很殘酷的話:
這世上除了父母和難得的相愛相敬外,你我都是“工具人”。
我們所有的尊嚴和尊重都是憑利趨之,以利獲之。
這個“利”可能是地位、權勢、身份、階層、本事、財富和情感等諸多一系列因素的高低程度。
如果脫離了上述因素談“已讀”中的自尊底線,我想大概跟孩子們幻想自己成為奧特曼一樣都只是一個簡單美好的暢想。
成年人不談暢想,成年人只談價值。
成年人無須教育,成年人只須篩選。
是忍氣吞聲還是視若無睹,也都是成年人中再分高下的選擇。
結 語
因為“已讀不回”我大概失去了一些生命歷程中可有可無的人。
我覺得這很正常,沒有人會把時間浪費在另一個毫無價值的人身上,這種價值如之前所說,就是情感價值、情緒價值和互利價值。
如果真的有“已讀”并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如沐春風的存在,那么這個人不是圣賢就是小人。
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這個中間段里,我們保持對“已讀”的尊重,也保持對自己的尊重。
把時間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已讀”與否便不再那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