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填詞特點
水調歌頭,又名《元會曲》《臺城游》《凱歌》等。雙調九十五字,平韻。相傳隋煬帝開汴河自制《水調歌》,唐人演為大曲, “歌頭”就是大曲中的開頭部分。
水調歌頭聲韻高遠靈動,句式錯落有致,適合多種情感表達。如高曠飄逸之襟懷,悲壯憤盈之心境,或懷古詠今之遐思等。然水調易填難精,好詞萬里難挑一。宋詞留下名篇當數蘇軾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人研究名篇,大都剖析謀篇結構和賞析寫作特點,很少論述名家寫這個詞牌是如何靈活變換音韻如何恰當使用對仗的。不可想象,詞人不嫻熟使用詞律格式,不準確拿捏好語言技巧可以寫出膾炙人口的好詞。名家才情學不來,但其方法和技巧可以借鑒。
才情之外, 宋代詞人填水調歌頭的方法和技巧大致有三。
一是講究押韻格式。主韻用平韻,另在上下片兩個以仄聲結尾的六字句增加一個仄韻作為次韻。這種詞體格式使兩個原無韻的六字句緊密粘合一起,韻感更為和諧,詞義更為凝煉,成為常用格式。如蘇軾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上片主韻平韻用“天、年、寒、間',兩個六字句“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用仄韻“去、宇'為次韻,下片主韻平韻用'眠、圓、全、娟',兩個六字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用入聲韻“合、缺'為次韻,詠誦起來十分和美。
又如:
煉玉顏容難老,點漆精神如舊,不用摘霜髭。
憑仗春蔥洗玉,領略朱櫻度曲,引滿又何辭。(宋 王炎)
上片仄韻上去聲“老,舊';下片入聲韻 “玉,曲'。
筆者填此調,多遵此法,盡量使詞義緊湊,突出情感,喧染主旨。如《溪亭月詞》水調歌頭《海子》:
點入清波遙碧,抹上林梢霞色,千古駐春顏。
想你冰魂若玉,愧我初心已俗,難了此身緣。
上片押上去聲韻“碧,色',下片押入聲韻“俗,玉'。
又如《溪亭月詞》水調歌頭《詞心》:
總把孤音細掐,未見高山響答,難怪久摧弦。
追過翻書靈鵲,惱個詞兒偷啄,幾顆落誰邊?
上片押入聲韻“掐,答';下片“雀,啄'。
水調歌頭句法通常格式除起拍和過片句一韻不同外,上下片其余句子字數均以五字句為主,中插入4+7字句式、兩個6+6+5句式、和3+3+3字句式各一韻。因此,頗整齊地形成了一仄一平和兩仄一平(六字句和三字句)句式,為在仄聲字結尾句加韻提供了條件。于是,平仄韻互葉體,即每句互葉同一韻部的格式就岀現在宋詞中。如賀鑄水調歌頭詞體。
南國本瀟灑,六代浸豪奢。臺城游冶,襞箋能賦屬宮娃。云觀登臨清夏,碧月留連長夜,吟醉送年華,回首飛鴛瓦,卻羨井中蛙。
訪烏衣,成白社,不容車。舊時王謝,堂前雙燕過誰家?樓外河橫斗掛,淮上潮平霜下,檣影落寒沙。商女篷窗罅,猶唱后庭花。
此詞平聲韻和仄聲韻同為《詞林正韻》第十部韻。這種詞體押韻格式莊中帶諧,因用韻過嚴,常人頗難遣詞自如。
二是根據聲情適時使用對偶格式,使描寫相互映襯,詞句更具韻味,詞情愈發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宋詞《水調歌頭》使用對偶句韻拍位置通常是:
1.首韻或最后歇拍韻對偶:
九金增宋重,八玉變秦余。(毛滂詞,首韻對偶)
2.上下片或其中一片的六字句對偶;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下片六字句作對偶。
悄悄四山人靜,凜凜三更露下,天闊叫孤鴻。
禹穴騎鯨仙去,東海釣鰲人遠,此意與誰同。( 宋 王炎)
上下片兩六字句對偶。
3.過片韻句三個三字句擇一作對仗。
朝元去,鏘環佩,冷云衢。(宋 毛滂)
過片句韻后兩個三字句作對偶,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蘇軾)
過片韻句前兩個三字句作對偶。
三是巧用好拗句格式。
水調歌頭通常格式中上下片第二韻拍作4+7句式。七字句宜用拗句,即第二字用仄聲字。表達抑揚頓挫的詞情。蘇軾詞上片將此韻改為6+5句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但此位置依然用入聲字“闕'作尾字,保留了仄聲。
千年清浸 先凈河洛出圖書。(凈)
芝房雅奏 儀鳳矯首聽笙竽。(鳳)
宋 毛滂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事)
宋 蘇軾
當場只手,畢竟還我萬夫雄。(竟,)
于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個)
宋 陳亮
但此調作拗句不是鐵律,宋代詞人不遵者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