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分藏在世界各地的與本造像風格相近的作品來看,有兩個特點,其一,這些作品大多數是無量壽佛,以滿足蒙古王公的精神需求;其二,清宮當時主要使用大小兩種模子造像,也就是說,康熙時期的造像以大小兩種尺寸為主。這與目前藏品的情況是完全吻合的。大的高42厘米,小的高約22厘米,小的造像也見于國內外一些博物館收藏品和拍賣市場中,風格與此尊極為相近,只是型制略小而已。此尊造像很有可能是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成立以前的作品。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在兩漢之際從西域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余年的歷史。佛教自漢代傳入以后,其傳播和發展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泥金是用金粉調和在大漆中涂飾;貼金即是先涂膠,然后將金箔貼上去。了解了古代銅佛制造技術,就可以對照特征辨別真偽了。
佛教造像的魅力已經開始吸引無數國人的視線,其不但體現出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人們忙碌之余的精神寄托。佛像藝術博大精深,而佛像被人們當做虔誠的參拜對象,如今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尊佛像,不管你從那個角度看,佛像始終向你微笑的,十分奇妙,使你感受到佛教真諦的祥和、寧靜、端祥,讓眾信徒自然而然感受到皆大歡喜笑口常開的感覺,佛教寓意為無量功德,多財多福,財福雙至,是佛教至寶。
佛像的材質有金、銅、石、玉、木、漆、陶瓷、泥塑等多種,其中以金銅佛造像最受人們歡迎。所謂金銅佛造像,一般指銅質鎏金的佛教造像,但實際未鎏金的銅佛像,也往往被收藏愛好者歸入金銅造像的范圍中。金銅佛造像起源于印度,東漢時期傳入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佛教全面發展的時期,西域與中原的僧侶交往頻繁,許多西域佛像隨著僧侶們的背囊抵達中土。
元代佛像藝術最為引人注目的是新的藝術形式,即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傳入和影響;
鎏金是將金和水銀合成金汞劑,涂在銅器表面,然后加熱使水銀蒸發,金就附著在器面不脫。關于金汞劑的記載,最初見于東漢煉丹家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而關于鎏金技術的記載,最早見于梁代。《本草綱目·水銀條》引梁代陶弘景的話說:水銀“能消化金銀使成泥,人以鍍物是也。”這個記載比鎏金器物的出現晚了約八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