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20到康熙30年這十年里,包括官窯在內的精細瓷器,珠明料的使用是非常多的。在康熙30年之后,珠明料的使用突然大幅減少??梢娭槊髁系膬r格比較貴,量也比較少。否則,如果珠明料有很多的話,他會一直使用,包括后面幾代都會使用。這么好的青料,沒有理由不用。可能是這個貨源衰竭了,所以沒辦法,到最 后只能全部使用浙江料了。
關于康熙朝官窯瓷器的用料,人們普遍認為使用的是云南出產的珠明料和部分浙江出產的浙料。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也出產青料,但多發色灰暗,雜質過多而不被官窯選用,多用于生產民用粗器。著 名的清代陶藝家唐英在《陶冶圖說》說:“瓷器,青花霽青大釉,悉籍青料,出浙江紹興,金華二府所屬諸山?!?/p>
由于瓷器制作工藝的發展,制瓷所需之胎土陶煉得更加精細,原料的提純也有了一定發展。致使器物胎體更加細膩、堅硬、純凈,故此胎體中鐵雜質的含量大為減少,“火石紅”的現象也很少見到。
由于康熙這個時期外銷瓷已經嚴重供給不足,所以民窯瓷器在這個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雖然與官窯器相比還略遜一籌,但是相比于之前的民樂器已經算是精美的了,在藝術表現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約束,且勇于探索,大膽創造將實用與觀賞融為一體,綻放著旺盛的生命力,這也是為何康熙民窯器能收到追捧!
康朝早期,清廷因為不希望破損的瓷器連同尊號一起埋在土里,所以有“不上尊號”的習慣。所以很少有本朝年款者,堂名,齋名還有花押款大肆流行。祭器外部偶見紀年款,書寫最多的是前朝年款。
。
康熙青花仿明代青花發色也很流行,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仿永樂、宣德青花蘇泥勃青料重鮮艷帶暈散的藝術效果。其次還有仿成化青花平等青料的淡描,仿嘉靖青花回青料藍中泛紫。這時期最擅長仿宣德青花瓷。由于采用的是國產鈷料,含鐵量低,穩定性好,所繪花卉呈有黑色結晶斑點,是采用人工重涂積點方法,有意點染形成,青花下沉度及質感不夠,釉面同樣泛青,個別也有桔皮紋,用手撫摸釉面,比較光滑,凹凸不平感覺不明顯,而永宣青花釉面往往帶有波浪狀,總體來看,仿制水平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