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唐三彩馬的胎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紅色陶胎,是以普通陶土為原料,多出現于隋和唐朝初期(此馬既為紅色陶胎),極其稀罕,僅陜西有少量出土;另一類是白色陶胎,多產于河南,是最多見的一種。然而,對于高仿三彩馬來講,用白色高嶺土制假已經不成問題,因此不能僅憑胎質辨別其真偽。唐三彩造型手法有捏塑、堆塑、雕刻、輪制、模制等幾種。真假唐三彩馬肚中間都留有一孔洞,真品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內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而仿品內部通常是平滑的。
唐三彩顏色絢麗,而“宋三彩”釉色淡雅,沉靜含蓄,意境深遠,尤其是汝瓷等單色釉瓷器更為知名。對于唐宋差異的原因,郭愛和說:“唐朝滅亡以后,三彩技藝并沒有失傳,宋三彩更加精致,更加人性化,更加具有裝飾性和日用價值。洛陽四面環山,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擁有豐富的釉料資源。但宋朝各個窯口紛紛而起,其他窯口沒有足夠多的礦物質,因此顏色趨于清淡淡雅,當然這和宋朝的審美也有關系。”
隨著唐三彩身價的倍增,其仿品便隨之出現,辨別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見諸報端,這些文章繁榮了文化園地的同時,其研究成果也被仿造者所利用,并仿造出了一批批真假難辨的三彩器。經過作舊之后便在城鄉不斷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屢屢上當中招。
自從20世紀初唐三彩被發現以來,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這些東西都是明器,只能當作墓葬里的隨葬品。之所以出現“唐三彩只能當隨葬品”這種錯誤的說法,可能是因為最早一批三彩器物主要是從墓葬中出土而造成的。其實,墓葬中除了各類俑以外,其他的三彩器物也可能是實用器,畢竟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魏晉,墓葬中隨葬陶壺、陶罐等實用器數不勝數。
唐三彩是瓷器的一種嗎?嚴格講,唐三彩既不算陶器也不算瓷器。它和陶器的區別是陶器不施釉,唐三彩是要施釉的。與瓷器的區別是,三彩釉里含有大量鉛元素,因而釉料流動性強,熔點較低。由于流動性強,所以唐三彩的顏色很有隨意感;由于熔點較低,所以唐三彩質地疏松,沒有瓷器耐用。因此唐三彩可以看成是一種施了釉的陶器,簡稱“釉陶”。雖然名稱里有個“唐”字,但唐三彩在唐代的流行范圍比較有限,主要集中在長安、洛陽兩個大都市,所以陜西河南兩省的博物館收藏了大量三彩精品。
正因為唐三彩有如此的魅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國際、國內市場的開放,喜愛收藏唐三彩的人越來越多。
唐三彩命運多舛,在發現之初許多人認為是不吉利之器,大量的唐三彩在出土后被就地砸碎,以避邪氣。后來,國外古董商發現了唐三彩的潛在價值,開始大量搜集,才逐步在國內受到重視,從此唐三彩聲名鵲起,并在世界各地拍賣會上廣受追捧,唐三彩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成為最貴的中國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