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什么?是細心呵護,還是順其自然,是一路相伴,還是靜待花開。其實沒有什么標準答案,一千個父母有一千個不同的認識。
很推崇洛克的白板說,小孩生來都是一張紙,后天的成長和教育方式的不同,會讓每一張白紙呈現出不一樣的圖畫。不同的父母喜歡不同的畫風,教育小孩的方式也就不一樣。與其說小孩適合什么樣的教育方法,不如說是父母在內心里希望小孩成為什么樣的人。當父母在心里篤定出一個人生標準時,就會在教育中不知不覺的摻雜出一些個人因素。所以不要去評判一種教育方式的對錯,或許有些東西在你看來是正確的,但在別人看來卻是最不愿意實現的。每個人的教育方式不同, 我們不能去批判他的孰優孰劣,但是不同的教育方法有一點卻是相通的——用心。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教育小孩更需要用心,堅持原則的決心,實事求是的真心,換位思考的交心,一如既往的恒心。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家長的責任心直接決定著孩子的成長。
責任心在哪里呢,就在日常。經常看到一些家長好為人師,嘴里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自己實施起來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整天在人面前搬書,如數家珍各類心靈雞湯,卻不肯花時間把這些真知用在自己小孩身上。做家長的讓小孩健康成長要懂得尊重科學,有個底線。都說要培養小孩的判斷能力,讓他自己決定事情,但要有一個度。比如對于一個學前班的小孩,有些認知必須家長去幫助他。成年人都知道多吃冷飲對身體不好,但四五歲的小孩真不懂。有些家長提倡讓小孩多吃,愿意吃多少吃多少,吃壞了下次長記性了就不會了。但是卻不知道,身體都壞了,還有教育目的嗎?其實這種家長只是為自己的不用心而開脫。
做家長的腳踏實地也是一種用心。比如閱讀能提高孩子的眼界,給孩子提供書籍,培養閱讀的習慣這是個非常好的想法,身邊就有許多家長給小孩買書。但有些家長卻拔苗助長,做得有點過頭。一個四五歲的小孩,短短一年時間給他買了幾百本書。結果小孩一年也就看那十幾本書,其他的都在停灰。閱讀的習慣沒養成,浪費的習慣卻出來的。當然可以說買了以后看,但我覺得與其在家裝門面,不如以后長大了再買更合適。每一個小孩的身上都會有父母的影子,這些都是日常生活潛移默化中養成的。對待孩子一定要用心,用心關注他的身心成長。做父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育孩子更不是幾篇雞湯就能達到的。教育和管理相通的,沒有不管理的教育,也沒有不教育的管理。 胡曉凱:80后,師范專業畢業,在讀期間曾經是校文學社活躍成員。現為黃山市一縣之公務員,文學初心乃存。《金鴿子文藝》常年約稿:
金鴿子文藝是面向微信用戶的自媒體平臺,旨在以文會友,采珠藏山;投合志趣,攜手發展。
熱忱歡迎全國志向于文學、書畫創作和攝影愛好的廣大微友,不吝賜稿。 來稿強調原創首發,體裁不限,文責自負。同時附上作者簡介和本人近照,并發送至364393068@qq.com電子郵箱。稿件投出后半月之內請勿他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