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過來人”說,那時候吃粗糧喝稀粥一年一頓肉,日子雖說緊巴些,但吃得香,心情好,過得健康,可惜一去不復返了。云云。
我生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屬于“過來人”,那種令人回味的“健康日子”幾乎都經歷過,有同感,更多是詫異。那點溫情和健康,真就那么好?
昨天朋友請野炊,細雨蒙蒙中體驗野外生活,還真有幾絲對往昔的回憶,很有畫面感。說實話我有些動情。但不能昧著良心說話。
東海小我兩歲,閱歷卻豐厚,十七八闖蕩江湖,比我早了六七年。一起陶醉在野炊的歡笑里,是否也有撫今追昔甚至今不如昔的感慨?
今中午看到一則微信視頻,是“抨擊”離退休職工工資與農民待遇差距的。我不想爭論,但不能認同。這言論與市場經濟規(guī)則不符,咋好意思說。
當下中國最大的問題,不是不夠富足,不是不夠強大,而是人心浮躁、胡亂攀比,容不得別人過好于自己的日子。
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有競爭。競爭的必然結果就是貧富逐漸拉開距離。而人們最不能接受最不能容忍的恰恰是貧富不均。問題是,均就對嗎?
承認市場,接受競爭,貧富出現(xiàn)差距是必然的,否則反倒不正常。生活在市場環(huán)境下,卻不接受難忍受因競爭而出現(xiàn)的貧富差,這很難讓人理解。
社會上出現(xiàn)的貧富差距,更多是競爭的結果,這一點沒有疑問。不公平競爭在任何國度都無法根除,人與人、地域與地域、國家與國家之間都會有不公平存在。
因攀比、因不滿足而出現(xiàn)的各種怨氣、戾氣、焦躁氣,說實話是對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報應,是曾經的劫富濟貧、消滅差別、絕對平均主義思維埋下的種子。
既然不能消滅競爭,那就只能接受差距。因競爭造成的貧富差距,實在是天理、天道,怪不得別人。所以很多怪論、亂想、牢騷都是缺乏理性。
對過往的追憶、懷念,甚至贊美,不少人還有“潛臺詞”,即所謂“不公”。這“潛臺詞”的依據,骨子里還是“平均主義”,危害何其大也!
2017-04-17 22:26:06 于鏤月裁云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