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作為最著名的和親故事廣為流傳,王昭君也因此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的美貌、她的智慧、她的家國情懷都是后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在王昭君出塞之前72年,已經(jīng)有一位真正的大漢公主遠嫁西域了,只是她嫁的不是匈奴單于,而是烏孫王。說起烏孫,大家可能會想起由張歆藝和袁弘主演的電視劇《解憂公主》,沒錯,解憂公主就是在這位細君公主病逝后頂位遠嫁的,這兩位公主屬于前先后任的關(guān)系。
細君公主的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江都易王劉非,父親是江都王劉建,她是漢武帝的孫女輩。后來江都王謀反失敗自殺,細君公主因為年幼免于一死,養(yǎng)于宮中,長大后又作為和親公主遠嫁西域,成為烏孫王獵驕靡的右夫人,地位在匈奴公主左夫人之下。
細君公主嫁烏孫的時候,還只是個十六七歲的小女孩,而且獵驕靡的“后宮團”里還有一位囂張撥扈的匈奴公主,但是細君公主卻能輕而易舉寵冠后宮,這是為什么呢?是因為細君公主有強漢作為后盾嗎?不全是,因為大漢雖強,但山高路遠,烏孫更不愿得罪的是更有威脅的近鄰匈奴。細君公主之所以能在烏孫備受關(guān)愛,更多靠得是她的個人魅力。烏孫人稱細君公主為“柯木孜公主”,翻譯成漢語就是“膚色白凈美麗如馬奶酒的公主”,由此可見,細君公主膚白貌美、秀色可餐,是一位美女。而且,細君公主不僅有好看的皮囊,還有有趣的靈魂,她懂音律,擅樂器,據(jù)說琵琶就是她發(fā)明的,同時,詩文還寫得極好。這樣一個才華與美貌并存的女子,烏孫王怎么會不喜歡。
烏孫王獵驕靡對細君公主很是寵愛,還根據(jù)漢人習慣給她建造了宮殿居住。但是獵驕靡已經(jīng)年老,二人語言和文化又不通,所以細君公主在烏孫過得并不快樂。細君公主曾作一詩歌表達哀思:“吾家嫁我兮天一方,遠托異國兮烏王延。穹廬為室兮旃為墻,以肉為食兮酪為漿。居常土思兮心內(nèi)傷,愿為黃鵠兮歸故鄉(xiāng)?!弊掷镄虚g可見細君公主孤獨的心情和思鄉(xiāng)的惆悵。
烏孫和匈奴一樣,都有“子娶父妻”的習俗,兒子繼承的不但是父親的王位,還有父親的女人。而獵驕靡的兒子已經(jīng)死了,所以獵驕靡就安排劉細君改嫁給孫子軍須靡。細君公主已經(jīng)嫁給了獵驕靡,她就是軍須靡的奶奶,怎么能再改嫁給孫子呢?這種事在漢族是不可想象的,所以細君公主堅決不同意,上書給漢武帝說明此事,沒想到漢武帝竟回信讓她遵從烏孫習俗,助大漢聯(lián)手烏孫消滅匈奴。無奈之下,細君公主改嫁軍須靡,獵驕靡去世后,軍須靡代立為王。
好在細君公主和第二任丈夫軍須靡感情和諧,夫妻恩愛,婚后生有一女。只可惜,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烏孫生活五年的劉細君便水土不服,因病去世。劉細君死后,漢朝又派楚王劉戊的孫女解憂公主嫁給軍須靡,自此又是一連串的傳奇故事上演了。